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音

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经典语录写出为什么喜欢这段话

更新时间2018-03-15 04:29:19

“孩子你慢慢来”,我喜欢这个名字,因为它亲切,因为它柔软,因为它沉静。在今天,当我们说出让孩子慢慢来的时候,心是复杂的,一方面,在许多成人眼中自然而然的事,对于孩子来说,却需要时间,我们不能焦急,更无法代劳,我们只能慢慢等待,这是生命的过程;另一方面,置身这个崇尚速度的年代,我们生怕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落在同龄人的后面,留下永久的遗憾,这是社会的法则,我们依然无法躲避。我们歆羡鲁迅郑渊洁等人名人对孩子“无为而治”的教育理念,但我们不敢践行,因为,我们没有他们的资本,在巨大的“隐蔽的遗产”的保护下,他们的孩子可以免除一般意义上的生存竞争,而我们的孩子——普通人的孩子则是必须通过竞争的考试,跨过那个千军万马要冲击的独木桥。我们也想给孩子自由和快乐,但是不能,这是理性对情感的胜利。就这么简单。
  
  我们当然知道,在孩子的世界里,快与慢不是唯一的价值。他快,是因为他体验到了生命飞翔的速度,所以,他要舒展他的肉体去追赶新奇;他慢,是因为他听到了心灵的回声,所以,他要停下脚步去猜测那个来自灵魂深处的秘密。在这些非关理性直指心灵的游戏中,快乐是最高的准则。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速度和空间,正如龙应台在序言《蝴蝶结》中讲述的那个故事,回顾童年,作者亲历了一个幼小生命被摧残的事件,她恐惧,但也有了生命意识的萌芽,所以,她才能面对一个五岁的小男孩,笨拙地包扎一束玫瑰:“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面对幼稚的生命,我们无法催促,我们只有等待,这是人伦,更是常识。
  
  所以,一个合格的母亲(父亲)应该是能容忍孩子突然撒欢儿、理解孩子莫名沉默的母亲(父亲),正如龙应台书中传递出来的信息一样。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世俗所谓的意义的所累,没有社会所谓利益的我执,它干净、透明,也任性,拒绝成人逻辑清晰的推理和分析。亲情之下,拒绝价值判断,这是人性的常态。鲁迅先生多次说,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这是教育的规律。然而,凌厉的现实摆在面前,面对残酷的竞争,为了孩子的明天,做父母的我们,不得不干涉孩子的自由,不得不剥夺孩子的快乐,咬着牙把孩子送进可以给孩子竞争增加砝码的特长班和补习班,而且,所有的做法都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爱。我们要让孩子成才,否则,孩子以后步履维艰。这是竞争对成长的干涉,是社会对伦理的伤害。而我们,在爱的名义下,扮演的不过是同谋或者帮凶。
  
  庄子在《马蹄》中说,伯乐的出现,是马的灾难,因为,他把马分成三六九等,制定了一套驯马的方法,而马本来是自由的存在。人何尝不是如此,原本意义上的人应该是平等的、自由的,但有了人为的意义和价值,人便被打上的商品制造的烙印,中规中矩者合格,身上长刺者淘汰。而其实,所有的人类意义的附加值,都不过是庄子所说的“骈拇”,是生命的附赘悬疣。然而,经过圣人们一代又一代对所谓礼教的苦心经营,我们完成了生命附加值的条分缕析的界定。于是,为了那些虚无的东西而甘愿放弃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它甚至成为人生的必修课程。它有历史必然的堂皇理由,却是对人性无情的背叛。
  
  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我常常感动于其中母亲对孩子细腻的呵护和理解,那种出于天性的怜爱,那种出于生命的尊重,那种出于血缘的责任,让滚滚红尘中的理性选择显得左支右绌和微不足道。在母亲的眼里,孩子的一切都有它可爱的道理,都有它必须经历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舞台上的主角,母亲不过是剧务,负责提供他成长需要的道具,如此而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没有把约定俗成的成才观强加在孩子身上。她不关心孩子成不成才,那是孩子以后的事情,她关注的是孩子当下此时的健康和快乐,身体与心灵。所以,所以,她才会把那些在学校里被推荐阅读的童话经典束之高阁,她才义无反顾地把孩子从一天要上七个小时课的台湾幼稚园里领出来,让孩子享受那以玩为目的的漫长假日。有一个开明、豁达的母亲是幸福的。读罢此书,我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向作者致敬,因为,她让我们重新打量曾经被我们轻易放弃的情感细节,她让我们再次审视我们在爱的旗帜下对孩子犯下的罪过。当然,站在依然被监视、被剥夺、被伤害的孩子的立场,这本书便是一本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成长童话、亲子典范,它应该成为家长们的必读书目。

相关标签:龙应台

上一篇:龙应台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样的

下一篇:龙应台《目送》中的“忧郁”要表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