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云冈石窟后面有个什么遗址

更新时间2021-06-01 05:10:42

提问_360问答  https://wenda.so.com/home/ask?src=6&q=%E4%BA%91%E5%86%88%E7%9F%B3%E7%AA%9F%E5%90%8E%E9%9D%A2%E6%9C%89%E4%B8%AA%E4%BB%80%E4%B9%88%E9%81%97%E5%9D%80
看这个视频的时候 发现云冈石窟后面有一个方形的夯土围城遗址,请教是什么?

本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结合云冈石窟的加固维修工程,我们先后对第9、10窟前庭和前室上方平台进行了发掘与清理,于前庭发现了一组柱础群,于平台发现了梁槽与瓦顶。同时在第12窟前壁列柱上方发现一座石雕的庑殿式屋顶。这些发现,为研究云冈石窟的窟前建筑提供了重要资料。现就发掘况及其有关问题简述如下。      一、在第9、10窟前庭发现的柱础群      1972年10月,为了进一步探查第9、10窟窟前建筑的规模,我们将其窟前东西长30米、南北宽13米的地表积土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积土为碎砖杂土层,深约50厘米,杂土层下面原铺有一层敷地方砖,铺设范围,东西长24.65米,南北宽11米,南侧残存砖砌的台明、散水。方砖下面即为前庭的原始基岩。第9窟前的基岩多有残损,第10窟前的基岩较为完整。靠西端的基岩上雕有一朵直径约3米而未完工的团莲和由联珠纹、莲花纹组成的边饰。两窟列柱之间的六个甬道上雕有莲花纹、联珠纹和龟背纹组成的图案,但均未向窟内外延伸,有些图案只雕出了粗糙的轮廓,尚未细琢(图1)。      对第9、10窟窟前的清理与发掘,早在1940年日本水野清一等即曾进行过,他们在窟前挖了三条南北向、二条东西向的探沟[i],出土过辽代敷地方砖、兽面纹瓦当等,并在靠近崖面的基岩上发现了几个不十分规整的柱础和柱槽。但是这几个柱石的位置、数量与显露在崖壁上方排列齐整的八个梁孔并不对应,显然不是同一座建筑的遗迹。那么,与这八个梁孔相呼应的柱础在哪里呢?经我们进一步发掘,结果在第10窟前距离崖壁4.3窟米的敷地方砖下面发现了一个长宽约1米的方槽,方槽的位置,恰好与西端第一个梁孔相对应。根据这一线索,我们继续向东探寻,终于又发现了七个方槽,总共八个。它们与崖壁平行排列,长度在1至1.18米之间。槽内积满了杂土与木炭,经清理发现,其中五个槽底凿为覆盆式柱础形,三个为平底,深度为18至52厘米不等,每个方槽两侧各有1至3个直径约15厘米的小圆槽对称排列。测量八个方槽的中心距离,进一步证明了与崖壁上八个梁孔的密切关系。由西往东,八个方槽的中心距离分别为3.82、3.56、3.83、3.90、3.70、3.95、4.48米,通长27.24米:八个梁孔的中心距离分别为3.86、3.60、3.80、3.90、3.65、3.90、4.55米,通长27.26米,两者极为相近。由此可见,应是同一座面阔七间的木结构建筑的遗迹。其东侧一间略大,应与保护外壁的浮雕佛塔有关。根据方槽内存有大量木炭的况推测,该建筑物可能毁于火灾。      此外,在靠近崖壁的基岩上,还有一排柱础遗址,即水野等发现过的柱础。但其规格不一,大小不等。西起第一个柱础是在崖壁根部凿出的半圆形的槽,直径约30厘米,第二个柱础是长1.4米,宽1.2米,深20厘米的长形方槽,第三、四个柱础是长、宽各80厘米的方石,表面与敷地方砖平,第五个柱础是长、宽各1.4米的方石,第六个柱础的位置不甚明显。柱础的两侧,亦有圆形或方形的小槽。这些柱础与崖壁平行排列,由西往东中心距离分别为3.86、4.70、6.45、4.52、3.90米,通长23.43米,似为五开间的窟檐建筑遗迹。 二、在第9、10窟前室窟顶发现的梁槽与瓦顶遗迹       第9、10窟前室窟顶原有一道上下贯通的岸边裂隙,致使前壁列柱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1972年清除前室上方积土、加固危岩时,发现了灰色筒瓦、鸱尾、脊兽等瓦顶残迹。筒瓦长35厘米,直径约13厘米。下面即洞窟窟顶,东西长29米,进深4.5米,分上、下两层平台,上台宽约1.4米,下台宽约3米。在平台上,发现了六组排列整齐的梁槽,每组梁槽由上台的一个长槽和下台的两个三角槽组成(图2)。长槽呈南北向,长1.3米,宽41厘米,深12厘米,槽底各有一或两个长、宽为13厘米,深20厘米的小方槽。三角槽长43至52厘米,宽25厘米,深24厘米,两槽间中心距离为90至120厘米。长槽内尚存烧毁的木构件残迹。根据梁槽的排列和残存构件的情况推测,上层平台上的长槽似为安放大梁开凿的,槽底小方槽当是防止大梁移位而增设的榫卯结构,下层平台上的三角槽,很可能是类似“叉手”构件的脚卯。这是一组典型的依崖构筑的建筑遗迹。测量六组梁槽的中心距离,由西往东分别为3.96、4.60、6.42、4.67、3.85米,通长23.5米。与前庭靠近崖壁的六个柱础间距相吻合,应为同一座面阔五问的木结构窟檐建筑的遗迹。 三、在第12窟列柱上方发现一座石雕庑殿式屋顶     第12窟列柱上方,有一块突出于壁面之外的岩体,因受岸边裂隙的切割,时有崩塌的危险,原先用木柱支撑。1973年修补裂隙时,发现在这块岩体的上部残留着明显的瓦垄、脊兽等痕迹,经进一步清理积土尘埃,显露出一座石雕的庑殿式屋顶形象。正脊长3.6米,两端雕有鱼尾状鸱尾,脊中雕饰凤鸟、角脊、瓦垄均很明显(图3),与窟内雕刻的“屋形龛”极为相近。只是列柱外侧雕饰和屋檐下的叉手、椽子等剥泐殆尽。根据列柱内侧完整保存着的装饰花纹、柱头上的栌斗、皿板、阑额,参照窟内“屋形龛”檐下的叉手组合情况绘制出原状图,即能生动地再现云冈石窟中晚期洞窟外貌的某些变化(图4)。 四、第9、10窟窟檐原状探讨      这次在第9、10窟前庭发现的八个柱础,有一个压在了第10窟前基岩的花纹上,破坏了地面原有雕饰的完整性。一般说来,这种现象不太可能属于公元五世纪末第9、10窟雕凿完工时的自建自毁,也就是说,八个柱础不象是北魏时期的遗迹。而这八个柱础又都发现于方砖之下,说明辽金时期重建窟前建筑时,并未袭用以前的旧基,而是在其上面重新铺土筑基,兴建了与前代不同规模的建筑。由此看来,如果这七开间的窟檐建筑确系北魏以后、辽金以前所建,仅可能是《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所云:“唐贞观十五年守臣重建”。此外,唐代留下的遗迹还有第3窟的主像及其胁侍菩萨[ii],和第5窟上方的寄骨洞等。至于那五开间的窟檐建筑,从柱础的位置和敷地方砖的关系来看,很可能是七开间窟檐毁弃之后辽金所建。辽代曾在云冈石窟“修大小(佛像)一千八百七十六尊”,[iii]工程浩大。总之,唐、辽、金在云冈都留下过修葺活动的遗迹,所以,先后建造第9、10窟的两座木结构窟檐是不无可能的。      那么,第9、10窟最初有无窟檐,这个窟檐是木结构建筑还是仿木结构形式的石雕建筑?我们认为第9、10窟开凿之初即有窟檐,很可能是和第12窟新发现的石雕屋顶相似的形式。首先,第9、10窟和第12窟一样,均在前立壁雕出粗大的八角列柱,柱头上可能雕出皿板、栌斗、阑额等建筑构件,表现出石雕窟檐的特点。第9、10窟前壁列柱上的岩体虽已严重剥落,但仍能发现有向外凸出的表现屋顶出檐的痕迹,而且檐下雕刻的人字叉手亦隐约可辨。此外,前室上方进深4.5米的平台,并非崖体自然凹进的形状,东西长度与两窟前室面宽相一致,平台后壁和东西两侧壁陡直平整,带有明显的斧凿痕迹,很可能与石雕屋顶有关。但从两层平台上、下错落的形式看,也不能排除第9、10窟的原状可能与天龙山第16窟那样的门罩形式相似。第9、10窟以雕镂巧丽著称,如华丽的窟门与明窗,精美的龛像与列柱,尤其是在前庭地面亦雕刻了莲花纹、龟背纹和联珠纹等装饰,由此可见,将石窟的前部开凿成具有列柱的前廊,使整个石窟的外貌呈现出殿廊形式的窟檐,雕刻成仿木结构的屋顶或门罩形式,是完全可能的(图5)。       近半个世纪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云冈石窟进行了多次发掘,发现了数量颇多的北魏时期和辽金时期的建筑遗迹。这些遗迹和石窟崖壁上方众多的梁孔、椽眼和人字形沟槽等相对照,说明在石窟前面曾大规模地修建过与现存第5、6窟木结构窟檐相类似的建筑。因此,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关于云冈石窟“山堂水殿,烟寺相望”的记载,是有根据的。总之,这次发现的几处建筑遗址,为研究云冈石窟的窟前建筑提供了可贵的依据。

上一篇:艾略特为什么对邓小平最难忘

下一篇:为什么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因素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