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详细介绍辽中京

更新时间2018-04-26 17:36:16

辽中京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以西约15公里的铁匠营子乡和大明镇之间的老哈河北岸。中京是辽最大的陪都,其地理位置与中原地相近,自古为辽河上游,燕山以北少数民族杂居地带,为辽国的咽喉,在辽代后期军事、战略、经济上有极重要的重要作用。

结构

辽中京由城市布局仿北宋汴京制度营建,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城。城墙全部用版筑,现残迹最高达4米,是辽代城址中保存得较好的一处城。

折叠外城址

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4200米,南北长3500米,南城正中有门,并有瓮城,四角有角楼,但未发现马面。自南门朱夏门到内城南门阳德门,全长1400米,正中有一条宽64米的大道,道两侧有用木板覆盖的排水沟,直通朱夏门,两侧城墙下的石涵洞。在外城南部东北角,靠近内城南墙,有一座残塔,现人称"大明塔"。在大塔的西南方,另一较矮的与大明塔形状相同的塔,现称"小塔"。这就是中京城有名的南北二塔。在二塔的西北侧,另一座与大明塔形状相同的,却只有底部的塔,现称"半截塔"。二塔与半截塔形成了三塔一线。

折叠内城址

位于外城中央偏北,平面为长方形,东西宽200米,南北长1500米。城南中央城门称作"阳德门"。阳德门与皇城南之间有一条宽40米的大道,现在位于大明镇城里村最冥想的就是它的南面有一个辽代的著名大塔。

折叠宫城址

宫城即称"大内",位于内城北部中央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1000米。北墙即利用内城的北墙,另筑东、南、西三墙,现今尚可见到东、西两墙南端的角楼址。皇城南门北中轴线上有一处大型宫殿址。据史料记载,这里应是称作武功殿和文化殿,分别是圣宗及其母萧太后的起居处。

折叠编辑本段辽中京对现代的影响

现在的它虽然已经只剩下了断壁残垣,可是它的文化影响这居住在这里的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人。

这幅画就是辽代仅存最完整的文化,每一年的农历4月这里都会有上万的人们汇聚在这里,被一代又一代的人称为庙会。

折叠编辑本段辽中京的民族

大多为契丹族也就是现在的达斡尔族,可是城外最多的还是汉族,和少数的满族。

折叠编辑本段辽中京的历史

在我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中,曾扶摇而起一个搏击长空的鹰之族--契丹。这个民族建立的大辽国,雄跨长城内外,以今我国北方辽河流域为核心地区,在中华大地轰轰烈烈地拓创了200余年的辉煌,奇迹般地留下一个个惊奇、一个个谜团后,突然消失得杳无踪影。

百万人口到哪里去了?

从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家,到耶律延禧于公元1125年被俘辽亡,辽存国共209年。辽灭亡后,阿保机第八世孙耶律大石又于1124年建立了西辽,存国90多年,1218年为元朝所灭。但令人不解的是,伴随着大辽帝国的灭亡,最多时曾拥有120多万人口的契丹民族也随之消失得无踪无影。

折叠创造了众多文明

那么,这个曾经创造了众多文明的优秀民族到哪里去了呢?

我国史学界以往认为,契丹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条件下,大都融入其它民族之中。辽亡以后,除一部分契丹人随耶律大石西迁以外,大部分契丹人仍留居在东北地区。这些契丹人虽大都与女真、高丽、蒙古族融合,但一部分契丹人还是以集团形式保留着契丹民族的风俗习惯。金、蒙战争爆发以后,许多契丹人起事,参加反抗女真人统治的斗争。这部分契丹人有的被女真人镇压,有的投靠蒙古人。投靠蒙古人的这部分契丹人,随着蒙古人东征西讨,契丹人也随之分散到了全国各地。

而随耶律大石西迁的这部分契丹人,在西辽亡后到今伊朗克尔曼省建立一个起儿漫王朝,俗称后西辽。但这部分契丹人的传统习俗已不见,被完全伊斯兰化了。但他们对西方的影响至今仍在,以至现代俄语和拉丁语一直把中国称为"契丹"。

黄斌在《大辽国史话》中记述了一件有趣的事:13世纪蒙古族南征中亚、西亚等地,将中国火药和管形火器的制作使用方法传到阿拉伯国家,此时契丹已灭亡了100余年,但成书于13世纪晚期著名的阿拉伯兵书《马术和军械》,还把火药配方记为"契丹花",把管状火器记为"契丹火枪"、"契丹火箭"。


辽中京遗址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天义镇以西约15公里的铁匠营子乡和大明镇之间的老哈河北岸。中京是辽最大的陪都,其地理位置与中原地相近,自古为辽河上游,燕山以北少数民族杂居地带,为辽国的咽喉,在辽代后期军事、战略、经济上有极重要的重要作用。

上一篇:1929年建成的青岛交通银行是我国近代建筑群,第一次规划设计的大型性建筑组群的重要作品对吗?

下一篇:辽金两个朝代留给大同的历史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