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2-06 06:01:52
救急!谢谢啦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近几年,准备金率的变动频繁,逐渐成为货币政策的常备工具。因此,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阶段性的回顾和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一、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控概况
2001―2010年10年间,我国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较为频繁,在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经常选择小幅频繁调控准备金率来达到政策目标,相对国外较少采用这一货币政策手段,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常备工具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有必要对比存款准备金率的传统理论与我国实践背景的差异,并对近10年准备金率的走势进行回顾和分析。
(一)存款准备金率已成为货币政策常备工具
在传统的货币政策理论中,中央银行主要的三个货币政策工具里,存款准备金的作用最明显,对经济的冲击最大。国外很少用存款准备金率来调整货币供应量,较多的是采用公开市场业务等进行微调。之所以国内外货币政策方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是因为国外的银行普遍不存在超额准备金,并且市场成熟,对货币政策的反应较大,所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其是一剂猛药。但在国内,由于存在超额准备金,存款准备金的作用被大大地弱化了,正是因为这种不规范使得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运用这一工具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过度扩张。同时,央行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仅可以对货币乘数施加重大影响,加强货币调控的主动权,还有利于促使商业银行有序调整贷款行为,抑制货币信贷过快扩张。
(二)近10年准备金率的走势分析
如图1所示,我国在2001―2010年期间,准备金率调整频繁,共调整30次,每次调整幅度在0.5%―1%之间,累计上调幅度高达11.5%,于2010年12月20日达到历史峰值18.5%。近10年里,准备金率在2001、2002年始终保持1999年制定的6%的水平,于2003年开始第一次调控,其调控幅度为1%,而后准备金率一直平稳上升,上调幅度基本维持在0.5%的水平,在2008年9月25日达到新的高点17.5%。此后准备金率小幅下降,于2008年12月25日达到15.5%的低位。经过相对平静的2009年,2010年继续保持上升势头,直至达到峰值18.5%。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近似地把2001―2010年间的准备金率曲线分为三个阶段:其中,2001―2008年9月25日为“平稳上升期”;此后到2008年年末为“小幅回调期”;2010年全年为“上升摸高期”。
二、准备金率调整的阶段分析
(一)“平稳上升期”阶段分析(2001―2008年9月)
2001―2008年间,随着我国国际贸易顺差扩大, 外汇储备不断攀升, 基础货币投放压力增加;而固定资产投资的活跃,导致银行信贷需求猛增,国内经济出现过热的苗头,通货膨胀的风险较大。为此,央行由稳健的货币政策逐渐转向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连续21次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渐渐成为缓解货币投放压力的常备工具。
1.准备金率上调的政策目标
频繁小幅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是替代央票对冲过多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则是控制信贷的过快增长。其中,2003年调控是为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过快增长,减轻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的压力,同时控制货币信贷过快扩张。而2004―2006年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则以抑制信贷过快增长为主要目标,其中2006年三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开创了我国频繁小幅使用准备金率政策的先河。2007―2008年上调准备金率不仅是抑制信贷过快增长、防范通货膨胀,而且还部分承担汇率方面问题的责任,主要表现为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被要求以外汇交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
2.准备金率上调的原因
(1)外汇储备持续攀升,流动性过剩问题凸显。流动性过剩一般源于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分别有再贷款、财政透支与借款、外汇占款三种投放渠道,前两项统称为中央银行信贷,外汇占款则是指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银行购买外汇形成本币投放,所购买的外汇资产构成银行的外汇储备,因此,银行信贷和外汇储备的变化对基础货币量具有直接影响,而外汇储备的持续攀升则是流动性问题凸显的重要因素。
图2 近10年我国外汇储备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数据整理所得,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省略/publish/diaochatongjisi/126/index.html,
近几年由于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快速增长,从而直接导致国内流动性过剩。由图2所示,在2001―2008年间我国外汇储备年增长率一直维持在30%以上,有的年份更是达到50%的水平。2001年外汇储备仅2121.65亿美元,而到了2006年已经超过万点大关高达10663.44亿美元,在2008年更是达到了19460.3亿美元。�1�7①因为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外汇结售汇制度,外汇储备的持续攀升造成外汇占款增加,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迫使中央银行在市场上投放大量基础货币以吸纳过剩的外汇,货币投放又以乘数效应扩大货币供给,从而引起了货币供应量的激增。
(2)信贷投放增长过快,流动性过剩日趋严重。如表1所示,2001年以来我国新增贷款持续快速增长,普遍增幅超过15%,最高达到24%。银行体系持续的流动性过剩导致形成较低的市场利率,投资规模增长较快。在这轮投资热中我国的钢铁、汽车、房地产等行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长期支柱性产业,但同时也使得经济过热产生了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等问题,甚至成为政府的形象工程,成为目前众多闲置开发区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3)汇率上升压力巨大。加速增长的贸易顺差造就的庞大外汇储备同样使得人民币升值压力陡然增长。由于我国外汇储备中70%是美元资产,一旦美元贬值,将导致我国外汇储备价值缩水,而加速增长的贸易顺差也成为国际上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最好借口。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应对过于激烈的贸易顺差,进行金融管理的强有力工具。〔1〕
(4)消费物价指数增长形势严峻。近年来我国资产投资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中,其投资过热引发了基础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并进一步传导至社会各个层面,使物价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从当时经济运行情况和通货膨胀形势看,全球普遍面临较强的通货膨胀压力,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并屡创新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仅2008年2月CPI同比上涨就达8.7%,食品价格更是上涨23.3%,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也持续攀升,8月份达到10.1%的高点。�1�7②
(5)调控成本低,便于大规模实施。2003年我国准备金率上调是为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对冲"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过快增长、减轻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回收流动性的压力,当时回流货币的最主要方式是发行央行票据。但巨额的公开市场操作费用导致了央行票据的成本较高,一方面,通过央票回笼货币所需要的利息支付会间接形成额外的货币发行,需要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抵消,增加了发行的后期成本;另一方面,央票的利率相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要更高,并且还有期限的限制。
(二)“小幅回调期”阶段分析(2008年中后期)
1.政策目标和力度。我国从2008年9月开始,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下调,旨在放松银根,向社会注入流动性,增大货币供应量,避免危机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此阶段共三次回调,回调幅度分别为0.5%、1%、0.5%,累计下调2%,这是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央行为了限制银行借贷、抑制经济过热,将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连续21次上调后的首度下调,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有利好作用,可以有效提振金融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2.准备金率下调的背景。(1)经济环境变化。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蔓延、全球金融动荡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此时CPI涨幅不断回落,而金融机构和企业银根紧张、股市持续下跌,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了准备金率以及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2)信贷背景变化。在这一次小幅回调期前,中国信贷增长率呈较快上升趋势。在金融危机之前确立的“从紧货币政策”又使我国信贷增长率在2008年出现过下降趋势,以至于企业普遍感觉信贷吃紧。而金融危机的“意外”到来,使得央行货币政策形成180度大转弯,改变了“从紧货币政策”,数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
(三)“上升摸高期” 阶段分析(2010全年)
1.政策目标和力度。2010年,国内经济形势较金融危机时已根本好转,但依旧面临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在保持利率和汇率稳定的基础上尽早收缩流动性,实现“稳经济增长、防金融风险、破房产泡沫”等多重目标,此时央行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最佳的货币政策切入点,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末的15.5%一路飙升到历史最高点18.5%。
2.准备金上调的原因。这时之所以把上调准备金率作为政策切入点,除了前面“平稳上升期”所述的限制流动性外,还综合考虑了以下因素:(1)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决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控效果会较好。2008年8月,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高达3.86%,此时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效用有限,因为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减少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方式予以应对,信贷规模很难受到较大影响,央行无法达到调控货币量的目的。但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普遍保持在2%左右,大型金融机构基本为1.5%-1.8%,在2010年1季度分别达到1.96%和1.43%,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在这一阶段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较其它阶段更好收缩市场流动性。〔2〕(2)预防资金过度投放,缓解经济泡沫化。为了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由此引发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2009年我国政府宣布了高达4万亿人民币政府投资,以拉动内需,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特别是资金的分配可能对信贷资金的供应间接产生影响,甚至进一步加剧“流动性过剩”。而人民币汇率市场、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资产价格不断快速上升印证了这点。为了预防资金过度投放,缓解经济泡沫化,央行采取了一系列组合拳,其中就包括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CPI再度过快上涨,调控力度前所未有。2010年通货膨胀刚开始时为了避免前期过量投放贷款导致通货膨胀,央行再次采取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但由于通胀预期的形成不可逆转,农产品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通胀加剧。央行为了控制通胀的发展,将存款准备金率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政策效果分析
2001―2010年期间准备金率总体上升趋势明显,央行虽然不断加大准备金调节频率,但货币信贷投放仍然偏多,流动性过剩仅得到一定缓解,价格上涨的压力依旧明显。总起来看,央行试图用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控制资金的流动性,以解决目前国内宏观经济过热的整体趋势, 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一)对收缩流动性、降低信贷规模的实际影响
央行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降低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及其信贷规模,进而降低货币供应量。但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2002―2008年新增贷款率始终在15%以上,分别在2002―2003年和2005―2007年呈加速上涨的趋势,2007年到达此阶段的峰值24%。而在准备金率使用频繁的2006―2008年,年均贷款增长率达21%以上。从这方面讲,准备金率频繁小幅上调并未实质性解决信贷规模过快增长。另一方面,从调控最为密集的2006―2008年来说,期间准备金率上调19次,累计上调10个百分点,净回笼资金约3.5万亿元,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将影响数倍于3.5万亿的货币供给量。〔3〕对比于同期公开市场的3.47万亿元的净回笼资金,存款准备金率更为简单、高效。尽管如此,相较于此阶段货币供给量的迅速增长,准备金的乘数效应也同样杯水车薪。如下表所示,2006―2008年广义货币年均增长额达到近6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近17%。显然,准备金率的调整的确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明显。
表2广义货币量增长情况年 份单位(亿元)货币年增长额(亿元)货币年增长率(%)2001152888.520400.980.1539842002183246.930358.440.1985662003221222.837975.880.2072392004250802.829579.970.1337112005296040.145237.340.180372006345577.949537.780.1673352007403401.357823.390.1673242008475166.671765.30.177901
数据来源:广义货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整理所得,http://www.pbc.省略/publish/diaochatongjisi/126/index.html
(二)准备金率上调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就是银行贷款,而央行的信贷收缩政策造成冲击最大的当属房地产行业。由于银行对房地产的信贷政策是对房地产企业和购房人同时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了房地产企业通过银行信贷的杠杆效应进行房地产投机,也使得房地产企业对银行信贷产生更多的依赖。频繁小幅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银行信贷资金趋紧,加上与之配套的其他信贷政策要求以及2010年为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出台的“国十条”,都使房地产企业的信贷大幅削减。〔4〕
(三)准备金率率上调警示效应大于实际效应
2001―2010年间,存款准备金率渐渐成为缓解货币投放压力的常备工具,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流动性,但其实际作用主要体现在警示方面。首先,通常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处于较为合理的水平,一般为2.5%左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只会减少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仅对部分超额准备金少的银行产生较大影响。除非准备金率持续高位上涨。其次,央行在2010年上调存款准备金更多的是重塑货币政策纪律,每月上万亿的新增贷款仅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应急措施,而非常规政策,当市场和商业银行机构都将以万亿为单位的新增贷款视为正常时,就有必要重塑货币政策纪律。〔5〕
(四)单纯提高准备金率效果不佳
单纯的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宏观经济中的问题与矛盾。在历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由于某些环节的差错,未按照理论上的传导机制传递下去,使货币供应量没有减少反而上升,出现了与调控目标相反的结果。央行应辅以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等多种手段收紧银根同时采取张弛有度、一紧一放的“组合拳”方式将货币稳定投放市场,使货币市场保持平衡,抑制过度的投资需求,〔6〕与此同时,为货币政策的实施创造宽松的货币环境,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
四、未来货币政策的展望与预测
(一)货币政策走向展望
展望2011年,我们需要从国际环境以及国内宏观经济层面分析、把握未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走向。从外部条件看,世界经济复苏还有不确定性,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比如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再如2010年美国经济的高开低走。这些意外情况的出现就要求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全球经济复苏的力度以及目前全球通胀的局势,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工具的运用可能需要慎重一些。从国内角度讲,抗击全球金融危机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是成功的,产生了很大的效果,但也引起价格持续较快上升、资产出现泡沫的问题。同时,为了体现政策的延续性,2011年需要进一步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流动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价格和数量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遏制物价过快上涨和资产泡沫化问题,使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二)存款准备金率的走向预测
2011年年初,准备金率首先上调5个基点顺利冲破18.5%的历史峰值达到19%。而在其后的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使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6%,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更是达到19.5%的历史高位。虽然此前央行刚刚加息,但利率调整无法构成对准备金率调整的替代。尽管今年1月份M�1�72增速低于市场预期,但信贷增长依旧强劲、信贷规模继续扩大,且目前通胀压力较大,控制通胀也已成为新的一年中央经济工作的核心问题。同时,在开启新一轮加息周期的情况下,热钱流入我国的可能性加大,为此需要不断的进行对冲,存款准备金率作为目前央行货币政策的常备工具会继续上调并极有可能在近期突破20%大关。所以预期存款准备金率会延续10年上升摸高的势头而继续小幅调整,频率则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攀升而有所下降,整体预计2011年上升不超过3个百分点。☆
注 释:
①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数据整理所得,中国人民银行,http://www.pbc.省略/publish/diaochatongjisi/126/index.html
②数据来源:居民消费指数,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省略/tjsj/ndsj/
我国近几年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控的实践证明是调控社会货币需求量、调控市场的有效手段,适时地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能够较好地为经济的正常发展服务,这是调控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
上一篇:股份有限公司欠薪可以起诉股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