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德国历史上的威廉皇帝的手段是?

更新时间2019-04-03 07:03:25

      德国历史上的威廉皇帝的手段是:在登基时,发表一项宣言,要维护君王的永恒权利。在1861年议会选举中,代表自由资产阶级利益的进步党获得大多数席位,提出要由议会监督政府的经常开支,经费必须严格控制在议会批准的范围之内。围绕军事改革问题展开的斗争,涉及到宪法权利问题。这场普鲁士的“宪法纠纷”的实质是究竟实行国王统治,还是议会统治。

        威廉一世不顾自由资产阶级的反对,坚持实行军事改革。他不经议会批准而支付军队费用。1861年3月11日,他下令解散众议院,成立由封建官僚分子组成的新内阁。而议会猛烈的抨击使宫廷陷入混乱。威廉一世束手无策,甚至在内阁会议上宣布,他宁肯放弃王位,仍要坚持军事改革。他把王太子召回柏林。王太子和内阁大臣们不同意国王退位,怕由此引起革命。这时,陆军大臣罗恩出谋划策,将驻巴黎大使奥托·冯·俾斯麦召回国内。9月22日,威廉一世与俾斯麦在彼贝尔斯贝尔宫会谈了两个多小时。威廉问:“你是否愿意当一名大臣而进行军事改革?”俾斯麦回答:“是”。威廉又问:“你是否准备抵抗议会多数及其决定而推行扩大军队的方案呢?”俾斯麦表示愿意。9月23日,威廉一世决定任用俾斯麦为宰相。俾斯麦上台后,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由普鲁士凭借武力统一德国。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王公贵族的簇拥下,在凡尔赛宫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宣布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


德国历史上的威廉皇帝有2个。

威廉二世(德语: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原名弗里德里希·威廉·维克多·阿尔伯特·冯·霍亨索伦(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Hohenzollern),是德意志帝国末代皇帝和普鲁士王国末代国王(1888年6月15日—1918年11月9日在位),也是一战主要策划者,和闪电战计划的创始人。1941年威廉二世在荷兰多伦病逝,被葬于多伦庄园。

1859年1月27日, 威廉出生于柏林,是威廉一世的长孙,腓特烈三世和维多利亚公主的长子。由于出生时发生臀位生产,他患有厄尔布氏麻痹(Erb's Palsy),以至左臂萎缩。为弥补这一生理缺陷,威廉自幼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尤其擅长于马术。1877年,他以皇长孙的身份进入著名学府波恩大学,专攻法律与国家学。1881年获学士学位

从1883年到1886年前后,威廉开始独立履行一些外交事务威廉二世夫妇。,而这些活动最终都将有利于保守阵营。第一个信号是威廉在年月通过写信请求“亲爱的祖父”的干涉,拒绝了父亲带其随同访问西班牙的请求,从而首次主动利用与祖父关系针对父亲。与保守阵营合作的第一个政治成果则是威廉在1884年夏成功的访俄使命。由于太子“荒谬的反俄姿态” [8]  ,威廉被普遍认为是更合适的访俄人选,但只是事后才被告知的太子却感受到了父亲的冷落与儿子的背叛。1885年,围绕威廉之妹维多利亚公主与保加利亚巴腾贝克王子联姻的争论继续深化了这一矛盾。弗里德里希夫妇出于反俄目的对婚事大为赞成,皇帝与俾斯麦宰相则理所当然地反对。威廉同样加入了后一阵营。皇帝和宰相非常赞赏威廉的表现,回报是其军职的不断攀升与年的第二次访俄使命。1886年8月,威廉得以第一次面见稗斯麦,并在宰相长子赫尔伯特帮助下进入外交部实习,太子为此与俾斯麦发生了激烈冲突,但徒劳无功。 [9] 

1887年和1888年。这是威廉向权力顶峰发起最后冲刺时期。1887年初,太子突患失声症,威廉王子原本遥不可及的继位前景骤然便近在眼前。多名德国医学专家经过会诊后认为太子已患上喉癌,主张立刻进行手术。但这是一个激进而危险的方案,因为手术可能导致太子完全失声——从而粉碎其登基希望,甚至带来生命危险。1887年11月10日,英德两国专家的联合会诊确定太子患有喉癌,但此时即使手术也未必能保全生命了。最后,太子决定不动手术,顺其自然。这就注定了后来弗里德里希太子短暂在位期间所推行的改革不能深入和长久的命运。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威廉成为政治关注中心,他与俾斯麦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瓦德西从军方立场,施托克尔从反资本主义的基督教社会关怀立场,奥伊伦堡从个人感立场出发,都试图努力恶化这种关系。虽然威廉自己从未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反对宰相,但他与俾斯麦在这些很快就会平息的纠纷中形成的复杂的政策与个人分歧却保留了下来。

 

继位皇帝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后,他父亲被加冕为腓特烈三世皇帝,但99天后死于咽喉癌,同年六月,29岁的威廉二世继位成为皇帝。由于腓特烈三世是被庸医误诊而死,当时威廉曾经愤怒地说过:“英国医生杀了我的父亲!”

21世纪初的宫庭文献中有关于他出生纪录:威廉可能因为患严重疾病,导致脑部功能有问题。他如此的健康问题,可能使他日后性格变得充满野心而且冲动鲁莽,以及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得有些骄横。

威廉与俾斯麦这是否妨碍了他的政治前途与日常生活,历史学家还尚未有定论。若此论点属实,那威廉的施政弊病肯定是来至于他的个性所造成,例如辞退俾斯麦。他的母亲维多利亚公主对他的管教太严,让公婆威廉一世夫妇有机会在威廉二世面前挑拨离间。他母亲基于对儿子的生理缺陷有罪恶感,不断要求要威廉二世要勤加运动。却导致威廉二世与其母亲关系非常恶劣。另外,由于腓特烈皇后出身英国王室,她常常向儿子灌输英国地位至上的概念。她坚持只称呼儿子的英语名字:威廉在德语作“Wilhelm”,但她称之“William”;次子之名字是“Heinrich”,就被称为“Henry”。未来皇帝威廉二世从小就对英国有种极为复杂的感觉,也可能因此改变他对于英国的外交政策。

虽然威廉在未当皇帝前,曾很仰慕俾斯麦,但他登位后,就马上与这位铁血宰相发生冲突。究其根源,当时的德国正由封建社会直接进入帝国主义社会,以俾斯麦为代表的旧官僚阶层已无法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变革。于是,作为德国帝国主义阶层的最高代表,威廉二世在1890年命令俾斯麦辞职。后来,他先后任命卡普里维伯爵、霍亨洛厄和伯恩哈特·冯·比洛继承职务。在1909年,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成为首相。威廉尤其尊重贝特曼·霍尔维格的意见,并肯定他对内政事务的远大目光,例如他的普鲁士选举法改革。在战争进行三年后,威廉才在1917年勉强与他分道扬镳。 [10]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首相都是高级公务员,而不像俾斯麦这样的政坛老手。威廉想避免第二个俾斯麦出现,因为他认为俾斯麦过于专横─—所有官员只能在他陪同下,才可会见皇帝。而俾斯麦退休后,一直猛烈批评威廉的政策。

威廉二世对社会主义组织的采取容忍的态度,赢得了公众的正面评价。

威廉二世生性冲动鲁莽,故此未能在德国的对外政策上保持理性。其中一个例子是,他跟统治英国的表弟及英国一种爱恨纠缠的关系。对威廉二世而言,跟英国发生武装冲突是“最难以想象的事”;然而,随着威廉二世大量扩建海军的计划开始,德国的崛起令英国甚为忧心。在1914年,战争爆发时,他认为自己是因为其舅父所设的外交陷阱而被卷入战争。实际上,威廉未曾想到,自己的鲁莽行为已经让自己帝王的形象受损。1896年,德兰士瓦的总统克鲁格成功镇压詹森远征,威廉二世竟然用电报向德兰士瓦总统祝贺。当时布尔人与英国关系紧张,因此英国对这克鲁格电报感到极为愤怒。而在八国联军事件中,他发表演说,勉励参与战役的德军,要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国。导致德军在后来的战争中被冠上“匈奴人”的绰号。威廉二世

他想为自己外交政策辩护,却屡次犯了严重的错误,反而使得外交关系更恶劣。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在1908年接受英国报章《每日电讯报》的访问。他想借此机会宣扬德英的友好关系。可是,他逞口舌之快,竟然冒犯英国、法国、俄国以及日本。他指出,德国人并不喜欢英国人、法俄两国曾煽动德国干预第二次布尔战争,以及德国的海军扩张是针对日本,而非英国。(他还讲了一句:“你们这些英国人真是疯了。”) 因为他这番激进的言论,连他的部下也噤若寒蝉。而威廉二世本人在此事之后几个月,都保持低调。比洛由于没有适当编辑并取舍当天访问的纪录就被威廉给辞退。

虽然如此,德英两国的皇室仍然保持良好关系。在英王爱德华七世葬礼的出席名单上,威廉名列第一。

不过,这次的报导的事件已令威廉二世心理受到严重的打击。在他最后十年的统治期间,他极少参与政府事务,这是当时社会所意想不到的。

在战争前,威廉不再继续俾斯麦所倡导的:孤立法国的政策。虽然威廉二世的诚意不足,却也努力尝试法国修好—─不过因为法国之前在普法战争受到德国极大的羞辱,所以威廉二世想为两国关系破冰的计划,效果极为有限。1910年威廉(后排右三)与欧洲各国君主

威廉尝试缓和法国的复仇心理,但还是跟对英国的建立外交政策一样,最后都宣告失败,这是因为他实在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1906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发生─—他访问丹吉尔时,不经意地提出支持摩洛哥独立的言论,触怒了想在该地扩展势力范围的法国。所幸,外交官员表现出色,才成功在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上避免德国与法国及两者同盟正面交锋。辞退俾斯麦以后,跟俄国签订《再保险条约》在1890年失效,威廉二世未积极与俄国洽谈如何延续该条约。这令德国失去俄国的支持,从此之后无法保证俄国在德法两国有冲突时会保持中立。威廉的性格和主张,让德国对于英法俄三国的外交政策始终摇摆不定。一方面,他坚持与奥匈帝国的同盟─—1889年,他甚至向奥皇表示,只要奥国以任何理由出兵,德军也会全力支持;此外,德国又与英国合作,甚至曾经想跟法俄两国组成强大的欧陆联盟─—威廉自认为在1905年与沙皇尼古拉二世会面后,就已经得到俄国的支持。

 

瓜分狂潮

威廉二世实行帝国主义,符合当时德国统治阶级的需求。他积极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德语:Weltpolitik),具有强烈军国主义的色彩。他欲借殖民地扩张,为德国寻找“一个太阳下的位置”(a place in the sun)。他通过1897年与1900年的新海军方案,实行提尔皮茨计划,以加快帝国的海军扩张,赶上大英帝国的海军力量。

这与俾斯麦尝试跟英国保持良好关系的政策背道而驰。结果,在1894年威廉二世(中)在一艘军舰上1889年的海军演练中,英国海军就邀请威廉二世和提尔皮茨到临,以展示其军力。德国一直都不甘在海军上落后于英国,积极争取海上霸权。

1898年10月,威廉二世访问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成为几百年间首位进入圣地的基督教君主。在君士坦丁堡,威廉二世为蓝色清真寺捐建了一处穆斯林洗面池,并在石头上刻下“两经君主友之清有如此泉”字样,土耳其苏丹则回赠西奈山下据传是圣母玛利亚故居的100多亩土地,轰动欧洲。

1900年克林德被杀事件发生后,威廉二世决意报复中国,正式派遣2万多人的对华远征军,由瓦德西元帅指挥。不过这支部队尚未抵达中国,战争已经结束。

在帝国议会的讲演中, 威廉二世以无比的热情说: “ 俾斯麦推行的欧洲大陆政策十分狭隘, 而今我奉行的是世界政策, 柏林应当是‘ 世界都市柏林’, 德国贸易应当是‘ 德国世界贸易’, 德国与世界的含义是一致的, 因为世界各地都应体现德国政策⋯⋯”帝国议会中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不光是瓦德西、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霍尔斯泰因等人狂热捧场, 以斯土姆为代表的一大批资产阶级工业巨头们更是欣喜若狂, 他们垂涎欲滴地注视着海外市场。威廉二世访问丹吉尔

在庆祝德意志帝国成立25 周年的集会上, 柏林的德意志帝国电台播发了威廉二世慷慨激昂的贺词: “德意志帝国要成为世界帝国。在地球遥远的地方, 到处都应当居住着我们的同胞。德国的商品, 德国的知识, 德国人的勤奋要漂洋过海⋯⋯”全世界, 尤其是欧洲的英国、法国、俄国, 惊悸地听着这称霸世界的宣言, 感觉到一个庞大的火药桶就在身旁, 随时可能爆炸而祸及自身。

1904年,英国与法国达成挚诚协定(见英法协约)。在该年,英国与西班牙承认法国在摩国的利益,令德国有感利益受损,故此以外交途径挑战法国。于是,威廉二世想邀请欧洲各国举行会议,企图借挑衅与测试三国协约的实力。

1905年3月31日威廉二世访问摩洛哥丹吉尔,并表示支持摩洛哥独立,公然挑战法国在摩国的影响力。

德皇的言论令法国民众普遍震怒。在得到英国的支持下,法国外长泰奥菲勒·德尔卡塞提倡在摩洛哥设立一个保护国,并促请政府采取强硬立场;但法国恐怕德国会开战,所以反对他、迫使他下台。危机在6月达到高峰:德尔卡塞下台后,由温和派法国总理莫里斯·鲁维埃兼任外长。7月时,德国已受到孤立,所以法国同意以和平方法解决问题。然而,法德仍然剑拔弩张—德国在12月调动后备军队,而法国更在1906年1月派兵到与德国接壤的边境。

为解决上述纠纷,1906年1月16日至4月7日在西班牙举行阿尔赫西拉斯会议。在十三个与会国当中,只有奥匈帝国支持德国;法国得到英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与美国支持。最后,德国在5月31日接受一项协定:法国撤回部分对摩洛哥实施的管制,但依然控制部分重要地方,以及与西班牙保持对摩国的警察控制权。

虽然会议暂时解决了摩洛哥问题,然则德国的不满,引起了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扩张思潮

1911年7月13日威廉二世派出豹号战舰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尔,宣示德国在摩洛哥的利益。

英国与德国之关系,早已因军备竞赛而变得甚为紧张。在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领导下,德国由1890年代开始大量制造战列舰,而英国则视之为企图挑战她海上霸权的举动。当英国发现德军舰只到达阿加迪尔后,误以为德国想把该港转为德军在大西洋的军港。结果,双方关系更为紧张,而英国则根据英法协约而倾向支持法国。

德国之举动,其实是为了向法国追讨赔偿。根据1906年阿尔赫西拉斯会议之决议,法国得到不少在摩国之利益。是以这次危机可被视为另一宗因殖民主义而起的纷争。

1911年7月9日,法德两国开始谈判,最后在1911年11月4日达成协议。德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的地位,并把喀麦隆北部 部分领土让与法国 (今乍得南部) ;法国则把法属赤道非洲辖下的法属刚果中南部 (今刚果共和国北部) 及邻近地区转让给德国,以作赔偿。得到德国之同意后,法国于1912年3月30日把摩洛哥专为她的保护国,正式把它转为殖民地。

英国在危机时支持法国,强化了英法协约以及三国协约的紧密关系。由于她们对德国的扩张更为敏感,所以三国协约渐渐从殖民地协定变为军事联盟。其后,英国更与法国协定,让英国海军防卫英吉利海峡,法国则保卫地中海。这次事件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危机之一。

令人目瞪口呆的是,威廉二世19世纪末曾计划袭击美国纽约和波士顿等港口城市,以清除美国海军设置的障碍,从而使德国在太平洋地区扩张殖民统治的道路畅通无阻。 [11] 

据《时代》周刊报道,威廉二世和其海军上将们曾草拟数个袭击纽约和波士顿等城市的计划。但计划最终没能得以实施,而作为军事秘密档案被保存在德国南部城市弗赖堡,并且鲜为人知。

据报道,这一袭击美国东海岸城市的计划首先是由当时年轻的海军军官埃伯哈德·冯·曼泰于1898年提出的。曼泰的最初计划是要出其不意地袭击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和弗吉尼亚州诺福克两地之间的港口城市,从而迫使美国与德国谈判,使德国能够横霸太平洋地区。但曼泰当时指出,由于纽约设防过严,因此突袭很难成功。可是在1899年第二次提出这一方案时,曼泰改变了最初的想法,而把纽约作为袭击的重点。曼泰当时写道:“美国要是想到纽约可能被炮轰,一定会爆发极大的恐慌。”

《时代》周刊指出,当时正值19世纪末,美国不断地在太平洋地区扩建军事基地,美国海军还在萨摩亚和菲律宾等地连连挫败德国战舰。因此,曼泰袭击美国的计划立即引起威廉二世和海军上将们的注意。威廉二世在1899年曾亲自率领过海军。为使德国战舰和数十辆装煤的货船能够顺利穿越大西洋,威廉二世在曼泰计划的基础上,根据德国海军的具体情况制订了更详细的袭击方案。

德国议会也于11901年德国殖民地喀麦隆庆祝威廉的生日900年通过了一项使德国海军力量加强一倍的议案。同时,海军上将奥托·冯·迪德里希斯也向威廉二世提交了一份从科德角的桥头堡袭击美国波士顿或纽约或同时袭击两个城市的计划。

但该计划为何没有实施呢?秘密档案中的记录和信件表明,这一计划1901年受到当时德国陆军参谋长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的坚决反对。施利芬认为,这一远征计划预计至少需要10万人的部队,而德国当时根本没有这个承担能力。

另外,英国和法国在此后几年与德意志帝国的矛盾激增也迫使德国不得不专注于临近国家,也是造成这一计划流产的原因,而美国强大的海上力量也使德国不敢轻举妄动。[11] 

 

酝酿大战

1914年6月28日,德皇的朋友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被人刺杀身亡。得知好友的死讯后,威廉大为震惊。于是,他向奥匈帝国提供协助,支持后者镇压策划刺杀行动的秘密组织,甚至容许奥匈帝国以武力对付被怀疑是该组织幕后黑手的塞尔维亚。威廉想在事件平息前留在柏林,但他的部下建议他按每年习惯在7月6日到北海出航。这样的建议,可能是出于德国政府中有人认为皇帝会干预事件,希望借此分散皇帝的注意,利用事件提升国家威望,甚至不惜一战。威廉二世对此甚为敏感。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后,塞尔维亚于7月26日表示接受所有条款,除了第六条:

“在奥匈帝国政府之有关部门的协助与指示下,塞尔维亚必须采取法律行动,惩罚策划或执行6月28日之刺杀事件而现在于塞尔维亚领土的人士。”

塞尔维亚认为以上第六条条款违反了她的宪法,而且会损害她的主权独立,所以拒绝接受此条款。威廉于1914年7月28日赶回柏林。阅读过塞尔维亚的回应后,他的回应是:

“非常好的方案。而且在48小时之内!这比理想更好。奥地利赢得了道义上的胜利,但既然赢了,就再没有任何开战理由了。[奥地利外交大使] Giesl 其实应该安心留在贝尔格莱德。在这份文件上,我实在不应该下达总动员的命令。”

威廉二世在开战前的最后一刻,其实想劝谕奥地利和平解决事件。然而,在奥国政府还未得知德皇的意见时,政府内的部长与将军已经说服了八十四岁高龄的奥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欧洲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本性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作为德国帝国主义的代表,威廉二世可以在某些方面影响战争的局面,却无法决定战争的发生与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影子皇帝

威廉二世 和 表弟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合影威廉二世的确希望德国变得强大,但他在先前从未想过以如此大规模的冲突来实现这个目标。从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发生到德国向俄国宣战期间,德皇明白大战即将爆发,于是竭力争取和平。威廉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4年7月29日沟通,尝试避免战争。他乐观地解读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认为奥军只会将战争限于该地。然而,威廉的努力为时已晚。在部下的劝谕之下,德皇下令总动员并开始进行施里芬计划。

当时,英国普遍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皇的战争” (也正如断言二战是希特勒的战争一样) 。此看法被视为不公平,这是基于它断言威廉二世要为此负个人责任,是典型的历史唯心主义言论。其实,在威廉二世大力鼓吹军国主义,支持德国军扩,又支持军事工业的发展(尤其是克虏伯公司),已经令德国陷入与周围国家之间的军事竞赛。当这场军事竞赛变得难以收场的时候,战争也就在所难免。

在签署总动员之命令时,威廉被认为曾经对部下说过“你们会后悔的”。但他最终鼓励奥地利对塞尔维亚采取强硬政策。在战争期间,威廉更自任德军大元帅。

作为战时国务的最终决策者,威廉要承受的负担实在太沉重。当战事持续,他越来越依赖部下的意见,以至1916年后的帝国变成一个军事独裁政权,由兴登堡与鲁登道夫操控。战争期间,受到挫败感与胜利的幻想影响,威廉的策略摇摆不定。虽然如此,这位德国皇帝仍然是国家的重要象征。他依然能监督军事生产、颁发奖章与发表演说鼓励士兵。

威廉二世与他的部下们另外,德皇依然有自由任命官员的权力,能掌握重要的军事指令。1915年,他撤换总参谋长小毛奇,改用埃里希·冯·法金汉。同样的,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后,威廉下令海军减少与英军正面冲突。

1918年,德军的最后攻势宣告失败,四面楚歌。很明显,结束战争将会是明智之举。而那时,威廉早已失去所有权力。由于他不满被部下架空权力,他尝试在战争末期的危机中争取主导权。得知德军大势已去后,他支持德军向协约国军队投降,以免德国为继续打仗而遭受灭顶之灾。

 

德皇威廉的手段就是纵横捭阖,武力扩张,大力建设海军,推行普鲁士军国主义教育,重点发展重工业

当上皇帝必须是威逼利诱,恩威并用

上一篇:有关俾斯麦的(资料,传说,故事,作为,历史小知识,小说,书籍,影视剧,纪录片,视频,动漫)是?

下一篇:印度的首部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