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为何是吴蜀联合抗魏,但吴蜀相攻时魏也未能灭蜀灭吴?

更新时间2019-03-13 06:16:21

一是魏想得渔人之利,二是只要魏加入战争,那么蜀吴马上会达成妥协,重新开始联盟。这一点,在刘备死后,诸葛亮马上开始了新的孙刘联盟,并直到三国结束。三是吴蜀虽然交战,但本身都有一定的防御力量防备魏国。

若魏急取蜀吴,蜀吴必联手。所以曹操只能徐图之,使孙、刘因荆州之事分裂。而且蜀地地形险峻,孙权赖长江之险。

历史变化无法评论,自然就行

三国时期,哪一方都很懂得利害冲突,是鼎足而立的,有些平衡是不能打破的

看过三国的朋友们都知道,那个时候,三个国家都互相制约着形成了三国鼎立的状态。但是实际上每个国家还是有实力相差的。三个国家对比来说,刘备的蜀国借助了地形的险峻,那孙权大家都知道,他依赖于长江。虽如此,他们单个国家的军力还是不能和曹操抗衡。他们只有合作。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这三国中曹操算是老大。所以想要继续维持状态,刘备和孙权就必须是盟友。要不然的话,无论是军队的战斗力,还是拼硬实力都无法与曹操所抗衡,但是时间久了,魏国也不是在停滞不前,慢慢的他的实力足以抗衡其中一方。在后来,魏国派出士兵向蜀国开战,意料之中的结局,蜀汉败了,那么这次战争,东吴为什么袖手旁观?

 

熟悉三国地形的网友们都知道,曹操在三个国家中是处在最好地段的,并且军力雄厚。躲在东吴的孙权,不堪一击的刘备,根本阻止不了曹操的大军。但是每个国家都有人才,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自己的国家得以生存。东吴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自然是周瑜,东吴在周瑜的带领下屡次大捷,那时候曹操操之过急也吃了不少败仗。所以才导致曹操一家独大的形式。之后刘备也意识到了这点,与东吴成为盟友,这才把曹操逼得不得不放弃继续出兵。在这之后,三国平分天下。曹操的实力主要是在北方,雄踞北方的曹操对于东吴和蜀国是非常渴望的,曹操的野心不用多说了,早就想统一全国,成为一代帝王,但是无奈的是,他们各有各的优势,虽然魏国占据优势,但是优势并不是太明显,又加上他们两个国家选择结为盟友,这也给曹操带来了很多麻烦。

 

即使魏国在停止战争以后不断加强训练,军力也越来越强,可是另外两家也不是吃素的。自然也在强化自身。特别是刘备夺得了荆州和益州,扩大了疆土面积。那时候的刘备或许可以与曹操对峙。再后来的战争中也证明了这一点。那这种平衡的相处模式会一直发展下去。其实按照这种趋势蜀国可能会越发有实力。那就会只剩下东吴还在原地踏步,那东吴自然是不愿意的。他得想法子,所以爆发了荆州的战争,还有夷陵的。通过这两场战争,确实也帮助了孙权不少,至少对东吴是有利的。

那这种平衡的局势总有打破的一天。这次是由司马昭来撕开了一条缝。他打算用邓艾来羁绊住正在逃跑躲灾难的姜维。之后派出将领堵住姜维,在这以后他有让人带着魏国军队去讨伐汉中。看到如此浩浩荡荡的大军,刘备也并没有自乱阵脚,从容对付。姜维非常聪明他合理的借助身边的资源,马上就把邓艾甩开了,也完美的躲过了拦截,到达战场,与魏国大军开战,保卫汉中。在这次战争中,蜀汉也有些力不从心,马上向东吴寻求帮助。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东吴和蜀汉是共存关系,只要其中一个不存在了,另外一个必然不能久活。东吴肯定也知道这层关系。那为什么会出现标题中说的见死不救呢?,然而现实不是这样。东吴在知道,魏国攻打蜀汉之后,也是派出部队去帮助刘备。而且也出了不少力。有史书记载东吴有派将军丁奉去夺取曹操的寿春之地可以分散曹军的兵力。接着也拍了士兵去帮助汉中的战争。这个应对之策可以说非常完美。那蜀汉的灭亡另有原因。

蜀汉灭亡,首先姜维把防守汉中的兵力撤走,另作他用,现在看来也是自作聪明。第二就是黄浩的过错,因个人恩怨没有同意姜维上书的,多派士兵前往汉中。最后还是刘婵,投降得太快,在当时所有人都还在战斗时,主公已经承认败了。那时东吴的援军都还在路上,所以不能说东吴见死不救。


      因为,汉末“三国”时,“曹魏”的实力最大(三分天下,曹据其二),几乎占据了整个北中国,隐隐有统一天下的态势,而无论是“孙吴”还是“刘蜀”其任何一方的实力都不足以单独对抗“曹魏”,只能联合起来,才能抵住“曹魏”的压力以自保。所以吴、蜀两方只能联合。

      而在,吴、蜀两方因争夺荆州,大打出手时,曹操虽然看到机会,但他也明白,如果他此时搅合进去,那么吴、蜀双方在他“曹魏”的压力下,会立即停战,调转枪头一致对抗“曹魏”的,他希望吴、蜀两方彻底撕破脸皮,双方都打得精疲力尽,两败俱伤时才能各个击破,一举成功。谁知刘备在“夷陵”迅速被击败,一溃千里,在白帝城羞愤而死,之后,掌权的诸葛亮迅速与“孙吴”媾和,再次缔结“共同抗魏”的盟约,曹操的如意算盘落空。

三国志中记载:刘备进军西陵,徐盛攻取他不少营地,每向一处都立有战功。曹休出军洞口,徐盛与吕范、全琮渡江拒守。遇上大风,船上士兵大多丧命,徐盛收集所余兵卒,与曹休夹江对峙。曹休派兵将上船进攻徐盛,徐盛以少拒多,敌军不能取胜,各自引兵退还。徐盛升任为安东将军,封爵芜湖侯。后来魏文帝出动大军,有渡过长江的意图,徐盛献计沿着建业筑围墙,建藩篱,围墙上设置假城楼,江中停浮战船。诸将认为这样作无用,徐盛不听,坚持这样干。魏文帝到达广陵,望见围墙颇为愕然,见其绵延数百里,而江水又正在猛涨,便领兵撤返。众将这才服气。

熟悉三国地形的网友们都知道,曹操在三个国家中是处在最好地段的,并且军力雄厚。躲在东吴的孙权,不堪一击的刘备,根本阻止不了曹操的大军。但是每个国家都有人才,正是有他们的存在,才使得自己的国家得以生存。东吴不用说,大家都知道自然是周瑜,东吴在周瑜的带领下屡次大捷,那时候曹操操之过急也吃了不少败仗。所以才导致曹操一家独大的形式。之后刘备也意识到了这点,与东吴成为盟友,这才把曹操逼得不得不放弃继续出兵。在这之后,三国平分天下。曹操的实力主要是在北方,雄踞北方的曹操对于东吴和蜀国是非常渴望的,曹操的野心不用多说了,早就想统一全国,成为一代帝王,但是无奈的是,他们各有各的优势,虽然魏国占据优势,但是优势并不是太明显,又加上他们两个国家选择结为盟友,这也给曹操带来了很多麻烦。


即使魏国在停止战争以后不断加强训练,军力也越来越强,可是另外两家也不是吃素的。自然也在强化自身。特别是刘备夺得了荆州和益州,扩大了疆土面积。那时候的刘备或许可以与曹操对峙。再后来的战争中也证明了这一点。那这种平衡的相处模式会一直发展下去。其实按照这种趋势蜀国可能会越发有实力。那就会只剩下东吴还在原地踏步,那东吴自然是不愿意的。他得想法子,所以爆发了荆州的战争,还有夷陵的。通过这两场战争,确实也帮助了孙权不少,至少对东吴是有利的。


那这种平衡的局势总有打破的一天。这次是由司马昭来撕开了一条缝。他打算用邓艾来羁绊住正在逃跑躲灾难的姜维。之后派出将领堵住姜维,在这以后他有让人带着魏国军队去讨伐汉中。看到如此浩浩荡荡的大军,刘备也并没有自乱阵脚,从容对付。姜维非常聪明他合理的借助身边的资源,马上就把邓艾甩开了,也完美的躲过了拦截,到达战场,与魏国大军开战,保卫汉中。在这次战争中,蜀汉也有些力不从心,马上向东吴寻求帮助。


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东吴和蜀汉是共存关系,只要其中一个不存在了,另外一个必然不能久活。东吴肯定也知道这层关系。那为什么会出现标题中说的见死不救呢?,然而现实不是这样。东吴在知道,魏国攻打蜀汉之后,也是派出部队去帮助刘备。而且也出了不少力。有史书记载东吴有派将军丁奉去夺取曹操的寿春之地可以分散曹军的兵力。接着也拍了士兵去帮助汉中的战争。这个应对之策可以说非常完美。那蜀汉的灭亡另有原因。


蜀汉灭亡,首先姜维把防守汉中的兵力撤走,另作他用,现在看来也是自作聪明。第二就是黄浩的过错,因个人恩怨没有同意姜维上书的,多派士兵前往汉中。最后还是刘婵,投降得太快,在当时所有人都还在战斗时,主公已经承认败了。那时东吴的援军都还在路上,所以不能说东吴见死不救。


上一篇:送灵澈上人是不是唐诗三百首中的诗

下一篇:(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的幕后操纵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