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入世的哲学与出世的哲学有什么区别?

更新时间2019-04-15 17:08:59

“入世”与”出世”从字面上来看, “入”进入, “出”脱离, “世”,世界﹑世俗,也就能了解入世与出世哲学的基本主张了。出世哲学家主张人应该从被物质败坏的世界中解脱出来,一个圣人要想取得最高成就,必须抛弃社会,甚至抛弃生命,脱离世俗社会,惟有这样才能得到最后的解脱。
释加牟尼说:“人生就是苦难的根源。”有的道家认为:“生命是个赘疣,是个瘤,死亡是除掉那个瘤。”另一种哲学则强调社会中人际关系和人事,这种哲学只谈道德价值,而对于超越道德的价值无从谈起,也不愿去探讨,这一种哲学一般被认为是入世哲学。
  “入世”与“出世”体现在中国哲学史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儒家与道家的哲学思想。
《吕氏春秋?贵生》篇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一个圣人被国人拥戴为君,圣人逃上山去,藏在一个山洞里;国人跟踪而去,用烟把圣人从山洞里熏出来,强迫他当国君。道家哲学出发点是保全生命,避免损害生命。因此他们选择逃避。逃离社会,遁迹山林。(个人觉得道家的思想在这方面是十分自私的,十分之消极。
他们成圣后没有想过用自己的圣德去感召世人,只是一味的躲避如何体现成圣后的价值。作君王有什么不好。他可以用圣人之心,圣人之行去治理国家,让人人成圣。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而按照儒家的思想,圣人并不以处理日常事物为苦,相反的,正是在这些世俗事物中陶冶性,使人培养自己以求得圣人的品格。
他把处世为人看作不仅是国民的职责,而且如孟子所说,把他看成“天民’的职责。如果他因缘际会成为国君。他应诚心诚意去做。
  道家强调的是人心自然自动的秉性,儒家则强调个人社会责任。“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方即社会)儒家游方之内,显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显得比儒家出世。

站在“入世”的哲学立场,出世哲学过于理想化,不切实际,太过消极。站在“出世”角度,入世诚然积极,但是过于实际,因而肤浅!
  入世与出世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两者各有利弊。我们必须在这两者中取得平衡,以出世态度做人,以入世态度做事! 。
有人说道教是一种入世的宗教,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这里的入世和出世,指的就是两种宗教对于生活对于社会的不同态度,而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就是取决于两种宗教神学思想中的不同的社会观。
佛教的教义思想的核心,就是认为人生是苦的,佛教的苦,有的是自然和生理现象造成的苦,有的则是社会生活、社会现象以及人际关系给人带来的痛苦。从这个教义思想的核心,人们就可以知道佛教是消极而片面的看待社会和人生的,因此佛教徒追求的是离开这个社会和自然,离开这个人生和世界,也就是说佛教追求出世这一点,是由佛教神学思想的核心决定的。
道教是入世的宗教,道教的入世一方面指的是道教徒的“乐生恶死”,从表面看,道教徒留恋人生,留恋生命,积极地从事各种修炼活动,以求长生不死。另一方面又是指从事各种社会生活,关心信徒的生活,追求实现理想的太平社会。这样一种入世的态度,也是由道教神学思想决定的。
道教神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宇宙是“道”生成的,万物是“道”生成的,人和社会也是由“道”生成的,当然,人际关系也是由“道”体现的。因此,所有这一切都是合理的存在,修道的人不能够逃避他们,更不必逃避他们,也逃避不了。“天道无亲”,“道”和“气”在天地万物之间流转和运化,社会和人自己也一直处在不断的变化和运动之中,人只能不断的去认识“道”、适应“道”、按照“道德”去办事,《道德经》第54章说道,“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就是说道教徒的学道和修道,并不是只为了自己,而是将道的内容和原则贯彻于自己的行为之中,还要贯彻在家里、乡里、整个国家乃至于普天下,这样的一种贯彻于自己的行为的大道的内容就是道教积极入世的社会伦理思想和生命伦理思想的基础。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神和太平社会的关系。
首先神仙世界是道教太平社会理想的楷模,道教的太平社会就是来源于神仙的世界是太平的。
其次,神仙世界的神灵,彼此平等和谐的关系也是道教的理想的人际关系的榜样,道教以长生成仙为追求,而所有的神仙都是无欲和无为的。他们都能够和睦相处,道教就是以神灵间的和谐关系作为实现社会人际关系的样板。
第三,对于人间现实的社会和现实,不论有多么的不如意,道教的神仙都不是自己出来指责和批评,或者有神仙自己动手来改变社会,而是启发社会中的生活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由自己认识和寻找解决的方案办法,并且依靠人自己的力量动手来解决自己面临的社会问题。大家读过《水浒传》就知道梁山水泊挂的杏黄旗上就写着“替天行道”,道教正一道做法时候也讲“代天宣化”。这八个字很恰当的反映了道教的神在实现人的理想社会中的作用,道教神仙在同人地关系中,始终是处在教化人、启发人的地位上,而不是代替人去行道,代替社会上的人的意志和能力。

入世的哲学与出世的哲学区别:

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下,但受制于人类的感官,人们所观察到的世界却是有限的。于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下的人们,受到环境的阻隔,心中对这个世界形成了不同的印象。由于人类逻辑思考和判断的的基础是自己心中对这个世界的印象,人们心中对世界彼此不同的印象,便形成了不同的观点。虽然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下,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但是人们的观点却总是充满了分歧。所以,出世与入世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们所面对的不同环境

那么,出世所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呢?人们所有的观点,只来自于自己大脑对这个世界的印象,这种所谓的印象,只是人们对真实世界的一种偏见。真实世界有其自身运行变化的规律,而与人类的意志无关。出世所面对的,其实是外界这个真实的世界,研究和发现世界运行变化的规律,并且做到顺势而为。

达到出世的境界,需要有比较高的觉悟,人们日常的逻辑思维和判断,都来自于自己大脑对这个世界的印象,但这个印象并不是外界真实的世界,而且人们很难区分这两个世界。所以,虽然人们共同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之下,但每个人其实只是生活在自己对世界的印象之中。曹操之所以多疑,是因为在他心中对世界的印象里,每个人都不是那么可靠。袁绍之所以自负,是因为在他心中对世界的印象里,每个人都不如自己优秀。那么,在你心中对世界的印象里,你又是怎样的呢?这是真实世界中的你吗?达到出世的境界,首先需要走出自己心中对这个世界的印象,只有忘却了自己的存在,才能够观察到真实世界运行变化的规律。中国古代的《兵书》,其实就是出世思想的产物,时至今日,这些兵书依然具备实用价值,虽然世界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但世界运行变化的规律却从来没有变过。

入世所面对的是什么样的世界呢?相对于出世,入世所面对的其实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这个环境其实就是仕途,这个环境里面有其自有的游戏规则,只有遵循这种规则,才能够在这种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里我就不做太多的介绍,下面我着重分析下出世文化与入世文化之间的关系。

出世文化与入世文化所面对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环境,但人们往往不能完全独立生活在一个环境之中,当从一个环境跨越到另一个环境之中时,人们会表现出一种不适应。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岳飞,岳飞精通出世文化,在抗金战争中屡战屡胜,但由于其不善于入世文化,最终被奸臣陷害,含冤而死。清朝末年,政府软弱无能,本质还是因为入世文化占据了当时文化的主流,出世文化不断遭到排挤,结果无法顺应世界运行变化的规律,导致自身逐渐落后于这个时代,从而开启了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史。


上一篇:想知道:黄石市大冶市王伯仁村在哪?

下一篇:做老师的是不是都要学心理学?师范大学的学生是不是都有学心理学这门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