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杨修聪明绝顶,但最终因聪明而丧身,你是如何看待杨修的聪明

更新时间2019-01-30 12:52:40

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早已耳熟能详,其实早在《中庸》中就曾指出过类似的观点,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说到底,往往是自恃聪明,不知适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才会最终走入歧途。即使知道适可而止的好处,也知道选择中庸之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意义,但好胜心难以满足,欲壑难填,结果还是越走越远,不知不觉间又放弃了适可而止的初衷,背离了中庸之道。
聪明是好事,但不能过于卖弄。自古至今,“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例子不少。而最具代表性的,当然要非《三国演义》里的那个杨修莫属了。
自恃聪明,又爱卖弄,且又执迷不悟,最后成为荒丘野鬼的汉末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突出典型。《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智慧过人,颖悟超群,看似绝顶聪明,其实却是个糊涂笨伯。他的聪明,不过孔雀尾巴上的羽毛,只是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罢了。
杨修作为曹操的谋臣,但他并不了解曹操的个性。乃至于长期作出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的表现,引起曹操多次不满:
〈1〉曹操给曹植的《一合酥》糖,众人都说不能吃不敢吃,他却说是曹操叫他们吃的,因为《一合酥》可以看作一人一口酥,曹操知道了,很不高兴,当时只能骂了杨修一顿,但不能因为这么小的事而处理他。但他已经在曹操心里埋下了地雷。
〈2〉曹操为选择哪个儿子继位之事,决定用时政军务方面对曹丕与曹植进行考察能力,杨修为曹植准备了一份全面的答案《答教十条》,曹植虽然对曹操的考问对答如流,但留下证据给曹丕告发,让曹操非常愤怒。从而为自己埋下了另外一个地雷。长期的自作聪明,引起了曹操多次的不满,但因曹操苦于没有合适的借口,只能一直隐忍不发。
〈3〉终于,曹操与刘备在汉中决战的时候,杨修又一次的自作聪明的举动,给了曹操除掉他的理由。由于杨修任意猜测曹操之意,把曹操所说的“鸡肋”说成是营中的口令,说曹操准备不打仗了,要退兵。全军在晚上就收拾行装准备退兵,给曹操治他个编造谎言乱军心的罪,而将杨修处斩了。
表面上是聪明过头了,事实上是他卷入了曹植、曹丕的争太子位的政治旋涡中。自古以来,皇家最怕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夺权,二是干涉立嗣。夺权自不必说,那么干涉立嗣呢?很简单,你儿子是我选的,你能确定我不是在控制着你儿子么?不能!所以杨修就这样被曹操记恨到了。
当然,杨修被杀的原因,史书多有记载,还有很多说法。
《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记有三条:一是曹操将由汉中撤军,但犹豫不决,而杨修由曹操的教令“鸡肋”一词,便猜知曹操心事,使曹操大为恼恨。二是杨修为曹植预作答记,皆中曹操之意,后知其,更加忌恨。三是由于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虑为后患”,于是借故把他杀了。曹操当年曾欲借袁术这个社会关系问题杀杨彪而未得逞,怀恨在心,十几年后仍以这个问题将其子杨修杀害。
曹操杀杨修,是他聪明过头,好卖弄才华并且喜欢自作主张。因此,杨修是死于“恃才放旷”。 除此之外,另一个就是杨修的死,是曹操忌才害贤,容不得拂逆自己的人。
曹操虽然爱才,“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但他容不得拂逆自己的人,又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如崔琰太直,罚为徒隶,跟踪监督,“心似不平”,遂赐死;许攸、娄圭,虽是曹操的故旧且都立有功劳,只因有轻视曹家的言论,便都杀掉;孔融是名士,但好唱反调,也杀掉;就是佐曹起家的首席谋士荀彧,因对其要当魏公提了点不同意见,便不肯饶过,逼其自杀。可以肯定的说,一个处处耍聪明的人,一定是个颇具心计的人,一定是个心思复杂的人,心思复杂的人不可能简单行事,他一定是八面玲珑,左右逢迎。因为周旋有道,往往会树大招风,或者说不时把自己推到风口浪尖上去,那么无疑会招来祸端。一如把自己绕进去了的周兴。

在帝制专权的时代,妄揣上意,散布流言,那不是聪明,而是愚蠢。一个不懂得韬晦的人,在古今都算不上聪明。

阔门事件。曹操让人造一座花园,造好后,曹操去看了一下,然后在门上写上了个“活”字就走了,结果是“人皆不晓其意”,杨修却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么,只有杨修看明白了门上的字的含意。并且很得意的把它告诉了别人。曹操知道后,心中便对杨修有“忌”了。 
梦中杀人事件。曹操为了防止别人暗害自己,便对别人说自己梦中好杀人,让大家不要在自己睡着时接近自己,并装模作样的杀死了一个替自己盖被子的近待。结果是“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而又只有杨修了解曹操的意图,并对别人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知道后更是“恶之”。 
曹操暗试曹丕、曹植事件。曹操想考查一下曹丕、曹植的临机处事能力。故意让两人出城,却在暗中吩咐门吏不让两人出城。结果,曹丕老老实实地退回来了,而曹植却在杨修的指点之下,杀了门吏。杨修又一次的料到了曹操的意图。而曹操知道后已经不是简单的“恶之”,此时的他已是怒火冲天。 
从上面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修特殊的才华其实就是对曹操意图的洞察力。用夏侯敦的话来说,就是“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杨修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心理专家,在“众人皆醉”之时,他却可以“独醒”。他总是可以准确的掌握曹操的心理动态。在杨修面前,曹操就像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所有的秘密都一览无遗。曹操本来就生性多疑,他当然不会愿意自己的部下将自己完全看透。在部下面前,曹操更愿意保持一种神秘感,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部下。而曹操的大部分部下对曹操的意图的确是常常摸不着头脑。可曹操的种种小把戏却无法瞒过杨修,本来杨修把握住曹操的意图也就罢了,可他却不肯将之藏在心里,反而屡次把曹操的意图解释给别人听。这样一来,曹操所追求的神秘感便荡然无存,他对部下的控制力无疑也会随之减弱。于是,当杨修再一次从一根“鸡胁”中看出曹操退兵意图,并毫不顾忌的将之告诉夏侯敦时,曹操终于对杨修忍无可忍,他以“乱我军心”为名,将之杀死。 
可怜杨修看穿了曹操这么多次,却始终没有看出曹操早已经对自己死了杀心,还是一如既往地将四处传播曹操的各种意图想法,最终导致自己被杀。从这点来看,杨修也并没有完全看透曹操

聪与愚。  一般人都能知道,笨人也能感觉到杨修无所不在的聪明。很显然,杨修不是个很完美的聪明。却处处炫耀,这就是肇祸之处。每一个人都得谨遵圣贤所嘱,夹起尾巴做人,不显山不漏水

有小聪明,但缺大智慧

聪明反被聪明误

小处聪明,而大处缺乏智慧

是十足的小聪明缺智慧,因喜欢卖弄自己的聪明又喜欢不时揣摩曹操的想法,更因耐着曹操爱惜人才这一点,所以他就敢大胆放肆。曹操想杀杨修,其实早在他为曹植出谋划策应付曹操考曹丕、曹植时,因为这是曹的家事,也涉及将来谁继承大统的事,但杨就敢参予了,仅凭这一点就证明杨秘书没有政治智慧,不考虑官场生态,只知道一意卖弄自己,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真正的智者是大智若愚,他是等于了

时也命也运也。

人总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鸟毛。 那种聪明绝顶的人,注定是活不长的,因为他们的所有的能量都用在聪明上了,没有更多的能量用来保命。

上一篇:日军侵华时山东日照莒县由多少人占领

下一篇:“夫随遇而安者,素位之行;恬退不出者,高尚之志。不谓林下高风,乃今见之。”何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