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民间的藏书开始于什么时期?

更新时间2018-07-28 08:37:20

中国最古老的书叫什么名字?可能很少有人考虑过这个问题。按照史书的记载,《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可能这几本就是中国最早的书了。至于书里面写了什么,就没有人能知道了。
在汉代以前,纸张还没有出现,图书是写在竹做的简、策和木做的版、牍以及丝织品上的。一片片竹简用绳带串起来叫做“册”,用丝织品写的叫“帛书”、“素书”,不看的时候用轴卷起来,叫做“卷”或“轴”。孔子晚年喜欢读《易》,把编连简册的皮带(韦)磨断了三次,所以史称孔子读《易》,“韦编三绝”。
无论是竹子的还是丝绸的书,跟今天普通书籍比起来都是相当有个性的,看起书来摆的阵势也相当大,但到底还是不够方便。今天薄薄的一本小册子,按那时候要一个字一个字烙在竹片木板上,估计就得有好几十斤了。古人惠施有书五车,听起来相当惊人,但如果按今天的书来换算的话,估计也没有多少本。但他在当时已可算是一个大藏书家了。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书籍的传播和收藏还是很有限的。
直到西汉的时候,官方的藏书楼才开始发展起来。相国萧何在长安未央官的北面盖了三座藏书阁: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专用的皇家藏书楼从此诞生。“石渠”和“天禄”后来也就成了皇家藏书的别称。


权利缝隙中的民间藏书
虽然官方的藏书有着财力雄厚、品种齐全以及保护得力等种种优点,但是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没有一个王朝的江山是能够永远坐下去的。每次改朝换代战乱频仍,首先遭殃的就是那些满坑满谷的珍贵藏书。
东汉末年,董卓逼汉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洛阳陷入混乱,东观、兰台、辟雍与鸿都学等处的藏书大部散失,许多用绢帛写的书卷被拆作车帷或口袋,只剩下70余车书籍运去长安,而途中又遗弃过半。接着长安战乱不已,这些仅存的皇家图书几乎全部丧失了。
这时候,民间藏书对保存文明的力量就显现了出来。
从秦朝开始,就有不少人悄悄抵制焚书令,把书籍藏了起来。例如曾任秦博士的济南人伏生,到汉文帝的时候,他已经90岁了,他手头的一部《尚书》就是当年藏在屋壁中保存下来的。汉武帝末年,鲁王刘恭为扩建官室而拆毁孔子故居时,也从墙壁中发现了《古文尚书》、《礼记》等书。正是这些人不畏权势的舍生保护,才使得很多典籍不至于失传。


私人藏书的兴起
私人藏书大概起源于西汉,但由于书写工具的不便,大量藏书的还不多。爱好学术的淮南王刘安和河间王刘德,凭借权位和财力,收购了许多书籍,据说刘德的藏书可同宫廷图书比美。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学术的发展,社会上对于书籍的需求也增长了,专门卖书的书肆开始出现。东汉初期的大思想家王充年轻时家贫无书,就常常去洛阳市场里面卖书的地方去看书。由于当时印刷术还没有出现,书籍全靠传抄,人工成本相当高。
公元115年,经济实用的植物纤维纸开始出现,书籍的传抄就更为方便了。不过,纸张开始时还不能大量生产以完全代替价格要贵得多的缣帛。所以直到东汉末年,书籍流传仍不很普遍。那时候私家能够聚书上万本的人家可以说是寥若晨星。
到宋代,雕版印刷相当发达,私人藏书就比较容易了。那时候私人藏书家已很多了,曾任秘书少监的王钦臣,家里有藏书4.3万卷。曾任参知政事的宋绶父子藏书3万卷,书不但多,而且精。当时宋家住在汴京春明坊,不少士大夫为了便于到宋家借阅图书,往往就在他家附近租房居住,以至于春明坊一带的租房费比京城中别的地段要贵一倍。
金军灭北宋以后,北方的私家藏书也大受损失。比如词人李清照家里就损失惨重。

融合的力量
每当官方发现国家藏书力量有所不足的时候,求之于民就成为了他们的第一选择。汉成帝时,发现国家藏书已有缺失,就在河平三年派人到各地访求图书,同时指定刘向在天禄阁主持皇家图书的整理校勘工作。刘向去世以后,由他的儿子刘歆继续进行。一共整理出藏书33090卷,这是我国图书史上第一次有关皇家藏书数的明确记载。
刘歆编的皇家藏书目录名为《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七略”除辑略是总叙外,其他六略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也就是把书籍分为六大类。
到五代的时候,官方向民间募书,曾经规定献书少者赐给钱财,献书多的就直接封官,但是因为当时时局动乱,收效不太大。北宋的时候,曾经多次悬赏求书,规定如果所献的书是官方缺少的,一卷书赏绢一匹或钱一千,达到300卷的,那就没当官的给官做,当官的加官进爵。这种奖励办法收效就相当大了,为宋朝收集到了很多珍贵书籍。
但这样官访民献的方式仍然是有着很多问题的,因为在民间的一方总是有顾虑,担心献出的书里面有什么触犯当朝的地方,那就不但不能带来好处,甚至还有可能带来灭门之祸。
元朝的时候,江南松江有一个人叫做庄肃的,南宋灭亡后,他就隐居到了乡里面,不出来做官,家里收藏了8万卷书,成为闻名全国的大藏书家。后来,元顺帝下诏求书,派学士危素亲自到松江庄家求书。这时候庄肃已经去世了,他家里人怕藏书中杂有犯禁的书,会给庄家招来大祸,竟然放火焚书。事后收拾余烬,危素最终只从庄家得书500卷。



私家藏书是公家藏书的补给库,政府往往是依靠民间藏书来恢复和重建公藏的。此外,宋朝以后,很多藏书家都利用自己的藏书来刻书印书,增加了图书的流传,挽救了很多濒临灭绝的孤本和珍稀本。

中国古代私家藏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可称为成长期,始于春秋末期,到东汉结束。虽然古代最早的藏书可以追溯至商时期,但它实际上是公家藏书。因为在那时,学术内容尚处于萌芽阶段,都掌控在官府手里,私人是没有能力藏书的,且那时候的制书工艺很复杂,私人没有生产力来制造图书。这也是“学术官守、学在官府”的一个现象。到了春秋后期,周王室势微,诸侯纷起,出现“诸子学说”。西汉建国以后,文化建设逐渐兴起,中央藏书机构去民间大力搜罗图书,但私人藏书还是比较薄弱。私人藏书主要集中在两类人手中,一是有权势的诸侯王,一是有学问的士大夫和官员。到了西汉后期,由于私人藏书的需求,开始出现一些图书的买卖市场,叫作“书肆”。东汉时期有一批有名的藏书家,是经学家杜林、史学家班固、医学家华佗、文学家蔡邕。

第二个时期是发展期,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个时期有一个大事件促进了私家藏书的发展,即纸的普及。第三个时期是古代私家藏书的兴盛期,从宋朝到清朝末年。以前图书生产是靠手工抄写,生产速度很慢,到了北宋以后,雕版印刷逐渐普及,流通数量大大增加,给私人藏书提供了很多资源

我们不仅要研究藏书史,还要研究蕴藏在里面的藏书文化,特别是对藏书楼和藏书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古些时候藏书比较少,藏书楼就无从谈起,慢慢积攒到一定数量以后,在北齐就出现了藏书楼,到了明清,藏书家数量众多,且藏书规模越来越大,所以在江南一带就曾经出现书楼林立的壮观场面。藏书家藏书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藏书章,藏书章最早的作用是为了表示对这个图书的所有权,但后来随着藏书文化的发展,藏书章的内容越来越丰富,经常用来表达藏书人的一种心态和志向,甚至宣泄一些绪,所以藏书章就越来越多,而且内容越来越丰富。

 

周室东迁,王官之学衰落,王室藏书散于民间,就连图书管理员老聃都西行出关,诸子之学以及私人讲学兴起。老子的传说和孔子问于老子的传说反映的就是这个时代背景。

正确的,是应该众春秋时期就开始了。

从汉朝开始,随着儒学教育的发展,普通人家开始收集书籍。

秦始皇焚书坑儒烧的就是民间藏书

民间藏书,古已有之。在纸正式使用之前,竹木简牍的容纳有限,加上统治者与贵族对文化知识的垄断,普通民间收藏书的可能性不大,只有贵族或是贵族血统之家才有机会接触文化与收藏书籍,而隋唐以后,随着纸张的流行,民间普通民众收藏书籍才成为了可能。

有书就有收藏,书的收藏历史与书的产生历史一样长。

上一篇:如果当时是薛之谦点评李袁杰的《离人愁》,会发生什么?

下一篇:辉煌中国的哪些发展理念的片段能打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