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我是一座小城赏析
更新时间2018-03-15 04:40:48
最好详细些,
谢谢!
顾城,1956年生于北京,“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在《今天》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1993年10月8日在新西兰自杀。
顾城,以诗为生命,以生命为诗。
他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他就像一个任性的孩子,在属于自己的万花筒般的小天地里--其实也不小,从星月、宇宙,到无名的小花,从幻想、梦痕到小巷、雪人,顾城诗歌的题材全在自己冷静的眼光和敏锐的心智触及的范围之内--创造出令人惊艳的色彩斑斓的“诗艺”的奇葩,把同时代的其他诗人远远地甩在后边。
顾城也是个感觉至上的诗人。他用
灵魂去感受,用心去观察。他说:“因为宿命,我们不能接近他们(诗的世界)。我们困在一个狭小的身体里,困在时间中。我们相信习惯的眼睛,我们视而不见,我们常常忘记要用心去观看,去注视那些只有心灵才能看到的本体。”在顾城的诗中,你几乎看不到异常沉重的笔触,感觉不来悉心斟酌的姿态,甚至连用心结构的痕迹都没有。顾城的诗句是自然天成的。他的诗固然离纷纭复杂的社会人生的表象远了一些,但他贴近的是安静自得的宇宙生命的本真状态。这恰是诗的最为真实的,也是最好的状态。顾城的诗言简易读,没有意象、语言及形式上的障碍。在顾城看来,“形式本身只应当是道路,而不应当是墙。”所以,顾城的诗的世界是真诚的、自由的、开放的,让读者很容易进入他所营造的诗歌之城.
顾城的诗很讲究韵律的美,他的诗多半是节奏舒缓,因为
情绪压抑,他的诗似乎不宜高声朗涌,只宜适低缓沉吟,你只要拿一把蒲扇,踱一圈方步,呷一口清茶,就能走近他的
灵魂。
非常喜欢这首《我是一座小城》,当我又一次诵读它的时候,我听到了一种穿越一切的
声音,当我仰望夜空繁星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一双双清澈的眼睛。
在诗中,了了数语,就将脆弱的灵魂轻松展现。我的心/是一座城/一座最小的城 顾城如是说。我们的心,又何尝不是呢? 顾城看似幼稚直白的诗歌文本与耐人寻味的诗歌主题之间所形成的张力,正是顾城诗歌的特点所在,魅力所在。
在《小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很容易读出诗人那种若隐若现的心灵孤独和忧伤,出于对理想的追寻热爱,对现实的不满,诗人的心像一座远离都市喧嚣的山城,既“不森严”,也“不神圣”,像一片绿叶那么质扑,像一簇映山红那么轻盈,象一团薄雾那么轻盈,诗人纯真的心,寂寞的慌,孤独的魂,于是无论白天夜晚,无论醒来还是在梦中,他都在热切的等待“心上人”“梦中人”“爱人”的到来。读他的诗是一种人生的探求,灵魂的解析。每一次读顾城的诗,都有不同的感受。读他的诗,我们一直感到我们面对着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时而睁着圆乎乎的大眼睛,巴眨巴眨的,时而托着下巴,稍作沉思状,时而扳着指头,把着指甲,喃喃自语……那些由童贞引发的
情思、意念、幻想、体验总是带着谦卑、天真、好奇的光彩。
顾城呼唤了一代人用黑眼睛寻找光明,他自己最后还是走进了黑暗,这难道是诗人的宿命?令人叹息......是个世界造就了诗人,还是这个世界扼杀了诗人?我们的心灵需要感动,我们的生活需要好诗,为那些早早离开我们的诗人
祝福,愿生命停止、灵魂在前进的人,如秋叶般静美......
相关标签: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