首页 > 文化

明太祖为什么会成功

更新时间2019-04-19 06:49:00

同是农民起义,李自成失败了,朱元璋怎么成功了

李自成与朱元璋,都是王朝农年农民起义的著名人物,结局却是一个成功一个失败,这是为什么呢?一:稳定与发展。细看朱元璋整个的发展思路,可以用一个“稳”字来形容,早期跟随郭子兴时,见起义军内部派系复杂,于是回老家招兵买马,有了一只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并且一开始就很明确的制定了攻取南京作为基地的目标。在获得南京后,周边形势依旧不乐观,朱元璋没有第一时间就以伐元为目标,而是趁红巾军北伐吸引住元军注意力的时候,向东南扩张,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这两个主要的威胁,再南下迫降方国珍,平定福建,夺取两广,几乎肃清了南京周边的所有威胁,将广袤富庶的南方作为自己的战争策源地。取得这些条件后,朱元璋方着手准备北伐元朝的计划,但在制定战略时,朱元璋没有听从将领的建议直取大都,而是选择了“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先将大都孤立起来,最后再进攻大都。并趁攻破大都的气势,西进下太原和关陇。

而反观李自成,自攻占荆襄到攻破北京城,居然只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这样的后果便是来不及建设根据地,导致李自成的后方极其的不稳定,如在李自成进攻北京时,湖广尚需留下十万人马防备左良玉,而在进攻山西时,又吸收了十几万的降军无法消化,成为了后方动乱的隐患。因此山海关之战中,李自成是以劣势的兵力对抗清吴的大军,而李自成战败后,原来的降军果然又倒向了清军。顺军更大的一个问题体现在军队内部错综复杂的派系,李自成的军队既有最早跟随他打天下的旧部(刘宗敏,袁宗第等),也有像“曹操”罗汝才之类的早期农民军领袖,还有明朝投奔而来的士人(李岩,牛金星),在收降大量明军后,这些投降的明军将领也是一个潜在的隐患这些派系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李自成诛杀罗汝才和李岩的事件,大顺军内部离心离德,人人自危,白白为内耗所削弱。而发展过快,还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人才的缺乏,李自成军队中始终缺少足够独当一面,镇守一方的大将,而行政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顺军每攻占一个地方,只能委任原来明朝的官员继续治理该地。这使得占领地的忠诚度很成问题。二:与其他农民军的关系处理。与李自成同时期强大起来的还有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在处理张献忠的问题上,李自成有两个选择,要么兼并要么联合。朱元璋在处理类似问题的时候,非常果断地采取了兼并的方略,先将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势力歼灭再北伐图元。而李自成则不然,面对实力弱于自己的大西军,他既不选择消灭,也不选择交好张献忠。反而几乎是用一种“无视”的姿态坐看张献忠壮大起来。在没有处理好几支农民军的关系之前,便急忙忙的北上灭明,使得原本很好的退守自保之地四川落入了张献忠之手,而在对抗清军时,两支农民军未能联合起来,又给了清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三:两种发展模式的比较—关中的衰弱与东南 的崛起。对比朱元璋跟李自成的发展路线,可以非常清晰的看清二人成败的关键因素。李自成走的其实是自秦朝开始,一直到唐朝都十分可观的关中模式,即以关中为战争策源地,凭渭河平原发展生产,退可据四关自保,进可凭地势居高临下的进攻关东各地,秦、西汉、(北周)隋、唐等政权都是采用这一模式夺得的天下。然而可惜的是,这种模式从宋开始就逐渐衰弱起来,明末,由于连年战争,残破的关中早已不复秦汉时期的繁盛,自南宋开始,经济重心南移,赋税多仰仗东南。因此打下关中的李自成依旧面临着缺粮的问题,所以他急于扫清山西的明军重兵集团,给关中一个发展的机会,不料竟一路打到了北京城下,于是骑虎难下的李自成只能寄希望于北京城内的国库有足够的粮食来缓解危机了。而朱元璋的东南模式,正是借了这一形势的东风,作为中国历史唯一一个由南向北统一全国的政权,朱元璋证明了经济重心变化以后,南方政权战胜北方政权的可能性。

四:清军的变数。在朱元璋和李自成参与的天下角逐中,都有少数民族势力的参与,不同的是,朱元璋面对是处于王朝末年,朝廷被地方实力派架空,统治濒临崩溃的蒙古人政权,而李自成面对的却是处于国力鼎盛时期的满洲人政权。李自成攻入北京时的清朝, 顺治帝在位,多尔衮以摄政王的名义掌握大权,政局相对稳定,此外还有多铎、阿济格等能征善战的名将尚在。故而从山海关到潼关,再到湖北,江西,顺军与清军的交战几乎是一败再败。综上,李自成与朱元璋两人,一败一胜,究其原因,在于对发展节奏、发展战略,与周边势力关系的选择问题上,而清军这一变数也是造成李自成失败的重要成分。


善于争取人心

 

朱元璋帝业成功的第一个原因,是他善于争取人心。

 

历代农民起义者虽说是历史中最先进因素的代表,但有些人素质并不高。他们之所以成为乱世英雄,是因为他们有常人所没有的勇敢和残酷,文化素质低下、眼界狭窄、目光短浅却是他们的通病。

 

这些绿林英雄治下的众多好汉,起兵之初没有完整计划,起兵之后热衷于“走府过县”,烧杀抢掠。

 

就拿郭子兴的队伍来说吧,“郭子兴的队伍原来纪律很差。刚起义时,他们占领濠州,‘哨掠四邻’,往往不分青红皂白,不仅剥夺地主富豪,也打劫一般平民的财产,有时甚至放火焚烧庐舍,弄得人家屋无根椽片瓦,墙无立堵可观。‘不两月,越境犯他邑,所过亦然。’攻占和州,仍未改旧习,‘破城横暴’,随意砍杀掳掠,抢劫妇女,闹得百姓妻离子散,民心惶惶”(陈梧桐《洪武皇帝大传》)。


笼络读书人

 

朱元璋成功的第二个原因,也是他与普通武夫最大的不同点,是他对待读书人的方式。

 

草莽群雄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在对待读书人的态度上:一方面,他们因为本身文化程度太低,在读书人面前难以摆脱自卑感;另一方面,他们的粗豪气质又与读书人格格不入,十分反感读书人的酸文假醋。

 

所以,大部分起义军领袖对读书人没有好感,抓到之后多是一杀了之。朱元璋却不一样,也许是受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就知道敬重读书人。


良好的大局观

 

朱元璋成功的第三个原因是他大局观良好,善于把握时机,有决断能力。

 

朱元璋一生成功,有三个大关节点:一是离开江淮,渡江攻占南京,开辟新的根据地,创造了独立称雄的基础;二是东征西讨,次序正确地分别消灭了陈友谅和张士诚;三是南略北伐,稳扎稳打地消灭北元。

 

在三个大关节点中又各具体部署了若干战役,无论是通盘计划或具体战役,谁者宜先,谁者宜后,诸者轻,谁者重,朱元璋都能精确地做出计算,做到知己知彼,用力不分,有条不紊,稳操胜券。


主要是凭借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机动的战术技巧

因为天选之子

因为朱元璋比李自成谦虚 懂得采纳贤臣的良策

广积粮缓称王

时势造英雄+得人心


当时中原大地上10个人有9个和朱重八生活经历差不多


你再看看历史和平年代没有英雄!


我们江淮这现在逢年最后一天旁晚上坟,大年第一天早上不吃饭就上坟,就是朱重八定下的!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顺应历史潮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上一篇:你认为武则天是怎样性格的一个人?

下一篇:商汤作的《商诰》主要讲了什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