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明朝迁都北京等于天子守边疆,是最大失策。

更新时间2019-03-22 00:52:41

权力斗争的需要

并不是,南京和凤阳是副都

明朝初建,定都金陵,为后来朱棣放着江南富庶之地不享受,非要想不开,迁都北京去守边疆。要知道在他之前,汉民族大一统王朝,从未考虑过在北京建都,相反倒是辽金这样崛起于东北地区的政权,对北京一带格外重视,都将这里作为自身对中原保持战略优势的窗口,北京刚好处于游牧与农耕文明的枢纽,对之后的元朝来说,定都在这里似乎也合合理,那么对于朱棣来说,迁都北京又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呢?难道真是为了天子守国门?

其实早在朱元璋时,就已经有迁都的打算。因为南京皇城是填湖而建,地表下沉,被认为风水欠佳。不过迁都选择也是凤阳、关中、洛阳、开封四地,毕竟当时的北京与大家平时在清宫戏中看到的繁华整洁的北京不太一样,就《明会典》中记录的况来看,迁都北京的223年里有133年都发生了严重的沙尘暴,更别说日常小规模沙尘天气,以至于市#中流传着“天无时不风,地无出不尘”的谚语。

当时许多在京中任职的南方人非常不适应,经常吐槽。比如屠隆这个浙江人就抱怨,“风起飞尘满衢陌,归来下马,两鼻孔黑如烟突”。而且在那时,人的粪便以及生活污水,基本都是开门往大街上倒,还有满大街牲畜的粪便,在下个雨,那可就真的没话说了。

明朝时没有照片,所以我们只好从晚清时的照片中一睹风采了。也难怪当时谢肇制在《五杂俎》中写道:京师住宅既逼宅无余地,市上又多粪秽,稍霖雨,即有浸灌之患。于是他提出建议,要是想在北京生活的惬意,宅在家里就好了。《万历野获编》就说,明朝城市环境最好的是南京,最差的是开封,北京就比开封好那么一丢丢。但就算是北京当时的颜值,如此对不起观众,却有着压倒性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军事作用。

后世王阳明认为,明朝边镇,最重要的就是宣大蓟辽四处。北京正处在这条防线的中心位置,本身就是个相当要塞华的城市,能有效节制北方军事,防止蒙古卷土重来。尤其是在明朝初期,在朱棣五征蒙古之前,北方游牧势力依然时时南下袭扰。南方作为明朝的经济重心,已然十分发达。

如果再不提高北方的地缘优势,则很难集中力量防守。如果北方有失,南方偏安政权恐怕也不会有能力再收复一次北方,毕竟朱棣比谁都懂怎么从北方拿下南方。所以阴山、燕山一带,就成为了明朝第一国土防线,看上去好像真的就是天子守国门。

不过稍加分析,这一点可能就只算得上外因。要明白,朱棣虽然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篡夺了建文帝的皇位,但在合法性问题上一直战战兢兢,所以回到自己作为燕王时的封地——北京,在军事上掌握主动权,也能够巩固自身权力,防止再次发生内乱。对于王朝初期,这才是最致命的。也许这一点,才是朱棣迁都北京的内因吧!


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  不和亲

不是失策,只是那时的时局如此。

天子守国门没错,错的是轻率放弃关外卫所,撤销能够巩固边疆的塞王,收缩防线到长城,任凭瓦剌鞑靼先后做大而基本不加干涉;同时百年内放任东北女真等异族繁衍而不加同化与防范

我猜想当时最初的想法还是想居安思危人只有处于危险的环境才能有危机意识,只不过长时间北部边境没什么大的战事导致皇帝都有些松懈了

明朝的灭亡在于其自身内部的原因,与把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无关。

倒也不是,明其实还是亡在内政和党争

天子守边,天下大安!

上一篇:公交上的乘客说:日本鬼子再有钱也只会建造1亿吨位的二战时期航母?这话对吗?

下一篇:五四运动会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