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浅谈邓小平的历史贡献论文

更新时间2018-06-14 05:15:11

1500字  

  邓小平同志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的历史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冲破“左”的指导思想的长期羁绊,依靠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这两大动力,不断推动实践创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最为突出的思想羁绊就是“两个凡是”。邓小平通过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和压制,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当时还有一个障碍,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通过真理标准大讨论和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由此端正了党的政治路线。再有一个障碍,就是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还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平均主义大锅饭不是社会主义,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等。总之,邓小平依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激发出来的思想理论动力,依靠改革开放激发出来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活力,冲破了“左”的指导思想的长期羁绊,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个成果——邓小平理论。邓小平把自己称为“实事求是派”,以此表达既反“左”又防止右、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方向的坚强决心。他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此基础上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科学判断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开启了沿着和平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程。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整个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悄然间进行着重大调整。邓小平经过反复研究和慎重观察,于80年代中期提出关于时代主题的判断,即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形成这一重大判断,既为党和国家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科学总结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通过规划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程。实现现代化,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梦寐以求的目标。但长期以来,存在着现代化标准过高、要求过急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谋划改革开放的同时,也在考虑对现代化目标和步骤作适当调整。1984年,邓小平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说:“我们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会不会落空?从提出到现在,五年过去了。从这五年看起来,这个目标不会落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是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独特贡献。

 

  强调党要管党,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掀开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也掀开了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新篇章。这个新,首先新在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这个新,还新在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个新,还新在赋予执政党建设新要求: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努力改善党的领导,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这个新,还新在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继续强调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不动摇。


改变了13亿人的生活和命运

20世纪的中国,始终贯穿着独立、富强、民主、统一的发展主题。

“邓小平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领导的改革开放,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富强、民主、统一变成了生动的现实”,龙平平说。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入手,发动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此后,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

龙平平说,在这一进程中,邓小平以敏锐的思想完成了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初步回答了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基本国、目标、任务、步骤、布局、方法、原则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改革开放前进的科学轨道:

对时代特征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新判断,及时调整外交政策,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基本国作出新概括,提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要求改革开放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制定“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绘制了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蓝图;

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要求改革开放要抓住机遇,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为确立改革开放目标模式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要求解决好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

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提倡“不争论”原则,鼓励改革开放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求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目标和原则;

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30多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总体上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龙平平说,1978年领导中国改革开放时,邓小平已经74岁,从74岁到93岁,他用了20年的时间带领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改变了13亿人的生活和命运。

为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作出表率

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破题的。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龙平平梳理道: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等重要观点,为改革开放廓清了道路。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当经济体制改革还处在自下而上的试验阶段的时候,政治体制改革就已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有条不紊地展开了。从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恢复和建立民主集中制到精简机构、制定规章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设民主法治社会,政治体制改革的步子相当大,改革措施密集。

1980年,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系统地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任务、目标和指导原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1982年,新宪法、新党章修订通过,文化大革命结束时那种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混乱状态得到根本扭转。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邓小平力主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配套进行,强调“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要实行党政分开等一系列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国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化的进程。改革开放的各项成果被制度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的一个重大决策。这项改革实行起来颇具难度。

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设立中央顾问委员会作为过渡形式逐步解决高级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问题。他出任第一任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即意在从他做起开退休先例。

翻开《邓小平文选》,他对自己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退休”。1989年6月,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三个月后,邓小平约见江泽民等中央负责同志,开宗明义:“今天主要是商定我退休的时间和方式。”他说,“我多次讲过,可能我最后的作用是带头建立退休制度。”“退休成为一种制度,领导层变更调动也就比较容易。这个事情就这样定下来吧。”当天,邓小平又致信中央政治局,郑重提出退休请求,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带头实行干部退休制度,是邓小平践行他倡导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龙平平说,邓小平为彻底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正常化作出了表率。

1994年,邓小平在他90岁时,还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举动。他郑重地说,一个国家老态龙钟,形象不好,以后国家的事情我不过问了。从那天起,邓小平就不再发表任何意见了。

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邓小平的伟大创造。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源于解决台湾问题,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82年邓小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会谈是其中的经典之作。通过这次会谈,中英双方同意通过外交途径,按照“一国两制”的原则进行香港问题的磋商。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回归遂成定局。中英两国获得了双赢。撒切尔夫人由衷地对邓小平说:这是您倡导的“一国两制”的胜利。

正是按照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20世纪末,分离了一个半世纪的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之后,对峙了几十年的国共两党相逢一笑泯恩仇,两岸实现了“三通”。祖国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生事物,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天才创造力。”龙平平说,从构想成为现实,邓小平开创了曾经被认为是两种不可调和的政治制度在一个国家内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发展的先河,也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就是他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龙平平说,邓小平一生务实,不善言辞。他的著作,没有长篇宏论,没有华丽辞藻,没有旁征博引的资料和冗长的逻辑分析。他在编辑《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时说:这本书讲的都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邓小平理论正是从他领导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语言朴实无华,不用诠释,人人看得懂,但他的思想却有着巨大的穿透力,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

从1978年到1992年,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和南方谈话两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为标志,邓小平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和经验,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增添了新内容,使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若干个“第一次”的新观点、新结论:

第一次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次明确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明确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一场新的革命;

第一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科技进步、教育优先为基础;

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不是区分不同社会制度的标志;

第一次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第一次提出,一个国家可以实行两种制度,并以此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等等。

“邓小平是最高明的思想者和理论家,他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经典之作。”龙平平说,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思想、新观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提高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做出了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的新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不仅引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荣发展,同时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读懂邓小平

改革进入“深水区”,读懂邓小平,对中国的改革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改革进入‘深水区’,读懂邓小平,对中国的改革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龙平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多长,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作用就有多长。邓小平理论是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这个基本命题不变,它就不会过时。同时,中国改革开放,也需要我们联系新的实际不断深化对理论的研究和丰富。

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论证是严密的,论述是周全、科学的。发展速度,只是邓小平十分关注的一个方面,要了解邓小平的整个经济思想,应该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掌握他的全部论述。

龙平平说,邓小平设计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最初是从主张放慢经济发展速度的思路中逐渐形成的。

1979年初,邓小平首次提出必须从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特点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年底,他在与日本客人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中国到20世纪末并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只能建成一个不穷不富的小康之家。

“小康目标的确定,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正确起点。而这个正确的起点源于从盲目的‘快’回到实事求是的‘慢’,龙平平说,文革结束之后,提出调整经济,把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和高速度降下来,制定实事求是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正是邓小平等人。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反复告诫人们,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要尊重客观规律。从1980年到1984年,他一直在论证小康目标的可行性,重点在理清发展思路,避免重犯大跃进的错误。经过科学论证,邓小平力主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分两步走用前10年的时间先打好基础,在稳的基础上实现翻两番,奔小康的战略目标。这说明,邓小平并不是一味地求快的。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经济全球化的初见端倪与改革开放迸发出的社会活力,使邓小平看到了在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我们能够抓住机遇,持续快速大发展,如期实现小康目标的现实可能性。邓小平开始提出我们可以发展得快一些,并逐步形成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构想。

1987年党的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他说,“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为了阐明这个目标的重大意义,邓小平把发展问题上升到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的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提炼,同时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即: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对此,邓小平进一步论证说:“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者若干高速发展阶段。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一个目标、一个速度,从这两个雄心壮志中,我们准确理解到邓小平提出‘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这一论断的基本涵义与深意”,龙平平分析:

首先,从属性上看,邓小平所说,“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主要讲的是政治问题,是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将长期共存,而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处于弱势的客观事实出发,论述的是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环境中,社会主义靠什么去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发挥并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样一个关系社会主义命运与前途的大问题。讲的是大战略,硬道理、大道理,而非经济建设的具体问题。应用到经济上,这个论断指向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宏观发展的一个大原则,而不是指具体的经济政策,不能不顾实际地将之简单套用于具体的经济问题、经济项目上。

其次,就经济发展而言,说邓小平主张快,其实主张的是“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龙平平说,邓小平所强调的“快”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辩证的。能快则快,有条件快的就千万不能丧失机遇,这是他强调的重点。他多次提出,“能发展的就不要阻拦,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比如广东,要上几个台阶,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比如江苏等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就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又比如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他从来就不是孤立地讲“快”的。他所列举的这些地方,都是有条件的。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在许多条件落后的地方,如四川、新疆、甘肃等地,他从未向当地的领导提出过快的要求。即使是对有条件发展快的地区,他也总是不忘提醒人们“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

第三,不能简单地把我国经济建设上长期积累和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归结为快速发展的结果,更不能以此否定“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龙平平分析,对于经济上存在的这些问题,邓小平发现最早,谈得最多,谈得最透。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他最早倡导全社会都要保护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他提出“绿色革命”要坚持200年;是他最先提出自主创新问题,1984年他视察上海宝钢时就明确提出:“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他最重视科学教育,不间断地强调:“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们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

共同富裕是决策改革开放的基本动因

怎样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状况联系起来,怎样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逐步消除“自然形成”的两极分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我们必须始终面对的一个课题。共同富裕问题是人类历史上从未解决过的大难题,邓小平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能够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自信。

实现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决策改革开放的基本动因。

龙平平梳理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14次提出要把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作为一个大政策定下来,都是在强调这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一个必要的手段。他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地域广大、千差万别的大国,共同富裕只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解决发展问题,然后再解决发展起来出现的问题。

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邓小平一直放在心上。1988年,他提出改革与发展要有“两个大局”思想,指出,我们的发展规划,第一步,让沿海地区先发展;第二步,沿海地区帮助内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

到1992年春,邓小平和盘托出了他的大思路。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他进一步归纳说:“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上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的时候,要求全党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经过14年的探索,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就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龙平平说,怎样实现?邓小平排出了时间表。

一年之后,邓小平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思考和升华。他说:“12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一些年富力强的同志。”他还说:“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过去我们讲发展,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

 

改变了13亿人的生活和命运

20世纪的中国,始终贯穿着独立、富强、民主、统一的发展主题。

“邓小平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领导的改革开放,在民族独立的基础上,把中国的富强、民主、统一变成了生动的现实”,龙平平说。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从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入手,发动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带领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此后,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中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

龙平平说,在这一进程中,邓小平以敏锐的思想完成了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初步回答了改革开放的国际环境、基本国情、目标、任务、步骤、布局、方法、原则等基本问题,规划了改革开放前进的科学轨道:

对时代特征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新判断,及时调整外交政策,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基本国情作出新概括,提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论断,要求改革开放的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制定“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绘制了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宏伟蓝图;

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要求改革开放要抓住机遇,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为确立改革开放目标模式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要求解决好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

提出“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提倡“不争论”原则,鼓励改革开放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求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目标和原则;

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30多年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总体上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小康生活。”龙平平说,1978年领导中国改革开放时,邓小平已经74岁,从74岁到93岁,他用了20年的时间带领中国告别了短缺经济,改变了13亿人的生活和命运。


上一篇:李白几岁死的

下一篇:四大打星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