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张贴告示属于哪种民事行为

更新时间2018-12-27 10:32:11

这要具体看告示的内容。


民事行为,是自然人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行为。该行为区别于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比如道德行为、谊行为等,也区别于其他法律领域的行为,比如犯罪行为、行政行为等。


民事行为的种类: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事实行为。


法律行为

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调整自身利益的具有规范性质的行为。《民法总则》第133条修正了《民法通则》中将法律行为局限于“合法行为”的错误规定,强调了法律行为中“意思表示”的要素。由此,法律行为可以是有效的法律行为,也可以是无效的法律行为,或者是效力待定的行为、可撤销、可变更的行为。


准法律行为

行为人以法律规定的条件业已满足为前提,将一定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从而根据法律规定引起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它主要包括意思通知行为、观念通知行为和感表示行为以及原宥。 


这种行为仍属于表意行为,但其效力非基于表意人的表意,而是基于法律的规定。而民事行为是基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而发生民法上效力的表意行为。准民事行为可分为催告、通知以及宽恕。


1、催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8条规定:“......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个月内予以追认。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在相对人的催告行为中,虽然可以看出相对人的意思,但其法律后果只是为期一个月的期间的开始,期间届满后,对方仍未作出表示的,视作拒绝追认。这一后果的产生与催告人具有何种意思毫无关联。在一般情况下,催告人更希望对方作出追认表示。


2、通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103条第1款规定:“召开股东大会会议,应当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审议的事项于会议召开20日前通知各股东;临时股东大会应当于会议召开15日前通知各股东;发行无记名股票的,应当于会议召开30日前公告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审议事项。”在这类行为中,行为人表示的并不是某项意思,而是一种事实或者情况,通知行为所发生的法律后果是基于法律规定,而非基于当事人的意思。


3、宽恕。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条规定:“继承人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或者遗弃被继承人的,如以后却有悔改表现,而且被虐待人、被遗弃人生前又表示宽恕,可不确认其丧失继承权。”宽恕是一种以感情为表意内容的行为,但被继承人不丧失继承权并非宽恕内容所包含,而是基于法律规定而发生的法律后果。


事实行为

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如:先占、加工、无因管理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以及债权标的物的给付行为等均属于事实行为。


要看是什么内容的告示,有的属于邀约,有的属于广告。

"告示"作为一种应用文的文体,其产生的历史较早,始于我国古代的明朝。官以事告知于下,称为"示"。所谓"告示",也就是官府把一件或几件重大的事情,以文书的形式,公开告知于属下和民众也,要他们了解与执行。例如人们常见的"安民告示"之类即是。

"告示"与 "通知"、"通告"有区别

告示:告诉并警示所有人

通知:通知某些人某些事

通告:告诉某些人某些事

现在就是通缉的意思,国家方面的。

 

要根据告示的具体内容定性,有的是要约、有的是悬赏广告等。

上一篇:离婚彩礼哪些必须返还?

下一篇:私立学校虚假宣传可以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