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道教对中国传统舞蹈文化影响如何

更新时间2018-07-01 04:57:21

三、音乐  道教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道教进行 斋醮仪式时,为神仙祝诞、祈求上天赐福、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 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即为法事音乐、道场音乐。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中 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主要是为了烘托、渲染宗教气氛,增强信仰者对神仙 世界的向往和对神仙的崇敬。  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415)寇谦之所得的云中音诵,即“华夏颂”、“步 虚声”,是道教音乐较早的记载。唐代道教因受帝王的推崇,道教音乐受 到重视,高宗曾令乐工制作道调。玄宗不但诏道士、大臣广制道曲,还在 宫廷内道场上亲自教道士“步虚声韵”。唐代道教音乐在吸收当时的民间 音乐、西域音乐以及佛教音乐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提高。到北宋时,产 生了道教音乐的曲谱集《玉音法事》,其中共记录从唐代传至宋代的道教 音乐曲谱50首,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一本道教音乐的声乐曲谱集。但该 谱采用的曲线记谱法,至今尚未能确译其音调。南宋时,道教音乐在民间 广泛流传。明代的道教音乐进人了定型时期,出现了道教音乐谱集《大明 御制玄教乐章》,采用传统的工尺记谱法记谱,共记录道曲《迎风辇》、《天 下乐》、《圣贤记》、《迎仙客》、《步步高》等14首。另据《大明玄教立成斋醮 仪》、《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及《圣母孔雀明王经》等有关道教音乐的记载, 明代道教音乐既有承袭唐、宋、元三代之旧乐,又有吸收南北曲音乐的新 制道曲,甚至连民间音乐如“清江引”、“一定金”、“采茶歌”等曲调皆为道 教音乐所吸收。近代道教音乐,基本上承袭明代以来的音乐传统,如华彦 钧(即阿炳)的《二泉映月》等,是中国民族音乐非常优秀的作品。  道教音乐一般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组成,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 (通常由高功、都讲担任)、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 种形式。单纯的器乐形式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 变换、禹步(类似舞蹈的步法)等场面;声乐形式是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 其体裁主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作为一种古老的宗教音 乐,在内涵上,道教音乐渗透着道教的基本信仰和美学思想,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格局。它主要用于颂赞神仙、祈福禳灾、超度亡灵和修持养炼。它 的美学思想反映了道教的追求长生久视和清静无为,曲调庄严肃穆而清 幽恬静。通过音乐的烘托、渲染,道教的斋醮仪式更显得庄严、肃穆、神圣 和神秘。  道教音乐保留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特色。道教音乐自形成伊始, 便一直受到皇室官府的扶植和荫护,并受宫观组织和清规戒律之制约,很 少受社会动乱冲击,得以自成一体而待续发展至今。道教音乐与汉民族 传统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大量地吸取和糅合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 曲调和演奏方法,在民间,道乐与各地的地方曲调广泛地融合,形成了各 地不同的道乐风格。道教音乐具有多样化、地区化和世俗化的特点。  

六、舞蹈  道教与传统舞蹈之间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学者们认为人类舞蹈艺术 的起源是巫术,舞蹈在其发展的起源与初期阶段,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动物 行为的模仿,目前在许多原始部落宗教祭祀的舞蹈中,仍旧可以看出两者 之间的关联性。  古代巫舞中有一种舞步叫做“禹步”,被当成一种对鬼神、外物有神秘 的禁制作用的步伐,广泛运用于巫术、巫仪之中。禹步产生在道教之前。 道教承袭此术后,发展为道教的罡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 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称“步罡踏斗”。有时被称作“步 虚”、“踩罡”、“踩八卦”,因其基本步伐、姿态与“禹步”非常相似,也常被称 作“禹步”。它是道教法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功法师借助于自己身体 的姿势与步伐,来传达特定的信息与意义,实现某种具体的宗教目的。它 与舞蹈艺术一样具有虚拟性、程式化的特征。  虚拟性表现为摈弃世俗性舞蹈那种对自然物态和生活事象的偶然 的、单一的模拟,而试图模拟天地大道、宇宙结构、造化之象。道教崇拜日 月星辰,尤重北斗七星,认为以此步态祷神,可遣神召灵,获七星之神气, 驱邪迎真。道士行气或人山林,亦多用之以聚气、驱邪。如“九州罡”步时 念咒“吾从中宫出,雍州号为乾,移归梁兑上,徐行兖艮方,南想真人位,冀 州居坎乡,荆州坤位上,震位青龙方,徐州居巽户,豫州中宫藏,吾行大道 法,摄鬼人吾坛”?。法师的“巡行九州”、“寻求鬼怪”、“摄鬼人坛”的目的 往往是通过虚拟想象来实现的。高功法师在坛场上按图走上几圈,便以 为是升九天、过九州,巡历天下。法师步罡踏斗于其上,仿佛置身真实的 天庭之中,行于北斗九星之上.与后世戏曲舞蹈中的虚拟性同出一辙。  道教舞蹈是以神仙信仰作为其理论基础的,隶属于道教文化体系,步 罡踏斗的每个动作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它是按照固定的程式进行演绎的

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与贡献。
第一,就思想方面而论,先秦诸子有许多人物及其著作早已被正统的儒家思想所摒弃排斥,由于道教吸收了它们的许多思想内容纳入《道藏》中,才使之免遭湮灭,为后人研究古代思想保留了宝贵的材料。道教徒对这类著作的注释疏,极有价值,如陈抟研究《周易》推衍出《先天图》(即《无极图》),直接开创了宋明以来易学研究道教的规模和传统。尤其是道教与道家纠结,更使其力量雄厚,在儒释道的斗争和融合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道教和儒学结盟,以华夏正统文化的身份,攻击佛教是夷狄之法,与之争取宗教阵地,客观上加速了佛教的中国化。宋明理学的《太极图》和先天学都来自道教,宋儒主静的修养方法亦得自道教。道教把宇宙万物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认为普通人也可通过勤修苦学而得“道”,虽然其道有神秘的唯心主义色彩,但却接近于人们对事物本原或内部规律的探索,具有某些辩证法因素,它强调万物之灵的人类,能洞察宇宙奥秘,掌握役使万物的方术,表现出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包含自然哲学的思想,不断启迪古代哲学思想水平的提高。
第二,道教对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道教较其他宗教和思想流派重视自然科学,其热衷于对修炼养生、延年益寿的研究,在道教文献中留下大批此类著作,由此产生的太极拳等确有增强体质、防病健身的作用,成为传统医学中的宝贵财富。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及酒、豆腐等食品的发明均与道教徒们修炼丹药有关。古代许多科技名人,如葛洪、孙思邈等也是道教中的重要代表。道教所继承的古代巫术、神仙方术中包含了许多数学和天文历法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随着道教的发展也有相应发展。道教中包含的许多珍贵而具有科学思想的内容,现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第三,道教的一些思想在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中也有重要地位。在文学方面,如历代山水诗层出不穷,基本受“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各种用于道教仪式的“青词”、“绿章”已自成体裁,保存了极华丽的骈体文。道教的一些重要人物本身就有较深的文学造诣,如北宋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及弟子“北七子”各有文集,诗词造诣皆深,对元曲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道教中的许多神话、传说及仙家形象,也是古代文学作品创作的源泉。音乐更是道教的重要内容之一,道曲清静幽远,迄今我国各地道教中的道乐、道曲都已成为各地民乐、民歌的一部分。从巫觋的舞蹈中发展而来的道教的禹步、九宫步、步罡踏斗等,对中国舞蹈艺术也有一定影响。道教自然风景选择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因其形而建立道观,并在全国多处留有石窟艺术,其建筑别具一格,内部的塑像与壁画等各具特色,在建筑和绘画艺术上有一定贡献。
第四,在民俗领域,中国民间信仰多受道教影响。过去广大汉族农村神庙林立,祭祀驳杂,菩萨、玉皇、财神、灶神、关帝、土地、城隍等神仙很大一部分来自道教。道教的许多宗教活动无形中也转化成了民间习俗,代代相传,蔚然成风。如春节以道观为基地举办庙会,进行民间祈神、游艺、商业等综合性节日活动;岁时节令、天灾人祸,都得请道士斋戒祭祀等。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行业神崇拜盛行,其中多为道教神仙。道教的劝善书,对民间道德生活也有深远影响,起着移风易俗的作用。道教的修炼法,也深入民间,武当内家拳等成为人民群众普遍传习的体育活动。

上一篇:天安门多大

下一篇:世界读书日是哪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