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汉武帝生平做了哪些糊涂事

更新时间2019-02-01 00:00:16

求快速解答!快速解答者有礼物收哦~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进一步削弱诸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思想。讨伐匈奴为边关解除大患通商西域,开通丝绸之路讨伐百越,西南夷,朝鲜,大大扩展了华夏族的生存空间重农抑商,短期内促进社会稳定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其国号成为汉民族的名称晚年颁布轮台诏,忏悔己过,避免汉重蹈秦之覆辙论汉武帝的历史功过仅就汉武帝最大的业绩攻击匈奴来讲,吴思认为,从战争的效果看,国内民生凋敝,外患并未根除。汉武帝的铁血政策未必是最佳方案。同样的效果,以代价更小的方式完全可以达到,比如修长城。对于汉武帝生平形成的"精神遗产",吴思认为:精神遗产,看怎么说。打仗可以看成精神遗产;修长城,那不也是精神遗产吗?再比如清朝,睦邻友好,邻国有困难时伸出援手,两利,双赢,那不也是精神遗产吗?三种精神遗产,哪种更好?为什么非要打呢?难道说,我们的祖先把匈奴打到欧洲,然后祖先的手下败将再把欧洲灭得灰头土脸,这个才更好?缺了汉武帝的霸道,我们民族是否会因此少了一种激烈怀?"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老百姓哪能为这种帝王的霸道感到自豪呢?"吴思说,"小孩身上被人吐了一口痰,他上去就把人眼睛挖了,我想任何父母都不会觉得这是好事。汉武帝所有的事都‘愣',都过度,荷尔蒙太旺盛,当一个人的人性得到最张扬的发挥时,肯定是他人的边界被压缩到最小的时候。汉武帝做事,除了他自己痛快,谁都不痛快。如果他的所作所为导致后人效法攀比,那就更不好了。还是想想孔子的精神遗产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汉武帝的所作所为,是否已从个人行为转化为民族的共同记忆?他功劳真的需要那么激烈的质疑吗?"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当事人对自己的评价。晚年汉武帝自己下罪己诏了。我们更应该从这笔精神遗产中获益。"吴思笑盈盈地说。总之,吴思认为汉武帝个性鲜明,雄才大略,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他的过失,而且过大于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主任黄朴民则认为,汉武帝功劳大,错误多。文帝景帝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武帝则是弄个乱摊子,让别人来收拾。然而与吴思不同的是,黄朴民认为,汉武帝是在诸多内外方略中,选择了一个短期有利有弊、长期影响深远的方略。英雄造就了时势,时势也成就了英雄。一方面,汉武帝时代,汉朝确实具备了主动出击的经济实力。汉高祖时期,天子的车都凑不齐四匹一样颜色的马,将相外出乘牛车。汉朝屡屡受害于匈奴,却只能选择和亲。经过"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政策已经具备了多种选择的条件。另一方面,汉武帝的决策无不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相同的外部条件,换一个皇帝,决策也许就完全不同于汉武帝。除性格原因以外,公羊学对汉武帝的影响也很大。公羊学是儒家中与法家结合得比较紧的学派,它讲究的是"大一统"、"尊王",还有就是"大复仇"。所谓"大复仇",就是后代对于先辈的耻辱,一定要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复仇。黄朴民认为,汉武帝时代,是中国的少年时代,汉朝的盛大,不仅表现在物质文明上,更表现在精神状态上。不要说张骞、卫青、霍去病等将军,就连社会底层也不乏郭解这样的"豪侠",连司马迁这种黄老出身的文人,也胸怀天下,锐气逼人。那是中国人精神锋芒外露的年代,是野性昭彰的年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天下绝不仅有汉武帝一个英雄———彼时英雄如潮,汉武帝是浪尖上最炫目的一朵浪花。汉武帝是具有世界怀的中国人,所以他才得以从文化心理上、从基本疆土上确立了中国人是中国人。后来历史沧桑,我们的民族性中,野性成分越来越少了。撇开道德判断而言,一个民族毕竟是需要积极进取精神的。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葛剑雄对汉武帝的功过则倾向于描述。汉武帝时代,在中国的疆域中,农耕区域基本定型,一直到现在都差不太多。汉武帝打败了匈奴,夺取了适合农耕的河西走廊。如果没有河西走廊,中国的疆域就不会发展到中亚。岭南,汉初实际上难以控制,汉武帝时代重又回到中央政权控制之下。中国历朝历代都追求"大一统",这些地方不统一进来,就不能算完成了标准意义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基础。"客观地说,儒家适合中国农业社会。汉武帝只是完成了儒家作为权威的意识形态的制度化。如果儒家不适合中国社会,就算再有几个汉武帝‘独尊儒术'也没用。"葛剑雄说。汉武帝对于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政府结构也影响深远。汉武帝时代的"内朝"、"外朝"制度,后世基本沿袭,变化不大,比如唐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制等等。葛剑雄认为,汉武帝确实有穷兵黩武的一面。反击匈奴,却把军队打到了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用追求和平来解释。汉武帝为了让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获得封侯的机会就发动战争,这种私人动机不应该替他隐讳掉。盐铁官营,把专制集权扩大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以杀鸡取卵的方式聚敛财富。事实证明,这些政策造成了灾难性后果,流民四起,人口减半。另外,汉武帝还梦想长生不老,导致骗子纷至沓来,搅扰朝政。晚年刚愎自用,性情叵测,儿子杀了,夫人也杀了,后来谁被他任命为丞相,就会感到大祸临头,还有人哭着不肯做丞相。从各方面看汉武帝都很像秦始皇。然而他和秦始皇最不一样的地方是晚年有所反思:颁诏罪己,息兵休养,顺利交班。这些政策的实施,多少弥补了早年狂悖所造成的灾难。学者最想看什么?葛剑雄完全没看电视剧《汉武大帝》,因为"我不必通过电视来了解汉武帝"。吴思也一样,"我没有看的欲望。电视剧没完没了,浓度太低,太耽误时间了。有看电视的时间,不如看历史资料。""如果要表现汉武帝,尊重这段历史,一定要把汉武帝的复杂性表现出来。一方面,汉武帝是历史时代、整个社会的产物。他的一生,无论个人命运,还是政治生涯,经常会使人浮想联翩———历史竟然有如此之大的相似性。早年的汉武帝意气风发,功欲炽烈;晚年宁可把监国大权交给大臣,也不交给亲属,最当他权力达到顶峰时,实际成了孤家寡人。当他后悔时,一切都晚了,这是帝王的典型悲剧。可另一方面,汉武帝也是人,人的七情六欲他都有,他晚年时,大臣的孩子抱着他玩,他会感到非常高兴......"司马迁,也有不那么伟大的一面。他富于情感,这对文学家是优势,对历史的记录者却是短处。他对自己喜欢的人物描写中往往有夸张成分,而对有些重要人物却过于简略。李陵的战败和投降,汉朝方面固然要负主要责任,但他的个性也有软弱的一面,以民族大义衡量就不可原谅。总之,人无完人。"葛剑雄说,自己没有看战争的大场面的欲望。看待汉武帝讨伐匈奴,他认为不能只从汉族的角度看,汉朝和匈奴都是战争的受害者,匈奴人被打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的程度,历史的伤痛是否更深重?要从生存斗争的角度看汉匈斗争。吴思对汉武帝最感兴趣的有三方面,却都与视觉关系不大。首先是汉武帝如何处理对外关系,其次是如何处理与工商阶层的关系,再次是如何处理意识形态的争论。这三者是浑然一体的,但如何处理与工商阶层的关系,始终是中国历代皇帝永恒的问题,也是现阶段吴思最感兴趣的历史问题。在汉武帝时代,这个问题在争论中达到高潮,焦点是,工商业是官办好还是民办好?吴思说:马上得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这点在汉朝已经是共识了。治天下,和谁共治呢?"战乱平息,王朝初建,中产阶级往往已经被消灭殆尽,此时天下以自耕农为主要人口。然而和小农共治天下是不可能的。皇帝就会通过官僚体系控制农民,与官僚集团共治天下。接下来,地主阶层发展起来,并迅速与官僚结合。此时皇帝与官僚地主共治天下。农业定局了,再接下来,工商业发展起来。统治者就开始考虑是否与工商业阶层共治天下的问题。但是工商业阶层在中国一直很弱小,历史上工商业阶层一直没能力与统治阶层讨价还价。"统治者对待工商业,最简单同时也是最笨的方式是,把有大利可图的行业拿过来自己垄断。汉武帝时的盐铁行业即是如此。汉初的冶铁行业,应该是民营的。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秦时被从赵国发到四川。到了四川之后就办起了冶炼企业。当时战争频仍,钢铁需求旺盛,很快卓王孙就富甲天下了。直到汉武帝时代,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私奔时,卓家的日子还过得相当好。冶铁能有这么大利益,官家当然不会袖手旁观。官家把盐铁拿到手后,企业马上就会出现低效、腐败等现象,由大利变成亏损。此时,民间力量就有机可乘了。他们会想方设法收买官员,分得一杯羹。官员被收买之后,整个社会的实质就变了。"吴思认为,民间力量渗入官营工商业的过程不会是正式的、公开的,而是偷偷的,是"一个人的革命"。但吴思不认为此时官家就会代表私营工商业力量:"没杀鸡取卵,就是代表鸡了?那不是可笑吗?"汉武帝将盐铁官营,后来引起争论。法家认为,盐铁应该官营。而儒家则反对"与民争利"。法家的道理堂皇,而儒家的证据充分。比如,冶铁官营之后,镰刀割不动草,价格却很高,没人买就摊派。企业为了完成指标,就制造大件,卖不出去就堆着生锈。早在汉武帝时事实就已证明,工商业官营是行不通的。然而这种争论一直在翻版,只是每次的争论用词都不一样,大家都自以为碰到的是新鲜事。历史的经验教训就这样被忽略了。

穷兵黩武,妄想长生不老

大家都熟知,汉朝初期最大的不安在于北方的匈奴,也就是在汉武帝时期,这种局面被扭转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卫青一家出现了。卫青得到皇帝的重用,带着自己的族人去大漠击杀匈奴,从此匈奴经常被汉人追着打,一点优势都没有。大汉的军队一直打到匈奴的王庭,这是历史所没有的,但是卫青一家做到了。由于卫青一家势力太大,生前卫家受到恩宠。卫青死后,由于卫子夫一家没了靠山,加上汉武帝昏庸,后期竟然听信太子造反,将卫家诛灭,太子也因害怕自杀。

 

自从太子被自己逼死以后,刘彻为该让谁当太子的事上十分苦恼。经过逐个的分析,后来他感觉自己的小儿子刘弗陵比较好。关键是他感觉这小家伙从做事到一举一动,这就是自己的缩小版啊,后来决定把大位传给自己的小儿子。其实他这么想,也是有原因的,由于汉武帝小的时候,自己的权利一直握在自己的窦太后手里,她迟迟不肯交出大权,还经常自己受到欺压,差一点把自己废了。所以汉武帝担心自己死后,皇帝这么小,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自己呢,于是汉武帝将太子的生母处决了。

 

汉武帝后期,十分怕死,看着自己斑白的头发,十分的痛心。于是他四处寻找仙方。他到山上去到处建立寺庙,希望能够得到神仙的眷顾,赐给自己一点神丹妙药。可是时间久了,头发越来越白,一直没有见到神仙。后来一个名叫李少君与栾大的人骗过汉武帝多次多次,汉武帝为了长生不老,竟然把自己的公主嫁给他们,但最终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后来弄得天下沸沸扬扬,很多人嘲笑汉武帝的昏庸,汉武帝不得不将他们诛杀。

 

纵观汉武帝的一生,他和秦始皇一样,经历的太多,总是缺乏对人的信任,这一点帮助了他们开疆扩土,建立了不少的基业。但是这一点也害了他们,他们注定一生孤独,因为没人敢去亲近他,亲近他的人多多数已经被他处死了。汉武帝的前半生,西汉王朝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后半生开始出现衰弱状态,这与他的这些昏庸的行为是分不开的

 

一,杀王恢,二,面对田分窦婴纠纷推卸责任最终导致窦婴被杀。三,打压李广。四,宠信江充。导致巫蛊之祸,皇后卫子夫自杀,太子刘据与二子自杀。牵连甚广。五,重用庸才李广利,导致对匈奴用兵损失甚大。六,晚年过度用兵征伐匈奴,穷兵黩武。七,李陵案,八,因李陵案迁怒司马迁,导致太史公遭受人生最大的耻辱。

汉武帝崇信方术、自奉奢侈,晚年的汉武帝穷兵黩武,征和二年巫蛊之祸,处死太子刘剧。

上一篇:中国古代宫廷马车一般配什么品种的马?

下一篇:关于走美术路线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