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玉如意有什么讲究?

更新时间2019-03-31 06:40:52

玉如意寓意吉祥,在中国古代宫廷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逢重大节庆日,王公大臣和各地官员都要进献玉如意。作为吉祥物,每逢新皇即位、皇帝大婚、皇帝后妃生日的时候,玉如意更成为不可缺少的礼物——皇帝登基,大臣要进献“如意”,祝贺新政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玉如意一般应放在客厅案几上,案几放在吉位上,上面再摆如意,如意一般用架子摆放,有弯的那一头向左,放平即可。

“如意”一词出于印度梵语“阿娜律”。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铜、玉制作。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玉如意始于魏晋,盛于明清。如明、清两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


古代作为工艺美术品的如意,以清代为多,明代也有但少见。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的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有多种品类,均极为精美。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如意多雕有龙纹,有的还在玉制的如意上嵌上由碧玺、松石、宝石所雕成的花卉,大多是桃果、灵芝、蝙蝠之类。这种如意上的蝙蝠寓意多福,桃寓长寿,是明清常见的祝颂图案。


清代创造出有首、中、尾的三镶、五镶形式的如意。玉耳坠其中有一种少见的如意,它是在玉如意的头上,先按图样琢出槽子,然后用五颜六色的宝石嵌进去,这种做法十分费工,故而难得。


关于“如意”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是古代文武朝臣的执笏。清代的弘历皇帝有首“泳商铜如意”诗中云:“一柄曲拳代谈者,玢古色错金银。谁知子氏尚质,已有欣于如意人”。可见乾隆皇帝认为商代已有了如意,只是实物难寻,难以证。如意最初的原型只是民间的一种挠痒痒用的东西。汉代时民间出现了以骨、兽角、玉、石、竹、珊瑚及金属材料制成的如意,长约一尺许,柄端多为手指形,也有灵芝形、心形、云朵形等。手指形的具有实用的价值,能挠痒痒,取其名曰:“尽如人意”。据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引自《音义指引》说:“如意者,古人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这种“搔痒痒儿”的工具,在南方被人称之为“不求人”,北方人则叫作“老头乐”。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了“回头即如意”的警世含义。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这期间非常走红,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除用它搔痒,还用它决策大事等,其威势有些近似了权杖。如南朝的韦睿在徐州的战事中,就是用了“如意”指挥千军万马,一日数合,取得了大胜。如意也是文人雅士的所喜爱之物,吟诗咏赋时,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用,清雅悠闲之时还可以随身带之玩赏。如意还是舞蹈的道具,故“如意舞”。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有:“腕动苕花(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东吴的孙和,曾在月下作如意舞,不慎打伤所宠爱邓夫人脸颊,后虽治好了,但脸上仍留下了瘢痕。引诱后宫人效仿,遂成古代点靥之风。


从唐代开始,制作的如意就更加讲究了,而且使造型丰富多彩,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的艺术品,使它的长度变短,柄端手指形变为少见的灵芝形、云朵形状等。主体呈流线型,柄微曲,整体造型优美华丽。质材方面又多了金、玉、水晶、象牙、玛瑙等珍贵材料制作成的工艺精品,并有浮雕、镂空、镶嵌及景泰蓝工艺也用上了,而且装饰上了精细华丽纹饰。精品中有汉玉檀柄如意、金镂空嵌珍珠如意、翡翠三镶如意、料石雕漆如意、木柄嵌玉如意、掐丝珐琅如意等,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如意成了观赏品、珍藏品,身价百增。清代如意从民间转向宫廷,成了大臣敬献皇帝的贡物,也是皇帝为宫女的晋升及选妃的珍贵礼品。皇宫中,皇帝也好如意,是历代皇帝所不能及的,这可从清宫的档案、轶案乃至皇家的诗画中可见到。每逢皇帝即位、皇后和妃嫔生日、节日及喜庆佳日,大臣们都要向皇帝后妃等敬献如意。最为有趣的是有位大臣一次进献了“九九如意”,就是用九柄如意为一盒,九盒共八十一柄如意。皇帝身边的大臣有的为了加官得宠,也进贡珍奇的如意等。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如意中,就保存有进贡者题款的如意。据说:慈禧太后在六十寿辰时,在收受寿礼时,仅如意这项就收到了珍贵的精品八十件。如意还是皇帝选后的信物和凭证,也是帝后赏赐大臣亲信的礼品,就连外国的一些使者有时也能得到皇帝馈赠的如意。


玉如意是旧时中国民间用以搔痒的工具。流行全国大部地区。大约出现于战国之时,又称“搔杖”。我国南北朝对此物的俗称谓不同。目前所见的古代如意,多为明清所制,而以清代为最多。此时的如意已没有实用功能,只是一种象征吉祥的陈设品,常被作为礼品馈赠友好。玉如意特点鲜明,大多做工精细,是一个值得收藏的品种。


上一篇:关于端午节作文一段话

下一篇:受害人不够15周岁算不算强奸幼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