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中国最早一部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是什么?

更新时间2019-02-28 06:58:50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政书,全书二百卷,编辑体例分为九门,依次为食货典十二卷、选举典六卷、职官典二十二卷、礼典一百卷、乐典七卷、刑典二十三卷、州郡典十四卷、边防典十六卷。本书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至唐玄宗天宝末年,食货等部分又涉及唐肃宗、代宗、德宗时期的况。《通典》不仅有显着的编辑特色,还有丰富的编辑思想,在史学界和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典》的作者杜佑,字君卿,是唐朝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病逝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杜佑出身于一个名门望族,受家庭的影响,他从小饱胜为读诗书,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杜佑二十岁左右就进人仕途,四十多岁时开始担任中央高级官员和岭南、淮南等地的长官,在将近七十岁时官居宰相,在七十八岁去世不久前才退休。可以说,杜佑既是一个史学家,又是一个政治家,他以史学家的眼光处理现实的政治经济问题,又以政治家的见识撰写历史着作,而且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成功。

 

杜佑编撰《通典》用了整整三十五年。杜佑认为,文学有重要的社会功用。所以,他撰写《通典》的目的,是为了“征诸人事,将施有政”,也就是说,他是要通过对历史上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考察,来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活动以及帝王的统治政策提供指导。

《通典》的结构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杜佑在《通典,自序》中说:“夫理道之先,在平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夫行教化在乎设职官。设取官在平市官才、市官才在乎精选举。制礼以编其俗,立乐以和其心,此省先哲王致治之大方也。故职官设然后兴礼乐地,教化惠然后用刑罚焉,列州那佛分领桥,置边防遏戎狄需。是以食货为之首,选举次之,取官又次之,礼又次之,乐又次之,刑又次之,州都又次之,边防末之。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治理国家的关键是进行教化,而教化的前提是丰衣足食,不能满足百姓基本的生存需要,安定社会的一切环节都形同虚设。在这里,按照“经邦济世,治国安民”的原则,杜佑指出了自己的个主要观点一治理国家,社会经济条件最重要。

 

这一整段话条理清晰地说明了杜佑对封建制度的整体理解。在叙述各种制度及历史时,杜佑都是按照年代顺序原原本本地叙述的,在有些史实下面还引录了前人的有关评论,并写下了自己的看法,提高了《通典》的学术和经世致用价值。而这也正体现了《通典》显着的编辑特色:包含了贯通古今的内容,开创了典志体通史的编辑新体裁;将“食货典”置于首位的结构安排,具有创新意义;开创了分门别类的编辑体例;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编辑“自注”;重视前人议论得失的材料选编。

 

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杜佑指出社会经济的重要作用,非常具有前瞻性和开创性。而且,杜佑对经济重要性的强调,对古代思想观念的发展进步也有一定的影响。《通典》把食货放在各类问题的首位,这在史书中也是没有先例的。在经济政策上,杜佑指出,要处理好国足与家足的关系。他指出,家足是国足的基础,家足才能使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此外,杜佑还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提出“薄敛”和“节用”的建议,认为统治者应该努力减轻百姓负担,只有百姓的小家富足,国家这个大家才能正常运转。将这些观点放在今日来看,依然是非常切合实际的。

 

《通典》还具有丰富的编辑思想,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强调编辑工作的重要性。在杜佑之前,很少有人将文字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将施有政”,也就是说,杜佑在编撰前,就确定了自己这本书的定位——政书,他要写一本为政治服务的书。

第二,编着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因为这是一本要为政治服务的书,所以杜佑非常重视这本书的实用性,力争达到“经邦致用”。

第三,不信怪异、勇于疑古、实事求是的编辑态度。《通典》中写到的内容和观点力求真实客观,对于前人的观点,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根据当下的环境变化,批判地接受。

正是因为其显着的编辑特色和其丰富的编辑思想,《通典》问世后,在史学界、政治界乃至全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典》一问世,就如一个重磅炸弹,引起了史学家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其书大传于时,礼乐刑政之源,千载如指诸掌,大为君子所称”。也就是说,《通典》在当时就是一本非常成功的“畅销书”。这本书之所以能引起史学家和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是因为如当时的左补顺李翰为《通典》作的序中说:“使学者得而观之,不出户,知天下,未从政,达人,罕更事,知时变,为功易而速,为学精而要。试想,学者们只要看此书,不出广]就可知天下事、通达人情世故、知晓世事变幻、学得最精要的知识,哪位学者不会将此书奉为宝典呢?在《通典》这本“畅销书”成功以后,跟风作相继出现,其中,宋人郑樵的《通志》和元人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是比较成功的,它们还获得了与《通典》并称“三通”的殊荣。

 

《通典》问世后还引起了统治者的关注。因为《通典》的目的是要为今后的政治经济活动提供指导,所以其问世后,获得了历代当权者的重视,尤其是清代统治者的重视程度最高。清代开始从政治上提高以《通典》为代表的典志体在史书中的地位,还设馆仿作。乾隆时期编纂的大型官修书目《四库全书总目》中首次列了一个新类目一一“政书”,而《通典》高居“政书”之首。

 

此外,《通典》为繁荣整个典志体史书的编辑带来了活力。翻阅自唐代以来各种官修目录、私修目录和史志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出,在史学着作中,典志体的史书不仅数量俱增,而且形式越来越多样。例如,乾隆十二年(1747年)以后,陆续出现了“续三通”(即《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和“清三通”(即《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史学着作出现如此大的活力和变化,不能不说是《通典》的功劳。

 

通典  唐代的

应该是唐代的《通典》,是当时的杜佑所著。

杜佑写的【通典】最早

唐朝的杜佑写的《通典》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著作。

《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政书,全书二百卷,编辑体例分为九门,依次为食货典十二卷、选举典六卷、职官典二十二卷、礼典一百卷、乐典七卷、刑典二十三卷、州郡典十四卷、边防典十六卷。本书上起传说中的唐虞,下至唐玄宗天宝末年,食货等部分又涉及唐肃宗、代宗、德宗时期的情况。《通典》不仅有显着的编辑特色,还有丰富的编辑思想,在史学界和全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唐朝《通典》作者杜佑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论述典章制度的政书。

应该是秦朝就设置的“通典”

肯定是通典了。

应该是通典!

上一篇:唐朝以胖为美,这说明了什么?

下一篇:地球的年龄大约46亿岁,为什么人类出现的时间却不超过1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