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喜新厌旧是否对传统文明的破坏?

更新时间2018-03-11 18:52:25

在社会风气、经济、科技等等方面,需要在以前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应该是喜新不厌旧。如果有了新的,就丢掉以前的传统,应该是一种破坏吧。

传统文明就是有喜新厌旧的传统

文化创新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建设更需要对传统文化的珍惜
环视华夏大地,比对中华文化传统气息较浓之地,本以为是中原发祥之地,但无论河南、陕西、山东看到的则是更现代的东西,传统的东西仅仅是点缀,赝品更多。回望华南、西南确是大量的文化遗存就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无论是大中城市还偏远乡村,传统的遗存就在他们社会生活中,无论是丽江古城还是客家习俗等,被完整、郑重的流传下来,即使广州这样洋气开放的城市,传统的气息更浓。原本看似沉重负担的传统,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却发现它确实我们社会文化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失去传统文化的基础产生的是文化沙漠,或者就是墙头的茅草。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生活之地的文化,满眼的是流光溢彩现代的高楼、店铺,光鲜照人的街面粉饰。整个城市最老的建筑不超五十年,是这个城市年轻嘛?榆树老城晚清就有了,满州国时就有了城墙包围的城郭,南城墙就在今天的铁北街,北城墙在健康路附近,在长榆高中内曾建有魁星楼。虽说与中原文化历史没法相比,但也算有一定的时间积淀。可是对待传统的手法和态度方面却如出一辙,抛弃的多保留的少;追求新鲜的多,留存传统的少;破坏的多,保护的少;这是中原文化的特质吗?通过华南、西南及江南文化遗存的考察,对比中原现存文化特点,联系关外、北方文化,我们就会发现,现在的中原文化保留了更多的是北方游牧文化的特质,而被看作正源的华夏文化从东汉后期逐步开始南移,南宋后基本退出中原。而退出的华夏文明在西南、华南扎下根基,并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发扬延续下来。虽然后期的中原依然属于中华文化,但注入了更多的是喜新厌旧、目光短浅、破坏居多的北方游牧的文化基因。熟悉历史脉络的会很熟悉其中的原因,从东汉末年诸侯之乱到五胡乱中华,从辽金南侵到满清定鼎中原,无不是华夏文化南移的过程,北方强悍游牧民族文化的南侵,但其中也有中华核心文化的对周边民族的同化,没有这一反作用也就无法解释唐、满清全面统治华夏领域。无论怎么说我们所携带的文化基因里保存了太多的破坏基因,对传统的鄙弃和对新鲜的无限度的追逐,使得我们的文化建设总是显得那么单薄,文化气质非常肤浅,文化氛围非常的淡,原因是什么?是教育不高嘛!普及了高中教育不算低了。贺龙在北伐时期一个大字不识就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了,不熟息人看他的气质由里到外透着儒气,哪里是个大字不识的山大王出身。是经济不发达,中国西南部并不发达,文化氛围比发达地区还要浓厚。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文化的珍爱和深厚的积淀,中华文化有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历史上在民间有许多艺人竟都是一字不识的文盲,就是现在也存在,但他们却承担着及其重要的中华民间文化的重担,这就是文化的魅力。越是积淀更多的文化,越懂得对传统的珍惜,月懂得珍惜,越积淀的更深厚。

要看喜欢的事物是否对人类有用,是否利于我国的发展。

新与旧是相对的,现在感到新的事物过段时间就没兴趣了,可能今后传统文化会被追捧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都有利弊,总体上利大于弊

没有喜新厌旧,哪来前进动力?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看问题要全面点,具体事具体分析。

上一篇:情人节要到了,给女友买鲜花的话,亲您鲜花网怎么样?

下一篇:乌伦古湖冬捕节哪年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