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中为什么写的是暮春时节但作者没有悲伤之情

更新时间2018-03-10 14:34:01

诗词如果描写暮春时节诗人总会表达青春易逝、红颜易老的感慨,为什么《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中写的是暮春时节但作者没有悲伤之

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抒写了作者寄湖山的情怀。虽写残春景色,却无伤春之感,而是以疏淡轻快的笔墨描绘了颍州西湖的暮春景甚爱颍州西湖风光,创造出一种清幽静谧的艺术境界。而词人的安闲自适,也就在这种境界中自然地表现出来,情景交融,真切动人。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

不伤春悲秋,这在刘禹锡与欧阳修二人是相近的。刘禹锡的《秋词》中就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当然,非要说欧阳修没有一丝伤感之情,也不尽然。所有场景写的都是喧极归寂,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不喜勿喷,哈哈。

本词作于熙宁四年(1071年),这年六月,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回到颍州。暮春时节来到西湖游玩,心生喜悦而作《采桑子》十首

陈寅恪:欧阳修工于静景,《采桑子》十首可谓其晚年一大力作。“群芳过后西湖好”一词,着力写得心景相通,呈现的是西湖的静,这与心态是相合的。他为我们展现的是西湖残红、蒙蒙飞絮、人歌散尽的场面,这要联系欧阳修的生活看,虽然适居颍州,但晚年的悲凉不可避免,所以首先刻画得悲凉些。“好”字可以看做是一些自我安慰吧。“始觉”在此很重要,这意味着他突然悟透了人生悲欢离合。这样的措词与他晚年信禅有关。人生也许就是如此,在词中,作者已经表达出了对生活的看法,总结了自己的一辈子,“双燕归来细雨中”是对自己的感叹罢。这首词取境与别人不同,是不俗的,融合自己对人生的总结也是不俗,这点就不愧是八大家了。整体看,全词大概是《采桑子》十首的缩影,依愚论,它是欧阳修一大佳作

相关标签:情西湖

上一篇:为什么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是对的吗?

下一篇:成都市博物馆有行礼寄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