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05 01:09:56
“慎独”一词出于《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做人的道德原则是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的。因而,品行高尚的人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的,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也总是十分警惕的。最隐蔽的东西最能反映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示人的灵魂。所以,品行高尚的人,当他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也总是非常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作为修养方法,就是强调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始终不渝地、更加小心地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会由于无人监督而肆意妄行。其特点在于强调要从“微”处和“隐”处下功夫。一方面,“不因小善而不为,不因小过而为之”,防微杜渐,避免出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情况;另一方面,在那些人们不注意或注意不到的地方严格要求自己,按道德行事。慎独虽然着眼于“隐”和“微”,但却能因小见大,因微见著。一般说来,在众目睽睽之下,除那些恶行昭彰的人外,人们一般会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但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做了坏事也不可能有人知道的情况下,不少人会对自己的要求有所放松,甚至肆无忌惮。慎独的修养方法,诉诸人们高度的道德觉悟和自觉精神,因此,能够做到“慎独”,表明道德修养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坚持“慎独”则是一种有相当难度的道德修养方法。正是这种修养方法,使修养者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正具有自律精神的有德之人。能够很好地实践慎独的修养方法,就能锻炼人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自我主宰精神,真正使道德修养成为为我的而不是为人的,从而达到较高的道德境界。 讲道德修养,一定要“慎独”,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人离开了“慎独”,也就无所谓道德修养。每个具有起码道德觉悟的人,都要“慎独”,坚决纠正和克服表里不一、“双重人格”的现象,同违背道德的缺德行为展开坚决斗争。 我们知道,社会道德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对人们的行为起监督和指导作用的。一般地说,当一个人的行为处在社会集体众目睽睽的监督下,有“社会舆论”起作用,他就会比较注意自己的外在行为的道德修养。但是,当一个人在独立进行职业活动时,他的行为为他人、集体所“不睹”、“不闻”、“莫见”、“莫显”,没有“社会舆论”的监督,可能“永远”不会为人们所察觉,这时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就更加重要,也更加不易,完全要依靠个人的“内心信念”和自觉性。愈是在这种情况下,愈要求一个人自珍自爱,用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好自为之。如果不注意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自我道德修养,不养成“慎独”的品质,在自己内心深处有不可告人的“隐私”,天长日久,益发滋长,必然害己又害人,对他人、社会和集体的利益造成严重危害。 一个人应该怎样进行“慎独”?实践告诉我们,讲“慎独”,首先要在“隐蔽”处下功夫,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是一个人锻炼自己的道德品格的重要场所。中国战国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屈原在《橘颂》中说:“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古希腊的哲学家德漠克利特也说过:“要留心,即使当你独自一人时,也不要说坏话或做坏事,而要学得在你自己面前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即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所言:隔墙有耳;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要做到“慎独”,还要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微小”事情做起。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积小善而成大德。进行师德修养,要从小处起步,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慎独”是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要做到是极不容易的,需经过一个由不自觉到完全自觉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能进行自省,面对自己的良心进行自白,这是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一个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向“慎独”的道德境界迈进。
心胸要大度、能容人才行
1.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谨记人在做,天在看。
3.谨记千里大堤溃于蚁穴,做到谨小慎微。
4.谨记勿以小善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要增强自己的自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