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为什么明成祖朱棣诛方孝孺十族?这说明了什么?

更新时间2019-02-10 06:10:52

众所周知,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在他之前的建文帝朱允炆是他的侄子,但无奈两人因为皇位相争,最终大动干戈,刀兵相见。俗话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结局是:朱棣最终成功攻克金陵,昭告天下

而建文帝则是大败而逃,下落不明,以至于后来史书的记载对他也是模糊不清,大概他也是逃出皇宫,在民间隐姓埋名生活了。

虽然建文帝跑了,可那些大臣跑不掉。在朱棣上台以后,他不仅杀死了一批建文帝身边的亲信大臣,而且就连他们的家人朋友也不放过,这里面最出名人的就是方孝孺了。

由于方孝孺不愿意投降朱棣,还痛骂朱棣是篡权的乱臣贼子,惹怒了朱棣,最终方孝孺被朱棣下令诛杀了十族,就连他的朋友、学生、老师等一些无关的人都被牵连而死,由此可见下场之凄惨。

但唯独有一位老臣,他之前是建文帝身边的宠臣,又是方孝孺的朋友,可他非但没有受到这件事的牵连,还被朱棣下诏得以致仕,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他叫董伦,字安常,东昌恩县人。洪武十五年的时候,凭借朝廷大臣张以宁的举荐,他被朱元璋授为赞善大夫,奉命侍奉懿文太子。董伦办事尽心尽力,多次向太子传授为君之道。朱元璋知道后,称赞了他,又提拔他作了左春坊大学士。

后来,太子不幸去世,董伦又奉命到河南担任了左参议,他在任期间尽心尽力为百姓办事,还把他的思政的前堂命名为“后乐”(后天下之乐而乐),方孝孺知道后,还特意把董伦的这些政绩记录了下来。

肇州的官员诸葛伯衡为官十分清廉,董伦向朝廷举荐了他,于是皇帝提拔他作了陕西参议。建文初年,董伦被朱允炆授予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和方孝孺一同为皇上讲学授理。建文帝还亲自动笔书写了“怡老堂”的匾额赐给他,又赐给玉鸠杖等物品,来表达自己对董伦的宠信,。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虽然董伦是建文帝的老臣,又是方孝孺的朋友,但朱棣却并没有杀他,这是因为董伦知道因时而变,愿意继续为朱棣效力。因此,虽然他是方孝孺的朋友,属于十族之内,却并未被朱棣处死,反而得到了他的一番嘉奖,最终董伦还得以光荣退休,回到了自己故里安享晚年。

在董伦还乡前,朱棣还特意问他建文帝朱允炆的葬礼应该用什么规格来举办,董伦回答:“应该按照天子的规格来进行葬礼。”朱棣听了以后,采纳了他的建议。

董伦回家后不久就去世了,享年八十岁。这在古代绝对称得上是长寿了,没想到这一位侍奉过三位皇帝的老臣,又历经兵变夺权的危险,却得以完好生还,最终还能够回到自己的故里,葬在自己的家乡,比起方孝孺株连十族,又被凌迟处死的下场,董伦的结局真的是要好太多了。

当然了,这也是董伦为人谦逊,不愿意与世而争的性格所带来的好处,正是这样,他才能根据天下局势变化而让自己做出明智之举,从而为自己赢得了好结局。虽然建文帝对董伦也是恩遇有加,但这场政变毕竟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之间的皇位争斗。无论谁输谁赢天下追究还是朱家的。只可惜方孝孺却不懂得这个道理,不仅惨死刀下,还让自己的家人、朋友惨遭屠戮,不得不让人叹息。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明惠帝,惠帝听从兵部尚书的削藩建议。驻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挥军南下。惠帝也派兵北伐,当时讨伐燕王的诏书檄文都出自名满天下的第一大儒、翰林学士方孝孺之手。

燕军攻破京师后,文武百官大多见风转舵,投降燕王。但方孝孺拒不投降,结果被捕下狱。朱棣想借用方孝孺的威信来收揽人心,不仅屡次派人到狱中劝降方孝孺,还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但方孝孺坚决不从。最后朱棣强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强迫他写诏书。但方孝孺却大书「燕贼篡位」,朱棣见他宁死不屈,威胁他说:「你不怕被诛九族吗?」方孝孺义正辞严地斥责说:「即使诛我十族又怎样?」朱棣怒不可遏,于是大肆搜捕方孝孺的亲属,还包括他的门生和朋友(即第十族),在方孝孺面前一一杀害,被杀者共达八百七十三人,而方孝孺则被腰斩于南京聚宝门外。

方孝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诛十族的人,他的高风亮节与坚毅不屈让人肃然起敬。但上述乃正史记载,民间对方孝孺为什么会被诛十族却另有说法,在明朝祝允明(祝枝山)的《野记》里有一则故事说:

方孝孺家的祖坟有妖象。某年,方父带领家人修整坟墓时,发现墓中有一个大蛇窟,蛇族生聚极繁,数千条蟒蛇错综盘绕在阴森深邃的洞窟里,腥秽之气,让人一闻就想吐。大家商议不如先堵住洞口,回去准备薪柴锅鼎等工具,再用火攻之,好一举歼灭蛇族。

当天晚上,方父梦见一个黑衣老妇前来对他揖拜,并恳求说:「我辈对您并无损害,而您现在却要歼灭我等,希望您能高抬贵手,放我们一条生路,日后一定会报答您的恩德。否则,我们也能报仇雪恨。」方父问:「你要怎么报仇雪恨?」老妇人说:「您能灭我全族,我也能灭您全族。现在我带领全族人来恳求您,希望您三思。」方父看看老妇人的身后,果然跟着无数男女。但他并未答应老妇人的要求。

第二天,他将梦境告诉家人,而且说:「这些妖蟒竟然如此嚣张,我一定要除掉它们!」于是率领家人到蛇窟处,燃薪放火焚烧。见有从洞中逃窜者,亦四处搜捕,赶尽杀绝。当天晚上,大家听到山中传来凄厉的哭声。

不久,方孝孺出生。长大后,果然因靖难之役而遭诛十族的惨祸,大家都说这是他父亲歼灭蛇族的报应。

这种说法在当时的中国民间显然相当流行,因为在明人田艺蘅的《留青日札》里,我们还看到这个故事的不同版本,有的说方父在灭蛇族后,方母「见黑气入室而妊」,又有的说方孝孺一生下来就「吐舌如蛇」。

此一说法就好像另一个跟蛇精有关的民间故事《白蛇传》告诉我们:白素贞之所以会爱上许仙,乃是为了报答他二十世前的放生之恩;而法海之所以会处处为难白素贞,乃是为了报白素贞在数百年前偷了他的灵丹之仇一样。引进「因果报应」,可以让民间百姓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而且劝人应心怀慈悲,不要杀生,似乎也是好事一桩。

但从方孝孺灭族惨祸的民间传说,我们也可以看出因果报应说所制造的另一种「道德后遗症」。因为此一解释使得方孝孺坚持其原则,士可杀不可辱的人格气节,以及专制君主朱棣的残酷不仁,都随之「化作一缕清烟」,消散于无形,因为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因果报应在「作怪」!而在《白蛇传》里,法海为了维护人间秩序而收妖除孽的胸怀,也成了只是在报复昔年私怨的可笑幌子!

因果报应说最大的困境是它将它所看重的道德「相对化」、「稀释化」了。人类的道德观原是以这个唯一可见的尘世和人生为基础的,但如果说人有前世与来生,而且要将「无数前世」和「无数来生」的「因果」都考虑进去,那不仅人生被稀释,连道德也跟着被稀释、相对化、模糊化了。譬如朱棣将方孝孺「灭十族」,若以「唯一人世」的道德尺码来衡量,这「绝对」是残酷不仁的,但若考虑「前世因果」,则他不过是在执行「报应不爽」的天意而已,他的残酷不仁就被「相对化」了。

因为方孝孺不支持朱棣当皇帝,并为讨伐朱棣写了诏书和檄文,而朱棣当了皇帝后,方孝孺又拒绝为朱棣写即位诏书且怒骂朱棣,惹怒了朱棣,所以被朱棣车裂于街市,并且被诛十族。方孝孺之死说明了皇权不可侵犯,吃谁的饭,端谁的碗,干谁安排的活,顺势而为,千万不要看不透形势,不要逆势而为,否则不仅害了自己,还连累了家人和亲戚朋友。

杀人立威坐稳江山,说明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上一篇:为什么解晋被明成祖朱棣授意冻死于冰天雪地之中?这说明了什么?

下一篇:在皇帝的眼中,高官这样的人也是想杀就杀的,这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