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古塔的塔式有那些

更新时间2018-05-10 05:13:50

东汉三国塔

佛教于东汉大规模传入中国以后,与盛行的神仙崇拜相结合,也许在当时的民众看来,西域佛陀与本土仙人差别不大,从而将其置于高楼之上便在理之中。东汉末年,在江淮之间,开始建造佛塔。初平四年(193年),丹阳人笮融擅自截留三郡钱粮,在下邳城南建造浮屠寺,寺内佛像外涂黄金,披锦彩袈裟。寺中塔九层八角,每层皆有飞檐,每面镶有铜境,塔顶亦有一面铜镜朝天,称为“九镜塔”。塔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诵读佛经。每到浴佛会时,参观拜佛的百姓多达万人。笮融在下邳所建佛塔,成为我国早期佛塔的典型,影响直至唐初。 [5] 

《吴志·刘繇传》:“笮融者,丹阳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丹阳运漕……乃大起浮屠图寺,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束观及就食者万人。” [5] 

吴赤乌十年(247),康僧会至吴都建邺(南京)弘扬佛教时,吴王孙权信其教而创建初寺,并建阿育王塔,据传系阿育王八万四千塔之一。寺在建邺城聚宝门外,为江南最早建立的寺院。 [5] 

明万历《金陵梵刹志》:“在都城外南城,地离聚宝门一里许,即古之长干里。吴赤乌间,康僧会致舍利,吴大帝神其事,置建初寺及阿育王塔,实江南塔寺之始。后孙皓毁废。” [5] 

两晋南北朝塔

280年,晋武帝灭吴统一中国,但门阀政体加剧社会矛盾,动摇王室基础。八王之乱和其它外患,导致胡人南侵,西晋灭亡。317年,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即位,为晋元帝,东晋建立。东晋与北方的十六国并存,史称东晋十六国。420年,刘裕废晋安帝,建立刘宋,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420-589年)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439-589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在不安宁的环境中,佛教得到很大发展,凿石窟建寺塔,盛极一时。 [6] 

东晋在吴国建初寺的基础上,建造长干寺。《金陵梵刹志》:“晋太康间,刘萨柯掘得舍利于长干里。晋简文帝咸安间(371-372年),敕造三层长干塔。梁武帝大同间,诏修长干塔,南唐时废。”宋释道生题长干塔诗:“舍利无端应念来,浮图平地拥崔嵬。当年不假金鎚力,争得光明耀九垓。”出土“梁长干寺如来舍利塔砖”,铭刻“大同三年岁在丁己十月十五日敕造长干寺如来舍利塔砖陈庆之造”。据载,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超过500座,与同期北魏洛阳的盛况不相上下。晚唐杜牧诗《江南春》:“千里荤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迄今所知,这一时期佛塔仅长干塔一座。事实究竟怎样,有待深入探讨。不难推测,佛寺如此众多,佛塔应该不会很少。 [6] 

北朝佛教更盛,从平城(今大同)到洛阳各地,都曾大量建造佛寺、佛塔。北朝期间以北魏最繁盛,在北魏一百多年间,寺塔林立。 [6] 

隋塔

隋代立国仅37年(581-618年),但由于皇帝喜奢华,大兴土木,故建造了大量的宫殿、寺塔等。佛教盛行,隋文帝杨坚为其母祝寿,分三次在全国各州建塔约100多座。据刘敦桢先生研究,所建都为木塔,由于兵火均未保存下来。在多年的野外考察中,山东历城四门塔是隋塔唯一实物。不过,大量建塔碑文可资佐证,唐释道宣《广弘明集》卷十九中,有文帝“立舍利塔诏”。 [7] 

唐塔

唐代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佛教得到很大发展,所建佛寺及佛塔数量甚多,分布地域也很广。现存唐塔有几个集中地:一是中原一带,以河南嵩山为主;二是关中一带;三是山西一带;四是云南大理下关一带,存有南诏塔八、九座;五是北京房山一带。近年在吉林发现一座渤海国的塔。唐塔的现存总数,大约百余座。 [8] 

唐塔平面以方形为主,少见六角、八角或圆形,其原因在于延续早期塔对木结构房屋的模仿。砖塔外观主要有两种,一为楼阁式,一为密檐式,形体都很高大,青砖砌筑,灰浆采用黄土泥。内部结构多呈空筒状,各层设置木扶梯,年久腐烂,或遭火灾后,内部成为一个空筒。 [8] 

唐代大型塔中多为砖塔,常不设基座,塔身拔地而起,门洞分券形和方形两种。密檐塔的第一层较高,二层以上逐步缩减,轮廓优美。塔身一般不做雕刻,很少使用斗拱。檐下多用菱角牙子叠涩,檐上多用反叠涩。塔门仅开在第一层,其余各层很少。 [8] 

塔刹北方一般用砖、石,造型粗壮;关中及南方塔刹则多用金属制作,极其细致。云南昆明、大理附近的塔刹高大,四角还有金鸡作装饰,未见于他处。 [8] 

唐代小型塔中多为石质墓塔,便于在塔身雕刻,如在门侧雕刻四大天王、力士或飞天等。山西原平县城外的唐代方形石塔,塔刹部位雕刻城墙、城楼、角楼、高阁,具有史料价值且十分壮丽。 [8] 

南诏时值唐贞观至天复年间,历时250余年,是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全盛时辖有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等地。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被贵族郑买嗣所灭。当时佛教盛行,大量建寺造塔,但存留至今者只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石钟山石窟,在云南剑川县,保留至今十分完整。第二部分为砖塔,南诏吸取中原文化,并请中原匠师参与建造,故其式样与中原地区的塔相同。 [8] 

五代十国塔

唐以后,自907至960年的半个多世纪,为五代。这一时期战争频繁,佛寺佛塔的建造较少。但在南方的闽和吴越两地,由于王氏和钱氏政权实行保境安民,发展经济,崇信佛教的偏安策略,出现过若干座著名的寺塔,闽如福州于山白塔、福州乌石山乌塔等。吴越如苏州虎丘云岩寺塔、杭州凤凰山梵天寺塔、西湖雷峰塔、灵隐寺双塔、临安功臣山塔、黄岩灵岩寺塔、义乌双林寺铁塔等。此外,其他著名的佛塔还有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山西平顺大云院塔等等。 [9] 

五代十国塔的平面从方形过渡到六角形及八角形,雕饰渐渐复杂,极力模仿木构建筑。内部结构,由空筒式逐步向回廊式、壁内折上式过渡。楼阁式塔显著增多。 [9] 

福州于山白塔,唐天佑元年(904)闽王王审知为超渡父母亡灵而建,相传挖塔基发现一颗明珠,定名“报恩定光多宝塔”。高七层41米,平面八角形,内以砖砌,外用木构,顶有相轮塔刹,塔壁及门面绘有金佛像。 [9] 

福州乌石山乌塔,与于山白塔遥遥相对,原名“崇妙保圣坚牢塔”。永隆三年(941),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在唐“净光塔”旧址上重建九层塔,到七层时王延曦被臣属所杀,工程遂告结束。塔为八角七层,通高三十五米,每层塔壁均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 [9] 

虎丘云岩寺塔建于后周显德六年至北宋建隆二年(959-961),曾多次被焚,屡加修葺。砖结构阁楼式,平面八角形,共七层,通高47.7米,由下而上逐层收缩,轮廓微呈弧形。塔身有平座、腰檐、柱额、斗栱及门窗等结构,八面的正中都开辟有壶门。 [9] 

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始建于隋,原为五层方形木塔,南唐(937~975)重建为实心的密檐式石塔,五级八面。自下而上分为塔座、塔身和塔刹3部分,通高18米,全用白色石灰岩石砌造。塔座自下而上为基座、须弥座和仰莲座。 [9] 

山西平顺的七宝塔在大云寺前,建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平面八角形,二层总高6米,通体青石雕凿,基座束腰处有伎乐人,多呈胡人面孔,有的吹奏,有的舞蹈;塔身雕凿精丽,有金铜力士、蛟龙盘柱等。 [9] 

宋塔

从960年始,宋历时三百余年。宋初经济繁荣,佛教发展。佛塔建造达到高峰。宋代佛塔中少数兼作其他用途,如瞭望、标志、引航等。唐及唐以前的寺院以塔为中心,所以塔在殿前,或自成塔院。宋代寺院则以殿为中心,所以塔在殿后,或在殿旁,形成塔和殿并列的格局,如陕西周至大秦寺。建在寺院东南角的塔主要起标志作用,如山西交城玄中寺塔、浙江天台国清塔,从很远就可望见。唐塔平面多为方形,宋塔平面多为八边形,这种塔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少数塔为六边形,也有方形平面的塔,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宋塔中常采用砖木混合结构,玲珑轻快,但弱点是木构件腐烂之后,难于维修。 [10] 

宋塔类型可以分成两类:一是体量较大的楼阁式塔,占全部宋塔的80%以上,其中又可分为带外廊与不带外廊两种,显著特点是都能登临。宋代建造的楼阁式塔较多,是对早期建筑的模仿,凡宫殿、衙署、学宫、寺院、庙宇、陵墓,乃至大型住宅里,楼阁都是建筑群的重要成分。另一类是体量较小的实心塔,包括造像塔、宝箧印塔、无缝塔三种。还有一部分塔外观为楼阁式,实为实体的雕刻。例如,瑞安观音寺石塔,建于熙宁元年(l068),塔身六角形,直径2.1米,原有七层,现剩六层,高约8.2米。 [10] 

宋代楼阁式塔的一个特点是,在砖石塔身上模仿木结构样式,有分间、柱额、梁枋、斗拱、平座、挑檐、门窗等。宋塔上常见平座,但北宋时挑出甚短,只是一种示意;南宋时则出挑较远,如上海龙华塔。宋塔各层都有门窗,多数塔将门窗在各层错开,上下不在一条线上,塔身比较坚固;有的将上下各层门窗置于一条线上,遇到地震时,易于遭到破坏。南方宋塔的门楣、窗楣尚存古制,呈圭角形或三卷瓣形;北方宋塔的门窗洞口则呈券形。 [10] 

宋塔的建筑材料,有木、砖、石、铜、铁和琉璃等。木塔仅东京开宝寺塔以及临安梵天寺塔,现已不存。砖塔数量最多,至今大部分完整保存。石塔只在福建、四川等省有些实例,如泉州开元寺双塔、邛崃高兴寺石塔。琉璃塔中大型的如河南开封佑国寺塔,塔身贴满琉璃。 [10] 

宋塔结构除沿用隋唐的空筒式外,创造了新型的壁内折上式。这种结构方式将塔身、楼层、塔梯三部分结合在一起,使横向与纵向构成一个整体,大大增强了砖塔的结构强度。 [10] 

辽塔

世纪,契丹族崛起,占据北方大部平原地区。947年,耶律德光建立大辽国。辽代吸取中原的建筑文化,京城、宫殿、庙宇、佛寺等,都仿照汉族样式。都城定于上京,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县境内,后又陆续建设东京辽阳府(今辽阳市);南京幽州府,开泰元年(1012)改称析津府(今北京城西南);西京大同府(今大同市);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辽代各位皇帝都崇信佛教,不但在五京城内大量建造寺塔,也在各州城建造。 [11] 

上京城佛寺大部被毁,仅南塔与北塔留存下来。东京区包括今辽阳、铁岭一带留至今的塔,有沈阳塔湾白塔与辽阳白塔(前几年被拆除)。中京区包括义州、成州、相州,尚存大塔寺、小塔寺、相州精严寺塔,塔营子塔,十家子塔,红帽子塔等。锦州区包括今锦西、兴城、绥中、海城周围地区,有锦州大广济寺塔、绥中塔子沟塔、兴城大塔、锦西安昌岘塔、海城金塔和银塔等。西京区包括今大同、应州、灵丘等地区,有大同上华严寺、下华严寺,应州释迦寺,灵丘觉山寺等。蓟州区包括今昌黎、丰润两地,其观音寺和天官寺均建有塔。南京区及今北京地区,如天宁寺、云居寺。云居寺内原有南北两座塔,南塔已毁。北塔平面八角,高20米左右,将楼阁式与喇嘛塔相结合,是一种成功的创造。琢州区包括今新城、涞源、易县几地,尚存太宁寺塔、普寿寺塔等。 [11] 

辽代寺院规模不等,有的建塔,有的不建塔。在有塔的寺院内部,都将塔建在中轴线上,或大殿前面,或山门之内,完全依照唐代布局。从寺与塔并存的山西灵邱觉山寺、辽宁朝阳凤凰山云接寺、内蒙古喀喇沁左旗精严寺、河北蓟县观音寺、辽宁锦州大广济寺等,都可发现这一特点。 [11] 

辽代砖塔多密檐式,第一层塔身特别高(4-6米),这段约占全塔的1/5,逼真模仿木结构。内部多为实心结构,因为北方地区一年之中寒冷时间长,且多风沙,不适合登临眺望。辽塔基本形制相同,平面多为八角形,有繁复的基座。此外辽塔也有少量楼阁式塔,如河北涿州一部分塔、西京区万部华严经塔、上京区庆州白塔,都是模仿唐塔的结果。 [11] 

辽塔台基大都扁而平,距离地面砌出70-80厘米高度,平直无雕刻,例如辽宁锦西塔子沟小塔与上京南塔。少数将台基做成很大的侧脚,如辽宁义县嘉福寺塔,有的将台基砌得宽大,比基座宽出甚多。辽塔的门以券形为多,不同于唐宋塔多开方形门洞。券门内常施佛像,使之具有佛龛作用。 [11] 

辽塔中比较重要的都层层做斗拱,彻底模仿木构建筑。用砖制做的斗拱,有砍磨与烧制定型两种方式。塔身大多雕刻佛像、伞盖、飞天,以及建筑形象如塔、经幢、城楼、角楼、飞桥、城门、城墙等。 [11] 

金塔

公元1115至1234年,在我国东北,金取辽而代之。上京会宁府在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又设六京分管各区域。金代皇室也崇信佛教,故寺塔在其统治区内得到较大发展。金代寺院中多数建有佛塔,但保留到今的不多,大致有四种类型。 [12] 

第一种仿唐塔,以洛阳白马寺塔、河南陕州宝轮寺塔等较具代表性。方形平面、内部空筒、外部密檐,轮廓优美。檐下做菱角牙子砖,以叠涩砖层增加弧度。塔身无雕刻。各层施门窗,上下相对。第二种仿辽塔,为数较多,如辽阳白塔、辽宁开原石塔寺塔、北京昌平银山大延圣寺塔、吉林农安塔等。第三种为金刚宝座塔,如正定大广惠寺塔,此塔是中心一座大塔,角部四个小塔,造型奇特。我国现存这种类型的塔,仅此一座金代,其余皆为元明清遗物。第四种为幢式塔,一般体型小、多系石材建造,如北京潭柘寺塔林中几座石基塔。 [12] 

总之,金代塔除仿唐、仿辽两大类外,其余没有统一风格,也不成体系。造成此种况之原因是,金代尚未发展就灭亡了。 [12] 

元塔

从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建国,到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元历时近100年。元代推行喇嘛教,建寺造塔甚多,大部分是藏传寺塔。北京妙应寺白塔,是一座大型喇嘛塔,建于至元八年(1271)。这座塔的设计有尼泊尔人阿尼哥参与。 [13] 

昆明官渡镇妙湛寺,建于元泰宣四年(1327),原有东西双塔。道光十三年(1833)大地震,西塔倾记,仅余东塔。密檐实心方形砖塔,十三层,高17.5米。第一层塔身特别高,第二层以上叠涩出檐。东南西北各辟一窗洞,上下在一条直线上。塔顶以相轮作刹,四角各立金鸡一只,尚存唐代风格。 [13] 

元代的汉式佛塔均仿照中原地区的标准建造,建成楼阁式或密檐式,数量不多,也无特殊创造。 [13] 

明清塔

明清两代经济文化一度发达,建塔超过千座。帝王们信佛又信风水,故建造佛塔以外,还建造风水塔。制砖业发达,故砖塔甚多,仅南方有一些砖木或砖石混合塔。明塔中百分之八十为楼阁式,平面以八边为主,也有方形和六边形。大型塔多为八边,多十三层,每层有塔室。楼梯多为壁内折上式。层层有檐,顶为金属刹。塔的构造继承宋代,将楼梯、楼层、外壁三者结合,空筒结构很少,都有台基和基座。门窗洞口,南方开圭形或壸门形,北方开券形。明清塔中还有阿育王式、喇嘛式、金刚宝座式,种类齐全,但总体质量不如宋代。 [14] 


上一篇:美术的主要表现手段有造型色彩和什么

下一篇:南京北山中路属于哪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