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如何看待自然审美中的比德现象

更新时间2019-05-09 00:50:29

“比德”说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影响最大的自然审美观之一。“比德”自然审美观自先秦发源,在汉朝时已较为成熟,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地位极为重要。


对于“比德”的理解,通常认为,“比德”之“德”是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德;“比”意指象征或比拟。“比”可以理解为比较,突出二者之间的共同性质。


“比德”自然审美观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多种文化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历史文化根源上看,中国的“比德”自然审美观是指向不同功能的多种文化因子协调统一的系统整合,最终所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儒家之“雅”、道家之“真”、”屈骚”之“”与佛家之“禅”中,各家思想相互牵制、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相互融合,都渗透入“比德”自然审美观,使“比德”自然审美观所能够体现出的主体精神可以成为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现实与未来的统一,伦理政治与个体精神、艺术形象等的统一。这样文人们在“比德”时,能够勾连其多层次的人生理想,使“比德”自然审美观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变的结构,指导了上千年来文人们的文学创作与审美实践。虽然在后期由于僵化比附而造成了“比德”自然审美观的固定化、模式化与概念化等问题,但总的来说,几乎绵延整个中国古代的“比德”自然审美观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产生了重大意义。


上一篇:如何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下一篇:苏州图书馆惠丰分馆有自习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