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中国古代最早什么时候就有泡茶

更新时间2018-07-12 17:16:04

有人说中国以前就有泡菜了,是仿制韩国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中国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有的认为起源于上古神农氏,有的认为起于周,起于秦汉、三国的说法也都有,造成众说纷纭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体字为“荼”,唐代茶经的作者陆羽,在文中将荼字减一画而写成“茶”,因此有人说茶起源于唐代。但实际上这只是文字的简化,而且在汉代就已经有人用茶字了。陆羽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总结,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神农说

      唐·陆羽《茶经》:“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与农业、与植物相关的事物起源最终都归结于神农氏。而中国饮茶起源于神农的说法也因民间传说而衍生出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茶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进锅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以神农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种药而发现的,这是有关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另有说法则是从语音上加以附会,说是神农有个水晶肚子,由外观可得见食物在胃肠中蠕动的形,当他尝茶时,发现茶在肚内到处流动,查来查去,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


西周说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纣时,巴国(今川北及汉中一带)就已经以茶与其它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了。《华阳国志》是第一部以文字记载茶的典籍,因此历史意义更大,也更为可靠。


秦汉说

       西汉·王褒《僮约》:现存最早较可靠的茶学资料是在汉代,以王褒撰的僮约为主要依据。此文撰于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经之前,茶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其文内笔墨间说明了当时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内容如下:

舍中有客。提壶行酤。汲水作哺。涤杯整案。园中拔蒜。斫苏切脯。筑肉臛芋。脍鱼炰 鳌。烹茶尽具。哺已盖藏。舍后有树。当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为府椽求用钱。推纺恶败。傻索绵亭。买席往来都洛。当为妇女求脂泽。贩于小市。归都担枲。转出旁蹉。牵牛贩鹅。武阳买茶。杨氏池中担荷。往来市聚。慎护奸偷。

“    烹荼进具”,“武阳买荼”,经考该荼即今茶。由文中可知,茶已成为当时社会饮食的一环,且为待客以礼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当时社会地位的重要。近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发现陪葬清册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简文和木刻文,经查证“□”即“槚”的异体字,说明当时湖南已有饮茶习俗。


茶的发明在中国很早了 ,据传说是炎帝神农氏发现了茶,而目前喝茶的方式是开水泡茶,这种方法是唐代的茶圣陆羽发明的,在此以前,都是把茶叶研碎了放上各种调料煮制,有点类似现在的稀粥。现代考古发现很多唐代和唐以前的茶具,都证明了在陆羽发明冲泡法之前茶叶的吃法。

中国人最早发现和利用茶,茶最初是作食用和药用.而单纯饮用应始于西汉,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普及于宋代以后.你所说的沏茶应指冲泡饮用,这种方法是从唐代开始:唐代盛行蒸青团饼茶,以后发展为炒青散茶.饮用方法也由烹煮改为冲泡.

宋代以后才有泡茶,至于仿制朝鲜就是子虚乌有的事

宋代之后泡茶才开始大规模流行

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有“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的诗句。庐和瓜是蔬菜,“剥”和“菹”是腌渍加工的意思。据汉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菹菜者,酸菜也”。《商书.说明》记载有“欲作和羹,尔惟盐梅”,这说明至迟在3100多年前的商代武丁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能用盐来渍梅烹饪用。由此可见,我国的盐渍菜应早于《诗经》,应起源于3100年前的商周时期。泡菜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几乎家家会做,人人吃,甚至在筵席上也要上几碟泡菜。据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制作泡菜的叙述,可见至少一千四百多年前,我国就有制作泡菜的历史。在清朝,川南、川北民间还将泡菜作为嫁奁之一,足见泡菜在人民生活中所占地位。

泡菜的制作工艺,是我国悠久而精湛的烹饪技术遗产之一。

 

应该是宋代末期才开始泡茶的,之前都是煮茶

其实在战国时期,因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已经出现一些最早的泡菜了。

陆羽之被尊为“茶圣”或“茶叶专家”,基本上是他逝世以后的事。在他生前,他虽然以嗜茶、精茶和《茶经》一书就名播社会或已有“茶仙”的戏称,但在时人中,他还不是以茶人而是以文人出现和受到推崇的。这是因为其时茶叶虽在《茶经》问世以后已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但时属初创,其影响和地位,无法和古老的文学相比。其次,《茶经》书,是撰于陆羽在文坛上已崭露头角之后,即陆羽在茶学上的造诣,是在他成为著名的文人达士以后才显露出来的,是第二位的成就。

《茶经》的成书年代,说法很多,笔者是从万国鼎撰于公元“758年左右”①说。而陆羽通儒硕学,步登文坛,是在天宝五年至十一年(746-752)间的事情。陆羽是由李齐物推入士途的。天宝五年李齐物贬官竟陵时,陆羽还身在伶界,被李齐物发现后,才弃伶到“火门山邹夫子墅”读书。但至十一年崔国辅谪任竟陵司马时,陆羽便学成名遂,文冠一邑了。据记载,崔国辅到竟陵以后,与陆羽“游处凡三年”,“谑笑永日”,并把他们唱和的诗还汇刊成集。如果在这时陆羽还未成名,崔国辅是不会与之交游的。因为崔国辅在当时是以才学名冠全朝的。据记载,在他贬竟陵前一年,杜甫献《三大礼赋》,唐玄宗奇其才,诏试文章,命崔国辅,于休烈为试文之官。由此可以看出,要是崔国辅的学问在臣僚中不出众,也不会选他做杜甫的考官。另外,崔国辅以诗词尤其是以古诗见长。《河岳英灵集》载:崔国辅的诗“婉娈清楚,深宜讽咏,乐府短章,古人不及也。”①陆羽与崔国辅游处三年,不但名声由崔而更加显要,同时,也从崔国辅身上,当然进一步学到不少学问,关于陆羽在崔国辅贬竟陵前即已成名的事实,这从李齐物回京复东宫以后,荐举诏封陆羽为“太子文学”这点,也可得到某种印证。事实是陆羽不但在撰写《茶经》以前,就以文人著名,就是在《茶经》风誉全国以后,以至在陆羽的后期或晚年,他还是以文人称著于世的。如权德舆所记,他从信州(今江西上饶)移居洪州(今南昌)时,“凡所至之邦,必千骑郊劳,五浆先辣;后来由南昌赴湖南时,“不惮征路遥,定缘宾礼重。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②。所到一处,每离一地,都得到群众和友朋的隆重迎送。社会上所以对陆羽有这样礼遇,如权德舆所说,不是因为他茶学上的贡献,而是他“词艺卓异,为当时闻人”③,还是因为他在文学上的地位。所以,从上面的种种情况来看,陆羽在生前和死后,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形象。如果说他死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为《茶经》所掩”,成为茶叶的一个偶像的话,那么,在生前,相反,他在茶学方面的成就,是为文学所掩,他是以“词艺卓异”闻人的。

陆羽生前和高僧名士为友,在文坛上是活跃和有地位的.但可能他受当时社会上某些名士“不名一行,不滞一方”的思想影响,他对文学和对茶叶的态度也一样,喜好但不偏一。所以,反映在学问上,他不囿于一业,而是涉猎很广,博学多能。

过去笔者根据陆羽一生的活动和著述,曾提出陆羽不但是一位茶叶专家,他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音韵和小学专家、书法家、演员、剧作家、史学家、传记作家、旅游和地理学家①。

如果我们笼统称陆羽是一位历史学家,除去他编著过《江表四姓谱》、《南北人物志》、《吴兴历官志》和《吴兴刺史记》等一些史学著作外,他还是一位考古或文物鉴赏家。据皎然在《兰亭石桥柱赞》的序文中称,大历八年(773)春天,卢幼平奉诏祭会稽山,邀陆羽等同往山阴(今浙江绍兴),发现古卧石一块,经陆羽鉴定,系“晋永和中兰亭废桥柱”。为什么请陆羽鉴定,陆羽为什么有这么多知识?皎然说得很清楚:“生(陆羽)好古者,与吾同志。”①再如我们称陆羽是一位地理学家,细分,他还可以说是一位研究山水和编写地方志专家。如独孤及刺常州时,无锡县令为整修惠山名胜,“有客竟陵羽,多识名山大川”,②还特意请了陆羽当“顾问”。说明陆羽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对地理尤其是对山水是有研究的。陆羽在流寓浙西期间,为湖州、无锡、苏州和杭州,曾编写了《吴兴记》、《吴兴图经》、《慧山记》、《虎丘山记》、《灵隐天竺二寺记》、《武林山记》等多种地志和山志,说明他对方志的学问也是很感兴趣和极有研究的。


真正开始泡茶是在宋代了。宋以前都是煮茶。宋朝的时代朝鲜半岛上基本上还都是猴子。。。别想那么多。

唐代陆羽茶圣就是泡茶的开端

上一篇:大家为什么岐视同性恋?

下一篇:烽火燎原怎么改变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