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为什么孙承宗说,大明最为紧要之地为“宣大蓟辽”,若失此四地,则大明必亡?

更新时间2019-06-19 05:56:21


明末时,满清为大患,对于战位的选择,是明朝廷极为重要的一件事。比如明朝重臣孙承宗,就曾多次就战场设位进行争论。当时兵部尚书王在晋与总督王象乾认为广宁得下来也守不住,于是想在八里铺筑重关,用兵四万人,以守卫山海关。朝廷一时不敢臆断,于是派孙承宗去实地考察,孙承宗问王大晋:“新城建成了,是把旧城的四万人挪过去守卫吗?”王在晋否认,孙承宗说:“这样,八里铺就有八万守军了。新城建后,一片石的西北不设兵守备吗?而且筑关在八里铺内,新城后面就是旧城,而旧城前面设置了地雷和品坑,是为敌人设置还是为新兵设置呢?如果新城能守得住,那要旧城的兵干什么?如果新城守不住,四万兵败退到旧城下,是开关放进来呢还是闭关让他们投降敌人呢?”王在晋说:“关外有三道关口可以进入。”孙承宗反驳道:“如果这样,那么敌人来了,士兵就会溃逃如故,还用再设一重关干什么?”王在晋说:“可以在山上建立三座山寨,接纳溃卒。”孙承宗说:“兵还没有溃败,就先建立接纳溃兵的寨子,这不是教他们溃败吗?而且溃兵能进入,敌人难道不能尾随而入吗?”

孙承宗还朝,认为与其再筑一城,不如前出筑宁远要害,以守八里铺的四万人前守宁远冲,与觉华互为犄角,如果敌人窥城,就令岛上的兵马旁出三分岔,断了浮桥,绕到敌人后面出击。即便没有战事发生,前出宁远也可以收复两百里的疆土。

他认为拒敌于门庭之内,不如拒敌于门庭之外。我将敌人御于两百里外,和敌人逼迫我于两百里内,形势的差别是巨大的。如果我方不去进逼敌人,敌人就会进逼我方。

孙承宗还对三河的战略地位做了阐述,他认为“守三河可以沮西奔,遏南下。”

孙承宗的见解,无疑是中国古代史中极有价值的,因为孙承宗为我们揭示了战位与形势的辩证关系。而在二十四史中,诸帝与大将的传记中能记载有战略决策的实在是太少了,我们很难读到古人的那些真知灼见。

位形势的重要性,自古及今皆然,如战国时秦据崤山,则可攻击六国,而六国不能攻秦本土。至明中叶,王守仁提出“大明虽大,最为紧要之地四处而已,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这四处分别是宣府、大同、蓟州、辽东(后在军事上合并为宣大、蓟辽)。在解放战争中,东北战役时,最明显的位则是锦州,至今论军事时政的,还讲究一个锦州效应。位的重要性,在今天依然被重视,而半岛、台海、南海,就是我们今天的崤山、锦州、蓟辽、宣大。


结合当时的历史况就知道了

上一篇:(推恩令与汉武帝)之间有什么关系?

下一篇:晋公子重耳出生于权贵之家,为什么会踏上流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