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如何辩证过洋节就是崇洋媚外?

更新时间2018-11-27 12:13:59

如何辩证过洋节就是崇洋媚外?

前段时间有一位学友问我说:老师,晚辈认为国人失去自我的说法有所不妥。晚辈愚见如下:第一,国人过洋节,是全球化的表现,中国人能够了解外国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其次,洋节实际上是被中国化了的,在外国,平安夜应该安静待在家里,而国人却选择在外玩乐,与其说是过洋节,还不如说是享受生活。“不知礼义”一词更是夸大其词了。何者为礼,何者为义。难道过洋节就不知礼义了吗?这未免太过荒诞了吧。我个人的意见告诉他:道听途说无益,若想明白何谓礼义,建议其读一读《礼记·曲礼上》和《礼记·乐记》的前几段。

1.首先要明白自己的“文化”,然后“了解外国文化”才好,否则,所谓的“全球化”只能是邯郸学步、失去自我。2.外国的基督教信徒过“圣诞节”,没有问题;国内信奉基督教的人过,也没有问题。根本不信奉基督教的人,却要过所谓“圣诞节”,那不是“洋节中国化”,而是“庸俗化”。3.礼有“别嫌疑”的作用,比如,男人穿男式的衣服,上男厕,这是符合礼仪的,如果穿女式的衣服,上女厕,这就不符合礼仪了。中国人,可以尊重其他民族的“圣人”,如果不承认本民族的“圣人”,却承认其他民族的“圣人”,甚至借其他民族“圣人”的名义寻求快乐,就好比张三说:“李四的父亲今天生日,我们跟王五聚在一起一起喝酒玩玩好不好?”张三和王五的做法是不合乎礼义的吧?对李四的父亲也不算是尊重吧?

“这位学友又说:《礼记 曲解上》和《礼记·乐礼(记)》中很大部分篇幅都记载了礼乐制度,妇孺皆知,礼乐制度建立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乃是中华文化之糟粕,如果先生拘泥守旧,固步自封就无法接受新的文化,那么中华文化也就只能形而上学地传承,而不能发扬光大了。晚辈以为,对于新的时代要有新的思想,应该展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血液,而不是以为排斥外来文化,抱残守缺,不肯去传统之糟粕。个人认为这位学友竟然想要做圣人们的老师了,敢于像法官一样论断经典是非了,厉害厉害。但是就个人意见而言:

1.中华之礼,来自“天地之序”,上通“天理”,下合“人”,因为有这样的“礼仪之大”,所以我们才有“礼仪之邦”,切莫妄自菲薄、自毁长城。礼,有礼义、礼仪、礼貌,《礼记》是汉儒讲解《仪礼》的记录。《仪礼》所记的是礼仪,但是,学习《仪礼》的人要通过它明白“礼义”,而不是直接照搬其中的“礼仪”。只见“礼乐制度”,却不知其中的“礼义”,那么,根本就没有把《仪礼》当作“礼经”对待。

2.把中国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这本身就是“反传统”的做法之一,按照这个分法,必然导致否定圣人、否定经典,从而认为“我们比我们的祖先强多了”的结论;按照这个分法,一定会说“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和经典早已过时了”,“三皇五帝”更要被否定了。何况,《周礼》《仪礼》都是所谓“奴隶社会”时代的,怎么可以说是“建立在封建社会基础上”呢?

3.《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诗经》中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曲礼上》说:“圣人制礼,以使人自别于禽兽。”只是我们在近百余年“反传统”而要“西化”的时候,才有了所谓“封建礼教”、“吃人的礼教”的污蔑和歪曲,如此大张旗鼓、铺天盖地地宣传,然后使中国人认为那是“中华文化之糟粕”。你是受到这种“反传统”的舆论影响,所以才有如此看法,而你自己根本就没有读过“四书”,更不用说读“五经”了,所以我说这是“道听途说”。孔子说:“道听途说,德之弃也。”

 

4.“四书五经”所载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不受时代和国界的局限,“礼仪”和“礼貌”会因时代和国界不同而不同,但是,“礼义”却是评判任何时代和国家“礼仪”和“礼义”的标准。如果连这个标准都没有了,那么,是非对错就全凭时代和个人的爱好而自定标准了,好比根据自己的意见或需要而确定秤杆上的定盘星。所以,守“礼义”,不能说是“拘泥守旧,固步自封”。

5.所谓“文化”,从中华民族来说,这个词来自《周易》之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用经典之中的“人文”来行“教化”,由此而使人成为“人”,这才叫做“中华文化”。“五四”的“新文化运动”,就是要否定中华经典的“文”,而用西方的“文”来“教育(教化)”中国人,这还能叫做“中华文化”吗?你所说的“新文化”,是不是指“新文化运动”所说的“新文化”?如果是的话,是不是在“反传统”?我的一位同道说过:“中国的圣人用了几千年的时间,让人区别于禽兽;如今西方的东西却在让人趋向于禽兽。”虽然这话似乎有些偏激,但是,实质却没有错。

 

6.你所说的“形而上学”,是来自德国马克思哲学的词语,根本就不是《周易·系辞传》所说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当你用德国人所说的这个标准来衡量“圣人之道”时,已经不知不觉地在用“西方文化”来衡量、批判“中华文化”了,已经不承认“中华经典”,而且是把“经典”以及传“经典”的圣人当成被法官审判的对象了,是让圣人去拜那个德国人为师了。当你认为自己所掌握的就是标准,而用来评判经典和圣人的时候,你已经不自觉地凌驾于圣人之上,已经把自己的说法凌驾于经典之上了,所以我觉得这位学友是很“厉害”的。


过洋节是走向世界的一个具体行为,开阔了眼界。

如果说 过洋节就是崇洋媚外 那答案肯定是 错误的。   何为崇洋媚外? 它首先是个贬义词、意思就是:放弃自尊、献媚讨好国外的一切、盲目的崇拜、谄媚、国外的不管好与坏的东西。  但是如果说过洋节就是崇洋媚外是错误的、因为不管哪个国家都有可取的一面或文明、对于好的一面或对自己无害的一面我们皆可取之为我所用、提升自己、增强自我、快乐你我。 只要不是盲目的、无自尊的、无原则的就好、保持一颗包容的心、交流的态度、取长补短的精神 来丰富自我、增强自我、那才是正确的、不要戴着有色眼镜 去看问题、去看世界、那样的心态是不健康的、更不利于自我的将康成长、一个人的思想或一国的思想 在聪慧也是有局限的、只有怀着一颗包容的心态才能无限的放大单个思维的局限性、才能更加的丰富我们的思想空间。 闭门造车试的思维方法只会拉开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是不健康的、狭隘的、幼稚的、 【世界是多彩的、不是单一的、众人众慧、才能让我们的世界缤纷多彩、走在前列。  【过洋节 先不说别的、最起码也是它国的民族风、文化 、虽然不是科技、但也可以促进国与国的交流与和谐、还可以带动一些经济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别国也有在过我们的节日的。】      束语:只要是健康的、有益的、和谐的、皆可取之、为我所用。

我们的节日过的次数太多,没有新意了,换个节日新鲜一下

崇洋媚外这个词儿误国误民。
理由:没有崇拜,哪有学习?没有学习,哪有进步?没有进步,哪来中华民族之复兴?
不服不行,总拿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四大发明说事儿,能激起多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人尤其是年青人对洋节的崇拜,可以理解为是对异域文化、欧美生活模式的一种向往。

崇洋媚外意思是什么都是国外的好,就是常说的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但我们过过洋节,体会人家的节日,了解国外的是节日文化,是算不上什么崇洋媚外的,而且是一种洋为中用。我们在过洋节的同时也同样过中国的传统节日,只要不是认为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强,把洋节搞得异常隆重,甚至因此不过我们自己的节日了,就并没有什么不妥。

崇洋媚外的人会以热衷于过洋节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是多数人在过洋节时只是为了取乐,并非一定是崇洋媚外。

1.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创造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其中,节庆文化也很丰富,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义不容辞;

2.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民间交往越来越频繁。西方国家的节日也传入中国。部分国人过洋节,未尝不可。但是在这里要提醒一下,一是要弄清楚洋节的来历,不要闹笑话;二是带有种族色彩的东西不要去碰;

3.二者不必对立,但是不要伤害他人

上一篇:禁毒知识题里面的“吸食合成毒品的危害不包括”,答案是什么

下一篇:全面振兴社区,应当抓什么,从哪个路径上谋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