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韩信灭齐国的刘邦啥意思?

更新时间2019-04-10 13:53:20

   被刘邦分封为齐王的韩信是让人忌讳的,特别是分封于齐后,这种忌讳被刘邦、项羽等人表现地淋漓尽致;项羽的办法是拉拢,但最后未能成功;这是为何?特别是韩信在灭掉齐国后,实力强劲,可谓自立为王最好的机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为何不这样做呢?


在不少人看来,韩信之所以不自立,是因为汉王刘邦对其有恩,韩信自立便是背信弃义,会失天下人之心,所以才不会行自立之事,证据如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此话出自司马迁的淮阴侯列传,在韩信被册封齐王后,蒯通曾劝说其自立于天下,冷眼看项羽与刘邦两虎争斗,韩信联项羽而抗刘邦,天下就能呈三足鼎立之势;因为没了韩信的刘邦和项羽,谁也奈何不了谁!韩信却回答说:“汉王对我有知遇之恩,他给了我将,给了我兵,给我衣裳给我食物,所以我才能有今天,既然他如此宽厚对我,我岂能忘恩负义呢?”


那么事实又是如何呢?可不要忘记韩信的齐王是怎么来的!是韩信“抢”来的,这里说的“抢”,其实是个名词,不是动词,当年韩信在接连灭掉燕、赵、魏、齐后,曾派人给刘邦写信,韩信是这么说的:“老大啊,齐国虽然被我平定了,但因为和楚国是邻居,如不派人管理,恐有大乱啊,如此,我愿做这代理齐王,为老大你镇守一方!”刘邦见信后震怒!

刘邦的怒并不是舍不得这个齐王位子,而是此时此刻的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动弹不得;韩信不仅不派兵前来救援,反而要起了封地,要自立为王。这如何不让刘邦发了大脾气?不过,张良却另有打算,他对刘邦说:“如今汉军被围,却对韩信鞭长莫及,他要称王,我们拦也拦不住,不如就顺了他的心,立他为齐王,同时也能解我不利之急,否则以韩信之性子,说不准还真反了!”


刘邦幡然醒悟,他不动声色改口道:“做什么代理齐王?要做就做个真正的王!”说完便派张良携印信前往齐国立了韩信为齐王!如此立王,这不是“抢”来的,又是什么呢?又何以见得韩信知恩图报呢?既然如此,韩信何不就真正自立,不受任何一方管控,做那自由的王呢?事实上,他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这里得说一个人,这个人曾跟随刘邦起事,后官至相国,并给后人留下了萧规曹随的典故,没错,此人叫曹参!韩信攻魏时,曹参便以代理左丞相之职自领一军与韩信部攻魏;韩信攻打赵国时,曹参协助韩信攻赵;而韩信平定齐国时,曹参便是韩信的部属,辅助韩信平齐;当韩信被授齐王时,曹参也留在了齐国;如影相随、不离不弃!韩信敢自立吗?他不敢!


请问,这韩信的军队又有多少是忠曹参,又剩多少是忠韩信的呢?谁也不知道,也说不准,或许连韩信自己都不知道!此外,还有一个人,也是韩信所顾忌的,他便是后来相继参与平定造反异姓王的灌婴;他此时也在韩信手下,而且作战极为勇猛,甚得韩信喜爱,但喜爱又如何?难道就因韩信对他的喜爱,他就会拥韩信而弃刘邦吗?当然不会了,如此,韩信自立的底气又从哪里来呢?

根本就没有底气,即使韩信平齐后,收拢了不少乱兵,实力看似变得雄厚,但军中的中层乃至基层军官,都是出自于汉军;对刘邦的忠诚,可不是他韩信能抹灭的;他们之所以听命于韩信,无非因为韩信乃刘邦之臣也,仅此而已;这还算作韩信的底气吗?面对这些印有刘邦烙印的将领们,也难怪韩信会对蒯通说出那通话了,其话后的意思或许是这样的:“不是我韩信不想自立,而是我实在没能力啊!”


既然如此,韩信又为何敢去“抢”齐王位子呢?原因或许有两个:

其一,试探,韩信试探其他将领对韩信“抢”齐王位子的反应,试探他们对韩信被立为齐王的看法;

其二,耍耍小性子,闹闹脾气,平定四国后,自诩有大功劳,该如何奖赏?封官?此时的韩信已是刘邦相国,再封,岂不是刘邦要让位于韩信了?如此,只有封王可解忧;但商并不高的韩信却在“抢”齐王时,抢错了时间,在刘邦困难时去抢,在抢到的同时,也深深在刘邦心里埋下了一颗钉子;

你看,事到了这里,也都清晰了,不过话又说回来,韩信确实是不可多得军事干才;如果没有他,楚汉之争的结果说不定还会改写呢,最后韩信没有死在战场,而是死于吕雉之手,实在是可惜呀


相关标签:韩信

上一篇:《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第三层次的问题

下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说说人物的经历提现了沙皇统治下一种怎样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