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魏忠贤的死对明朝是利是弊??

更新时间2018-12-25 11:58:47

明朝天启帝死后,魏忠贤的野心越来越大,这个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已经成长为一个,祸乱天下的大奸臣,朝中的有志之士对魏忠贤口诛笔伐,恨不得将这个奸臣碎尸万段,这里面也包括了刚登基不久的崇祯皇帝。崇祯早已经对魏忠贤擅政大有意见,可现在朝中魏忠贤的党羽分布甚广,崇祯也是无可奈何啊。怎么办?忍啊!崇祯知道自己只有忍才能让魏忠贤放松警惕,自己才能最后赢得这场无硝烟战争的胜利。崇祯接受了魏忠贤送给自己的美女,在批写赞扬魏忠贤的奏章时“切阅且笑”,接受了魏忠贤停止建造忠贤祠的意见,魏忠贤在经过长时间的试探后终于放松的对皇帝的警惕,这也预示着他的生命马上要到达终点。随着魏忠贤在朝中行为的肆无忌惮,朝中大臣对他弹劾也越来越多,崇祯也终于开始了他的行动。天启七年十月十三日,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奏弹劾魏忠贤,崇祯开始惩治魏忠贤,在罪状面前魏忠贤伏案认罪,随后崇祯将魏忠贤贬到凤阳守陵,在强大的压力压迫下,魏忠贤上吊自杀,一代大奸臣就这么结束了他的生命。在魏忠贤死后,朝政清明了,百官举贤任能,明朝也应该迅速发展恢复强盛,可是在魏忠贤死后,明王朝却越发衰败,在后期居然无能人可用!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铲除魏忠贤错了吗?

 

铲除魏忠贤并没有错,但是崇祯错就错在大力铲除阉党,将这一片势力直接铲除至尽。这直接导致了朝中势力平衡恒的破碎。中国自古就讲“中庸”思想,“太极阴阳对称”之说,这两种说法都强调了一种观点—事物的动态平衡。在当时魏忠贤代表着阉党势力,而与之相反的势力则是文官所拥护的东林党,两股势力形同水火不能相容。这两股势力在明建国之初就存在。在朱元璋,朱棣时期由于皇帝强大,两股势力被皇权压倒。后来进入嘉庆、万历的时候,皇帝远没有建国之时的强大,这两股势力逐渐强大,而当时的皇帝就扮演了平衡他们的角色,所以明王朝一直在稳定的发展。可到了天启之时,平衡逐渐偏移,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逐渐变大,东林党被打压,所以出现了朝纲不正,王朝衰落的景象,可是偏移不代表打破,他依然在尽力维持着这个即将破碎的瓶子。

 

到了崇祯之时,在铲除魏忠贤后大力清除阉党,扶正东林党。无论什么东西都有它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阉党之中并不是全坏而东林党之中也并不是全好。崇祯将阉党一棒子打死。这种阴阳平衡彻底被打破,那个破碎的瓶子也开始漏水。明王朝衰退之势更加明显。一种平衡被打破就必须出现另外一种平衡来维持。东林党在独揽大权的时候也出现了他们的老毛病—内斗。而东林党之间又分为了以钱谦益为代表保守派和柳如是为代表的激进派。钱谦益想要通过和平解决来停止战争,而柳如是为了保住大明社稷想要跟反贼拼到底。新的平衡再次出现。不过已经发生了变质,明王朝这个瓶子已经开始漏水了。在这时保守派钱谦益投降了,这令局面彻底坍塌,这个变质的平衡也彻底被打破。东林党剩下的刚正不阿的人跟崇祯在京城孤军难立,最后在败局已定的况下,崇祯怀着不甘吊死在了那棵老歪脖树上。

 

可叹一代王朝在危难之时居然无人可用。崇祯在死时是否还记得天启曾对他说过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这是在侧面跟他说让他制衡大臣的平衡啊,可崇祯最后还是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明王朝也在崇祯死后,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我觉得利大于弊

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只是死了一个人,无论死的是个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都是左右不了国运的。

魏忠贤在任宦官时,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迫害忠良,作威作福,干尽坏事,他的死,对明朝是利不是弊!

上一篇:500字左右,圆明园的毁灭。

下一篇:新中国第一位女摄影师舒世俊还在健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