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为什么春秋时期鲁国在列国文化最高

更新时间2019-06-05 00:38:53

1、在春秋时期的多数国家,“周礼”对于国民来讲,已然成为了一段模糊的历史。但是鲁国人仍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周礼,并且鲁国的国君还提倡把它当作2一种大学问去讲求。其中在公元前540年,晋国人到鲁国下聘礼的时候,看到鲁国太史所藏的典籍时,不由地感叹:“周礼尽在鲁矣!”在此之后的数年间,每逢有使者路过鲁国,必然特别请求听奏各种“周乐”,可见当时的鲁国的“精神文明”有多发达。当然,在“物质文明”中,鲁国也是首屈一指的强国。在公元前589年,也即是鲁国向楚国求和的那一年,向楚国人贿赂的物品就是木匠、绣工、织工和一些缝工各一百人,发达的工艺在鲁国可见一斑。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建筑工程师鲁班,即公输般,就是在孔子死后不久之后出现的鲁国人。

2、精神和物质文明如此发达的鲁国,在历史上也出现过一段话柄。在鲁昭公与齐王会盟时,鲁国虽然已经割让过不知多少地给齐国了,但就是因为齐国国君不是天子,周礼中没有此等说法,就没有向齐国国君叩头,惹得齐国国君很是不高兴。在后来齐国国君进行了天子加封后,又邀请鲁国会盟,还命人特别督促鲁国国君叩头,鲁国国君只得照办。周礼是鲁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但过于遵守周礼,不免要闹得与别国的不愉快,以至于后来在齐国有歌谣流传,大意是,几年都不见觉醒的顽固鲁人,闹得我们几年都在奔波忙碌,最后因为一味死守的儒书,闹得两国是无限的麻烦纠缠啊!

3、鲁国人是一直在信奉“周礼”,宁愿与强国制造麻烦都要按周礼做事,这,也许就是鲁国人文化精神不断流传的关键吧。

是因为周公在开国时期的治国之道,周公因在朝理政,不能就国,就派了长子管理,周公长子用的方法是用了很长时间。改变那里的风俗,教导当时的人礼仪,文化,修养。费时多年最后终于成功。而临国齐国的姜太公的方法是因陋就简,入乡随俗,尽可能的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后来周公与太公就对方的治国方法是,重文化,重礼仪的鲁公会越来越衰弱——因陋就简,入乡随俗的齐国会出现乱臣贼子。很不幸,这二位都说中了。

因为有孔子

因为有万世之表的孔圣人,孔孟之道深入人心.

孔子孔丘在春秋某年

鲁国有,孔老夫子足矣

因为鲁国是最早遵循儒家文化的 所以文化最高


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清人高士奇语)。

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各国诸侯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是有名的礼仪之邦。鲁国与周礼的这种密切关联,使得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同时也使鲁国国势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鲁国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封国,而周公无论在帮助武王争夺天下,还是在成王年幼时平定天下,都有卓著的功勋。因此,鲁国初封时不仅受赐丰厚,而且还得到了不少特权。《礼记·明堂位》记载说:"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鲁国建国之地商势力极重,伯禽要把鲁国建成宗周模式的东方据点,因此,他们代表周王室担负着镇抚周边部族,传播宗周文化的使命,极力推行周朝礼乐。

鲁国故城复原图2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鲁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鲁人都知道礼有"经国家,定社稷,利后嗣"的功能,因而他们认识到"服于有礼,社稷之卫也"、"无礼必亡",对周礼怀有极大热忱。在入东周以来"礼坏乐崩"的况下,鲁国仍有不少知礼之人,如臧僖伯、臧哀伯、臧文仲、柳下惠、曹刿、夏父展、里革、匠人庆、申#、叔孙豹、子服景伯、孔子等等。另外,如文公时的宗有司,《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他们也都以知礼、明礼而闻名。

春秋时期,鲁国实际已经是积弱之国,其主盟不若齐、晋之强,地势不及秦、楚之大,然而诸如滕、薛、曹、邾、杞等国皆勤贽,修朝孔子礼;即使远在方域之外的谷、邓等国也不惮仆仆,至鲁来朝。小国亲鲁,皆因鲁乃周礼所在。

春秋末年,孔子看不惯层出不穷的违背礼乐制度的现象,他希望恢复周礼,推行"王道"于天下,并以礼乐之学教授生徒,儒学于是创立。

公元前256年,鲁灭于楚。然而鲁国的礼乐传统经孔门师徒的弘扬已更加深入到人们的意识深层,它并没有因为鲁国的灭亡而丧失。


 

上一篇:粽子的好诗篇、大块文章

下一篇:予欲以死报国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