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和“鲁国三桓”属于不属于诸侯中的诸侯

更新时间2019-04-22 00:46:10

自东周开始,周朝由强转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不再向周天子进贡  周天子形同虚设

“晋国六卿”和“鲁国三桓”和诸侯有些相似     晋国和鲁国两国国君和周天子周天子有些类似  那么可不可以把“晋国六卿”“鲁国三桓”比作诸侯中的诸侯

在那个时代,等级制度是这样的,天下是天子的,天子是天下共主,天子将天下分封给宗室,贵族,功臣,天子分封的诸侯叫做国,诸侯再将自己的国分封给自己这一级的宗室,贵族与功臣,这一级的贵族叫做大夫,所分封的土地叫做家,而在贵族最后一个等级的叫做士,士没有不动产,没有土地,但有贵族的身份,可以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叫做修身,可以入仕做官,在大夫这一级手下为官,叫做齐家,到诸侯那里为官叫做治国,到天子那里做官叫做平天下,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来。

所以,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以及鲁国三桓,充其量只是大夫,从等级到待遇上是比诸侯低一等的。到了春秋末期三家分晋之后,韩赵魏三家是由周天子批准才成为诸侯,成为的诸侯国的。

按理说是不属于的

其诸侯国中的卿大夫,基本上除了秦国与楚国,以及不入流的燕国,其余中原大国春秋中后期国政基本被卿大夫把持,国君几乎成了傀儡,尤其是晋国,卿大夫下克上,弑君都不止一次;只有宋国国君制衡做的不错,国君还有一定权势

晋国六卿,指春秋时期晋国的三军将佐。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在建立三军,每军设将、佐各一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其中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是中国最早的内阁制度。

晋国六卿采用世袭制,主要由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 [1]  ,他们按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六卿出将入相,连续10代人在晋国大旗之下,“尊王攘夷”

晋文公四年(前633年),被庐之蒐,晋文公于城濮之战前作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佐,地位从高到低分别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并按照“长逝次补”原则,轮流执政,称为三军六卿。

晋文公八年(前629年),清原之蒐,晋文公增设新上军、新下军,合计五军十卿。晋襄公六年(前622年),夷之蒐,因排位最前的四卿在同一年相继去世,晋军面临大面积调整,晋襄公便裁撤新上军、新下军,恢复三军六卿建制。 [2-3] 

晋景公十二年(前588年),为奖励鞌之战立功将士,晋景公增设三军,扩为六军十二卿。五年后,下宫之难爆发,赵氏一系几乎灭绝,新三军被合并为新军,变为四军八卿。晋悼公十四年(前560年),绵上之蒐,晋悼公裁撤新军,又一次恢复三军六卿建制。 [4-5] 

晋平公八年(前550年),栾氏之乱,栾氏被灭族,十一家六卿世家此时仅剩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之后此六家每家占据一卿位,长期把持晋国军政大权,故后来晋国六卿又被用来特指此六大家族。

晋定公十九年(前493年),铁之战,范氏、中行氏被灭,遂取消中军,六卿变为四卿。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氏、韩氏、魏氏三家联手消灭执政的智氏,为最终实现“三家分晋”奠定基础。

到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韩、赵、魏联手打败了晋国的执政大臣智伯瑶,进而瓜分了晋国,韩、赵、魏虽然成为诸侯,但最后逐一败倒在秦国的铁蹄下,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官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如果严谨的话,那都是礼教中偺越了,是要处斩的,但说白了你说得对

      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在先秦的“礼乐宗法”等级制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贵族的四个等级,而贵族的前三个等级都拥有土地和人民,最后一级的“士”没有,只拥有贵族的身份。

      在当时,天子将国土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自己的“封国”再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的封地不叫“国”,而叫“家”。“晋国六卿”和“鲁国三桓”都是属于该国的“卿大夫”一级的贵族。而其封地内的官员被称作“家臣”。

 

不属于诸侯,属于高级官员。

上一篇:急求一篇有关洛阳历史的小故事或是小剧本三分钟左右,感谢

下一篇:到底贪功不得功,休卑江北想江东,投鞭也自夸无敌,谁识中原有谢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