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陈景润和华罗庚有什么故事?

更新时间2018-05-10 05:21:38

除了明星上的一粒微尘以外。

                                                                追梦不息与闻过识才
                                                                        --陈景润与华罗庚的故事

          1953年夏,20岁陈景润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被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但陈景润真的不适合当老师,他瘦小孱弱,不善言谈,很怕面对学生,学校只好让他批改作业。这样的遭际让陈景润很不快乐,积忧成疾,一年间竟然住院六次,批改作业的差事也没法好好完成,成了不受欢迎的人。1955年学校以“停职,回乡养病”为由,将他退回了厦门大学。厦大校长王亚南大度接受了他,安排他做了图书馆的资料员。

这样的变故说不上光彩,陈景润反倒很高兴。因为离开了令他难堪的处境,他可以继续追寻心中的数学梦了。幼年时从老师那里了解了神奇的“哥德巴赫猜想”,厦大数学系三年的学习,更使他喜欢上了理论数学。他执着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并为之不懈努力着。在北京时他就开始阅读这方面的书籍,了解研究动向。回到厦大后,更是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来钻研数学论著,提高学术水平。

         一天深夜,陈景润在研读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著《堆垒素数论》中的它利问题时,忽然看到了一处不易察觉的舛误。他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断,彻夜未眠,反复推论,终于确信自己的见解有助于它利问题的进展。于是赶写了一篇论文寄给华罗庚,并附上一信,对他心目中的大师说:“明珠上落下的灰尘,我愿帮您拭去。”

华罗庚仔细读完陈景润的论文和书信,不禁拍案惊叹,连说:“太好了!”自从《堆垒素数论》发表以来,不知经过了中外多少行家里手的阅、研,听到的都是赞美之词,从没有人发现过错误。现在,就在自己的祖国,居然有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提出独到的批评意见,华罗庚喜出望外。

        1956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性的数学研讨会,时任研究所所长的华罗庚走上讲台。他没有宣读论文,也没有做主旨讲话,而是庄严地宣布,一位青年数学研究爱好者给他寄来了论文,对他的《堆垒素数论》中的它利问题提出商榷,弥补和改进了这一问题。在华罗庚的建议下,陈景润被特邀参加这次数学讨论会,见到了心中的偶像。之后,华罗庚又把陈景润调入数学研究所,安排在自己身边工作。人们叹服于华罗庚的虚怀若谷和求才若渴

       有了华罗庚的提携指导,有了数研所这方舞台,陈景润如鱼得水,从此他沉迷在数学王国的大海,真正开始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的历程。十年之后,陈景润将潜心研究的成果写成《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俗称1+2)的论文,先在国际权威杂志《科学通报》上公布,后又在《中国科学》上发表。陈景润的研究成果震惊了国际数学界,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第一人。他的这一成就,至今仍无人超越。

        遭遇了那样的挫折,倘若陈景润灰心丧气,就此沉沦,那么他就极有可能在图书馆资料员的岗位上落寞地了此一生。无名小辈批评数学权威,倘若碰到心胸狭隘者,这个数学天才也可能就此被埋没。陈景润和华罗庚一个在挫折面前坚持理想,追梦不息;一个在批评面前闻过则喜,慧眼识珠。正是这种不懈的追求和宽阔的胸怀才成就了陈景润的辉煌,这段佳话至今仍让人感佩不已。


众所周知,陈景润是华罗庚的得意门生,是华罗庚一手培养起来的人才。陈景润也从来不会忘记华罗庚对他的知遇之恩。他们两个人的师生在数学界是很有名的。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初,陈景润在厦大图书馆专心研究数学难题,他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文弱的学生,但是心中有着别人没有的斗志。他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都在废寝忘食的学习,专心研究数学难题。

上一篇:中国红军长征中建立过多少个根具地长征徒中建立了哪些根据地

下一篇:为什么都称“朝鲜半岛”而不是称“韩国半岛”?是因为朝鲜面积较大吗?还是有其它深层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