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如何转化为治理效能

更新时间2021-06-01 05:28:4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着眼于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 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期待,一方面要着力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不断构建和完善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另一方面要注重制度运行,增强按制度办事的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以人为本:推进“改革落实”与“群众工作”密切结合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宏观框架内,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度、环境和技术等既有条件,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各类治理实践之中,把尊重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维护人的权利,实现人的理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制度机制设计和各项治理措施上加以全面落实。 一方面,将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各方面需求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支撑。另一方面,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到解决实际问题上,加强调查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在改革方案落地过程中,要处理好政策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关系,把抓改革落实同做群众工作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逐层细化,精准有效,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确保人民群众得到实惠。 固本强基:提高“干部履职”与“群众管理”能力 治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必须要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 一方面,提高“干部履职”能力。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更加有效运转,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另一方面,提高“群众管理”能力。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以切实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效能。 落地落实:强化“干部执行”与“群众参与”过程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执行的关键在于基层干部有效执行和基层群众的有效参与。 一方面,增强“干部执行”政策效能。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确保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工作安排都按照制度要求落到实处,使制度优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治理效能以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另一方面,强化“群众参与”过程。基层创新通过扩大基层群众参与、培育社会组织等方式在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到服务型转变等方面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当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鼓励基层创新、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同时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_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责编/黄薇) 作者:廖冲绪 来源:《党的建设》2019年23期

上一篇:民族复兴新征程中如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下一篇:如何从政治的高度看待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