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休闲

倔字姓里怎么念

更新时间2019-03-13 09:37:23

姓氏略考-倔姓

倔字姓里怎么念

倔[崛,读音作jué(ㄐㄩㄝˊ)]

单一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险峻之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倔氏,亦称崛氏:源出古代相对短小却崛崎之山,诸如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的倔山、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城郊乡的倔山、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县寺庄镇的倔山等,最著名的就是倔围山(大崛山),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汾河西岸的呼延村一带。

东汉文字学大家许慎(字叔重,公元58~147年)在《说文解字》中注解:“倔同崛,山短而高也。而字旧无,今依广韵补。短高者、不长而高也。[张揖上林赋注曰:]‘崛崎、斗绝也’。”

倔山的特点是山势陡峭,但风景秀美、叠峦青翠,好似翻卷着的海,四季景色都不尽相同。

倔字姓里怎么念

岐山县倔山(崛山)


倔字姓里怎么念

洛宁县倔山(崛山)


倔字姓里怎么念

高平县倔山(崛山)

倔字姓里怎么念

太原市倔山(崛山)

在古代倔山居住的住民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倔氏、或称崛氏,皆世代相传至今,然其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三.各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四.迁徙分布:

倔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族人多以岐阳、洛阳、高都、太原为郡望。

五.郡望堂号:

1.郡望:

岐阳郡:即今陕西省的宝鸡市。秦始皇在(庚辰,公元前221年)一中国后,宝鸡属内史地。西汉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属雍;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中地郡;西汉高祖九年癸卯(公元前198年)又改属内史;汉景帝分属右内史;汉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仍因之;西汉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更名右扶风,为三辅之一。汉献帝时(公元189~220年)省扶风都尉,置汉安郡。曹魏(公元220~265年)为扶风郡。晋惠帝时(公元290~306年)改为秦国。北魏太武帝时期(公元424~452年)置秦平郡,兼置岐州。西魏(公元535~556年)改秦平郡为岐阳郡。隋初,置岐州;隋朝炀帝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废州置扶风郡。唐朝初期置岐州;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改为扶风郡;唐肃宗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改为凤翔郡,不久又改为凤翔府;唐朝宗宝应年间(公元762~763年)因之,属关内道。五代时期属关西道。宋朝时期属秦凤路,为风翔府。金国时期置天兴军,属陕西西路。元朝初期立凤翔总管府,后更为散府,先后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明朝时期仍为凤翔府,隶陕西布政使司,分属关西道。清朝初期仍沿旧制为凤翔府;清朝康熙九年(庚戌,公元1670年)裁关西道,分隶西安粮盐道;清朝乾隆九年(甲子,公元1744年)改隶驿盐道,为分巡凤邻道。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属陕西省关中道;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撤道,由省直辖宝鸡各县;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在凤翔设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督察专员公署辖宝鸡,凤翔、千阳、陇县、麟游、岐山、扶风、眉县、武功、周至;民国三十年(辛巳,公元1941年)2月,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陕甘宁边区政府宝鸡分区机关进驻宝鸡市,时领宝鸡、风翔、岐山、扶风、千阳、陇县、眉县、风县共八县和宝鸡市(县级市)。1950年庚寅1月宝鸡分区划归陕西省辖;5月2日分区增领麟游、武功等六县,共领十四县一市,1950年庚寅l0月11日改宝鸡分区为专区。1953年癸巳1月30日宝鸡专区又增领兴平、周至等五县,并新设太白区,共领十九县一市一区。1956年丙申10月1日宝鸡专区撤销,原属县市直隶于省。1960~1961年9月宝鸡市领风翔、陇县、凤县(均为并县以后)三县。1961年复设宝鸡专区,领宝鸡、凤翔、岐山、扶风、麟游、武功、眉县、凤县、千阳、陇县、太白共十一县和宝鸡市(县级市)。1966年宝鸡专区改领十一县,宝鸡市为省辖。1969年专区改名宝鸡地区,仍领十一县一市。1971年2月地区撤销。1971年3月~1979年3月改为宝鸡市(地级市)领十一县二区。1979年3月复设宝鸡地区,只领十一县;地市并存,宝鸡市领金台、渭滨二区。1980年8月宝鸡地区与宝鸡市合并,以地级市领导县、区代替地区领县的体制,时领十一县二区。1982年12月新设杨陵区,共领十一县三区。1983年11月武功县与杨陵区划归咸阳市辖;宝鸡市辖金台、渭滨二区和宝鸡、凤翔、岐山、扶风、麟游、陇县、千阳、凤县、太白、眉县十县。2003年5月26日宝鸡县撤县成立陈仓区,宝鸡市辖金台、渭滨、陈仓三区和风翔、岐山、扶风、麟游、陇县、千阳、凤县、太白、眉县九县。

洛阳府:亦称洛阳郡。以今河南洛阳城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历史上被称为“河南”,与“河东”、“河内”相对应,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政治活动中心。自从有历史记载以来,洛阳城一直是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周时期,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此为成周城所在,是西周王朝的东都,直属于周天子。东周时期,雒邑为首都,其余大体和西周时期相同。战国时期,雒邑改称雒阳。秦置三川郡,郡治雒阳,辖今三门峡市(除灵宝外)、洛阳市(栾川西部除外)、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原阳县。西汉时期,此地区东部为东都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西部属弘农郡。从这一时期开始,“河南”正式成为行政区划中的一个地理名词,直到清朝。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河南郡”、“河南尹”或者“河南府”一直特指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此时的河南郡,辖今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西部属弘农郡的有天的三门峡市全部、宜阳县、新安县、洛宁县、嵩县、栾川县已经现在南阳市和陕西省的部分地区。东汉时期,河洛地区的建制与西汉时期基本相同,只是河南郡改为河南尹,辖区不变。三国时期,属曹魏。雒阳改称洛阳行政建制基本上沿袭东汉。河南尹有所扩大,此时的河南尹包括今天的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县、新密市、原阳县、汝阳县、伊川县、汝州市、登封市、禹州市、嵩县。跟两汉时期相比,多了登封、禹州、嵩县。西晋时期,大体仍然沿袭两汉旧制。不同之处在于,河南尹又改回河南郡,同时东部析置荥阳郡,包含今天的荥阳市、郑州市区、中牟县、新郑市、新密市、原阳县。同时河南尹向西有所扩展,包含了新安县和宜阳县东部。此时期,河南郡包含的地区有偃师、孟津、巩义、登封、汝州、伊川、汝阳、禹州、嵩县、新安。东晋十六国时期,天下大乱,行政区划已不可考。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河洛地区仍为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郡。附近的其他各郡基本没有变化。北魏统一北方后,迁都洛阳,又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另置渑池郡,其他各郡无变化。但新设了很多县。隋朝统一天下,复改河南尹为河南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辖今偃师、孟津、巩义、登封、伊川、嵩县、宜阳、新安、渑池、陕县等地。汝州、汝阳该属襄城郡,郡治从襄城迁到汝州。唐朝区划变化很大。河南郡改为都畿道河南府,仍以洛阳为中心。辖区比隋朝的河南郡有所扩大,加入了今禹州市、新密市、洛宁县、济源市、温县、孟州市。五代十国又是天下大乱,增设陕州、孟州(唐朝中后期设置)所以河南府的辖区很可能又回到隋朝河南郡的范围。北宋时期河南府以西京洛阳为中心,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伊川、新安、宜阳、洛宁、嵩县南宋时期金国河南府辖区有所缩小,辖今日巩义、登封、渑池、偃师、孟津、新安、宜阳大部、伊川小部分地区元朝设河南江北行省,从此以后,“河南”所指代的范围不再限于河洛地区。不过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府一直存在到清朝末年,只是作为河南江北行省或者河南省的次级行政区。此时的河南府路向西扩展,收纳了灵宝、陕县、洛宁。其他方向不变。明朝河南府进一步扩大,又增加了卢氏、栾川、嵩县、伊川大部清朝从河南府析置陕州,包括今天的陕县、灵宝、卢氏,以及栾川一部分地区。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十九县。民国十二年(癸亥,公元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二十一年(壬申,公元1932年)日寇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民国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洛阳附近的各县中,跟洛阳历史联系最密切的是偃师、孟津、巩义、登封。其中偃师、孟津从周朝以来三千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其次是巩义,从周朝一直到新中国,也有三千多年。再次是登封,从三国时期到新中国,有一千七百多年。而其他的各县(市)如新安、宜阳、伊川、渑池、汝州等则与洛阳时分时合,而栾川、卢氏、陕县、禹州等隶属洛阳的时间就更短了。另外,自从西晋置荥阳郡后,今天郑州市大部地区就跟洛阳地区分道扬镳。洛阳现辖偃师市、孟津、新安、洛宁、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汝阳等一市八县和涧西、西工、老城、廛河、洛龙区、吉利、高新七个城市区。

高都郡:即今山西省晋城市,古称泽州。秦、汉时期称高都县,北魏时期被设置为建州、高都郡。隋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置泽州,隋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改县为丹川县。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始称晋城县,建泽州于晋城。明朝时期将荩城县并入泽州。清朝时期改名风台县,民国元年(己丑,公元1912年)复称晋城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山西划为七个专区,南五县归长治专署管辖。1958年并大县,将晋城、高平、陵川三县为晋城县,并沁水、阳城两县为阳城县。1961年恢复五县制。1971年晋东南专区改为晋东南地区,南五县一直属于专区、地区管辖。1983年7月改晋城县为县级晋城市。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晋东南地区,成立省辖地级市晋城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以原晋城市(分为城郊两区,郊区即现在的泽州县)、高平、阳城、沁水、陵川四县为所属行政区。至今,晋城市辖城区、泽州、高平、阳城、陵川和沁水六县(市、区)四十八镇、二十六乡、十个街道办事处,两千三百二十七个村(居)委。

太原府:亦称并州、太原郡。古称“太原”者有三:①商末周初的太原又称“大原”,故址在周之西鄙泾洛之北,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北部地区,中心区域在固原市古大原城遗址一带。西周初期,周穆王出兵讨伐西戎,曾一度打到太原,即指该地区。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隋朝时期改晋阳为太原,又另设晋阳,与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③宋太宗太平兴国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为太原府,移治阳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国的河东路、河东北路,明、清两朝以来皆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市,成为山西省会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2.堂号:

太原堂:以望立堂,亦称晋阳堂、西鄙堂、并州堂。

高都堂:以望立堂,亦称泽州堂、建州堂、高都堂、晋城堂。

洛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成周堂、河南堂、六朝堂、白马堂、西亳堂。

岐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渭滨堂、关西堂、雍邑堂、中地堂、秦凤堂、秦平堂、右扶风堂、风翔堂、凤邻堂、天兴堂。


就是倔字吧

上一篇:请问大家图中左边的这位女孩,对右边的男孩是不是一种同情?

下一篇:师傅你好,想请问下2019年3月4日8时6分,出生高姓女孩,八字喜神是什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