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中国古代儿童教育与当代儿童教育的区别是什么呀?

更新时间2019-09-19 00:43:15

古代教育更多的是为统治者输送人才的一种工具,极大的限制了个人的主管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出那种大才。现代教育注重的是对个人的全面的知识体系的塑造。

学习内容区别太大

现在是散漫养殖

学习的知识类型不同

以前主要是文学教育,现在增加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学习内容更全面

之前没有政府集中组织的学校教育。

古代学的是四书五经统称为国学,而当代学的是数理化加上基础课;区别是传统教育和素质教育。

难以收集资料,这个问题难以让别人心服口服。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阶段,经历了数百万年漫长的历史时期。”①“也有大量的考古研究表明,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人群时期,大约从万年至万年前第二阶段,氏族公社时期,大约从万年前至公元前世纪。第一阶段极其漫长,教育的发展也极为缓慢。第二阶段发展速度有所加快,氏族公社进行了多方面内容的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点。到了氏族公社的时期,才出现教育机构的萌芽。”②奴隶制国家建立之后,开始形成比较定型的学校,建立了初步的学校教育制度。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相适应,奴隶制时期的教育实际是“官守学业”、“学在官府”的制度,学校都属于官学。我国古代儿童教育首先主要是官办的小学。春秋战国之际,生产发展,土地私有,经济实力增强,社会斗争激烈,经济的发展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实力不仅能养活一大批不从政的脑力劳动者,而且出现了以授徒、教书为业的专门职业。复杂的社会斗争,使得各卿大夫的私门为了和诸侯进行斗争,争相养士,利用士来增强他们的势力。这一时期文化中心迁移,学术繁荣,形成了战国时期学术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先声。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转变,以及学术思想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私学”创设和繁盛起来。虽然各朝都有完整的官学制度,但是直接在官学里学习的人数比较少。官学本身时盛时衰,徒具形式。而启蒙教育的教学又并非官学任务。因此,我国古代儿童教育后来主要是私人教学。也即有了后面我们儿童教育种种变化与发展。关键词:古代儿童教育影响一概念的界定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现代由西方传入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概念特指儿童在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国古代对幼儿年龄的上限规定较晚。“幼儿”:“人生十年曰幼,学。”《礼记·曲礼》。汉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即从初生到岁出外上学这个年龄段称为“幼”。但古籍的记载不一致,一般的说法是岁。朱熹在《大学章句序》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这里所讲的“幼儿”是一个广义概念,是从初生之时到岁外出就学。“幼学”,即幼儿教育,就是特指外出就学之前所受到的教育。中国古代的“幼儿教育”,是需要用模糊语言来加以描述的概念,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教育对象广泛,包括社会全体幼儿年龄阶段以内的儿童第二,教育途径涵盖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把幼儿置身到一个庞大的社会课堂之中,内容十分广泛第三,在教育方式上,相对地注意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包含了一定的自然性和趣味性。需要注意“相对”一词。实事求是地来看,中国的教育一向较少地注意个体的自在意识,而片面地强调集体和国家,在教育过程中总是出现“去个性化”。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有时也考虑到个体之间在水平和能力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有意义的教学原则,但实际的目的还是取消这种差异,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封建统治阶级所规定的标准模式。这一点在普通学校教育中,尤其突出。古代私学较发达,一般有钱人家都会请私垫辅助儿童学习,由于所教人数尚少,老师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况予以不同教育方式,已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发展。同普通学校教育相比,幼儿教育较多考虑到了幼儿的心理特征,并采用了具有形象性等特征的教育方式,如:游戏、儿歌、玩具、舞蹈等形式,寓教育于娱乐之中。而且,由于幼儿教育的范围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因而为儿童成人提供了较多的自由选择的时机。儿童在这种比较自然的机会中可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天才,而成人也利用这种机会或者施加影响,或者发现儿童的特长。在普通教育史中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育形式,而这个形式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在一定限度内相对摆脱了封建正统观念的约束,获得了一些自由活动的余地。当然,这种自由的余地是很有限的。二古代儿童教育的目的与内容(一)古代儿童教育的目的:多年前柏拉图曾在《理想国》这么说过:“凡是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型,就能塑成什么型式。”因此幼儿教育不可或缺,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先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我们要把握好自身的分寸,给儿童带好一个榜样的作用。使国家富强壮大,家庭幸福安康,人民和谐相处。于社会来说,一个好的幼儿教育机构至关重要,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美好的未来需要他们来创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富国民强,成就美好未来,必须先做好充足准备,教育好儿童是第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与家庭来说,把孩子培养成才是每个父母希望并乐意为此效劳一生精力的大事,也是他们值得骄傲的事,所以每个父母都极力教育好孩童,希望孩子能够光宗耀祖,有所成就,从而家庭幸福美满。与孩子本人来说,自身得到了锻炼与发展,能力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加深,精神层面就上升了层次。对未来生活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不说学习就一定是一件可以令其衣足饭饱的事,但不学习肯定不行,自己将会在很多方面受到制约。(二)古代儿童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是通过教材传授给学生的。我国古代儿童教育有其传统教材。即所谓“养蒙书”或“小儿书”之类。我国古代儿童教育传统的启蒙教材多用韵语、诗歌和偶名编写而成。这些教材的主要用途是为了训练识字读书及初步作文的基本能力,进而传授各方面的基本知识。古代的启蒙教材是在封建统治下出现的,就内容说,首先是宣扬灌输封建的伦常道德,培养封建伦常的思想意识。其次要能掌握文字工具,能够认识文字阅读应用,又能掌握一定的自然知识、生活知识与历史知识。再就是在这基础上作深造进修或应科举考试的准备。这些内容在启蒙教材中都分别得到反映。从内容上看,传统的启蒙教材大体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综合性的教材。综合性的教材以它丰富的内容、功用兼备的优势,压倒了其它专门性的教材而最为风行。一般来讲,在学塾的课堂上,都是以综合性的教材做教本,最著名的综合性教材,当然是《三字经》。一般认为它是南宋末年的大学者王应麟所作。《三字经》内容精当、结构精巧、形式精妙,虽篇幅不大,但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知识前人论及此点,无不交口称赞。《三字经》以通俗浅近的文字,叙及人性与教育的关系,自然与社会的常识,伦理道德与学习的方法,无论形式与内容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的社会价值,是宋以后相当长时间内私学蒙童的必读之书,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为传统启蒙教材的代称。直到现在,《三字经》的形式和名义依然没有丧失它的活力。第二类为对儿童进行封建伦理说教的教材。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即是这个时代的主要教育内容。在封建社会里,培养封建道德意识,纲常伦理的等级道德是那个时代的教育中心内容。①训释有关性理一类概念的涵义。这一类型的启蒙教材最有影响的是《性理字训》。它的书名极为准确地传达了它的内容。全篇凡分造化、性、学力、善恶、成德和治道六个门类,每四字一句,各条少或两句、多则八句。它不求声韵的谐合,所以颇棘唇吻,尤其是它专讲性理,颇为玄奥,从形式到内容都极不便于儿童。尽管如此,由于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这个颇为奇异的读本依然受到人们的赞赏。②汇编所谓先贤的格言至论而成的。这一类型最著名的是《增广贤文》。它或辑自雅言,或采录俗语,不拘一格。正因为如此,内容也就良莠不齐,精华与糟粕杂陈,典型地反映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而不再仅仅一味地宣传儒家的道德思想。人们称它是做人的良方,处世的诀窍。此书自清后期以来,即风靡全国。③诗歌。它们用四言、五言、七言写成,内容不外乎入孝出悌、尊师敬长一类,目的是为了规范儿童的行为举止。我国最早的启蒙读本《弟子职》就属于这一类。宋以后越来越多,到清朝更是空前繁荣。这类教材,专门对儿童进行道德说教,要求他们接受儒家。第三类是历史教材与历史故事书。这类教材在过去占有重要位置。其主要的要求是用历史或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来充实并说明封建伦常道德。同时也使儿童从幼时便记得许多典故,扩大儿童的历史知识,从此中亦可以吸取经验并以历史人物作为榜样。《五言鉴》的作者是万历十一年的进士李廷机,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张瑞图进行过修订。它以五言韵语的形式,叙述从结绳之事、年代难详的三皇之世,直到明末的历史。它力图勾画出一个清晰的脉络而又尽量包罗丰富的内容,往往在王朝更代和历朝大事之外,曲为陈述社会和文化的内容。第四类是专讲名物的(近于自然常识)教材。这一类主要有宋方逢辰的《名物蒙求》。《名物蒙求》内容涉及天文、地理、人事、鸟兽、草木、衣服、建筑、器具等。在“名物”书中亦仍然提到伦理纲常之教。封建纲常伦理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教育中心。他是为封建秩序服务,同时起着巩固封建秩序的作用。这些在传统启蒙教材上,有鲜明的反映。孝悌仁义那一套。三古代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⒈记诵熟读古代儿童教育在识字和取得知识方面都强调记忆牢固。宋明教育家对于读书方法有许多主张,一般都重视记诵熟读。程颐即说过,“勿谓小儿天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又认为人有记性有悟性,儿童阶段,记忆力强,因而必须从幼小时便熟读记住,“读多自然晓”(朱熹语)。⒉潜移默化古代儿童教育注重“豫”的原则。程颐曾说教育之法,“以豫为先。盖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主,则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者”。要通过幼时连续不断的习练,使儿童安于所习,达到“习与智长,化与心长”的境界。把封建伦常道德具体规定到言动视听行为举止上,身体力行,由习惯化的过程而成为儿童以至成人的自己原来具有的做法一样,读书要精熟到如同自己要说的一样。⒊循序渐进王阳明多次提到为学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躐等。他认为教学必须注意“从本原上渐渐盈科而进”,个人的发展从婴儿起到成人有他的阶段性。他说仙家说的婴儿是个好譬喻。婴儿在母腹中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渐渐方能啼笑,能认识其父母兄弟,又改而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到后来天下事无不可能。要顺着他“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顺序为学。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应用上要顾到儿童的心理发水平。王阳明认为良知到何水平,便就此水平教学。⒋培养诱导王阳明对于儿童教育,提出了培养诱导等方法,这与专门教书背书的记诵教学方法是有区别的,他在这种方法论中,提出了他的“儿童心理”的见解。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譬之时雨春风,霑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他把儿童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比作时雨春风,盎然生意,情意舒畅,而不是冰霜剥落,生意萧索。因之教学必须注意启发诱导。作为教学方法,这较之拘束防范和体罚威迫要好得多,而且也注意到儿童的年龄特点。⒌寓教于乐。儿童的心理性情自有其特征,王应麟深谙此理,主张在传授知识、灌输纲常伦理的过程中,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采用鼓舞儿童学习兴趣的方法,使其乐学,日有长进。他的这种主张,体现在内容上,即注重提高儿童读物的趣味。如《三字经》寓忠孝节悌等伦理道德于故事之中,即能使学习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又照顾到通俗性和趣味性,因而备受欢迎。⒍因材施教古代儿童教学不是班级制。一般是在总的“教学计划”下各人进展不一,教师分别教学。这种方法实际上在有经验的教师手里有因材施教的效果。因材施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他重视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和优缺点有比较深的了解。孔子在进行教育时,常按照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例如:同样问仁、问学和问孝,孔子对每个学生的答复都是对症下药、不相雷同的。因为他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了各个人的长处,使他的学生的成就各不相同。我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经验颇为丰富,其中不无可充借鉴参考之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与教育改革的深入,儿童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儿童教育的路程还很艰辛而漫长。我们应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儿童教育的精华,真正了解儿童,了解儿童教育,思考与创造儿童教育的未来。五古代儿童教育的历史借鉴中国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屹立两千多年不倒,必有其可取之处,而教育占其重要地位,首先来谈谈中国古代儿童教育的利与弊,我们应当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其意义深远而重大。利: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奴隶社会时已有儿童早期教育的主张,这些主张零散地记载在古籍中。胎教思想:孕妇要注意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多接近有利的环境影响注意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心绪和顺,心境平和即胎教注意的事项包含于日常生活起居中,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戒食辛热及野味,宜听诗和琴音,宜看合乎道德规范与要求的图书等等。怀孕期间须得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保持良好的情绪并辅之以知识、音乐、道德的陶冶与教育,才能“生子聪明,才能贤德过人”。而这一点目前秉承的很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愈来愈多的人更加注意这一方面。早期教育思想:因为婴幼儿处于“学期未充”、“精神未定”的阶段,可塑性大再幼儿精神专一,教习效果好。爱教结合,宽严相济。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早已深深贯彻人心,因此现在有许许多多的针对儿童的课外拓展班,就连广告也都是让儿童赢在起跑线上。但凡事都应把握好度,尊重孩子的自己选择,随他们的兴趣发展,勿操之过急,揠苗助长,而适得其反。家庭教育思想:古代私学较多,而蒙养学不属官学范畴类,所以一般在家教育,父母教育儿童做人的道理,读书写字,工作劳动,对人尊重等等。而现在大家一昧的依赖学校教育,学校即使分班,每个班还几十号学生,老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情况,对其因材施教,只有在家,父母可以,你们与孩子朝夕相处,要善于观察发现他们的思想近况,每个阶段采取不一样的措施。教师思想:教师本是一门高尚的职业,是受人爱戴和尊敬的。而现代出现许多新闻报道老师猥亵儿童,这是师德的问题,为人师表不应该这样,社会风气出现乖戾,不忍直视。师道乃传道授业解惑矣,教学生做人道理,率为人先,做一个积极的榜样。而非无所顾忌竟做出如此伤天害理之事。古代老师也是一般和学生住在一起,方便交流思想,谈论问题,现代来学校只有在上班时间,下课期间很少见到老师,自然与老师交流就会减少,感情就不会特别深切,互相学习的机会也会减少。

主要区别就是--以前是民主集中制,现在是散漫养殖型。

私塾与学校的区别

上一篇: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是在哪一件事之后

下一篇:《马》的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