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音

忏悔录的主要人物介绍

更新时间2018-03-13 11:03:43

要全,具体

忏悔录》卢梭印象 卢梭作为欧洲十八世纪启蒙文学的代表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的自传体小说《忏悔录》,“以惊人的诚实、坦率的态度描写自己”(陈筱卿),“成为一部无出其右的作品”(卢梭)。他的性格归结起来我认为就是:“正直、清高、善良、软弱”。     卢梭之所以始终遭到上流社会的挤对,原因之一是其始终未能跻身上流。而其所以未跻身上流,是因为其不屑于跻身上流。蔑视权贵,洁身自好,体现了他的民主进步思想。——这就是他的正直和清高。原因之二就是生性善良软弱。马善被人骑。     卢梭用现在的话讲,就叫做性中人。但性中不乏理智。否则就不算名人了。他一生都在严肃地思考自己、“忏悔”自己,恪守自己做人的准则。“世人皆浊我独清”。如他自己所说;“我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使自己克制住了”。但他也时有“慵倦”。不过这种慵倦我认为是作者一生回归自然愿望的时时涌现,总是要从社会的人回归到自然的人,追求自由。他一俟有了一点可以生活或生存的资本后就想要退出俗世,隐居自然。比如他放弃国王给他的年金,甚至放弃城市待遇优厚的工作,中年便到乡间的“退隐庐”隐居起来。他向往追求纯真的感情。他早年丧母,十六岁外出独自谋生活,结识了比他大十二岁的瓦朗夫人,认她为妈妈,与之相依为命共同生活了十二年;后来他遇到了与他同样单纯的泰雷兹,与其共度终身。卢梭对感情的渴望有时表现得象个孩子,甚至成为感情的奴隶。比如她中年以后与乌德托夫人的感情,竟象个情窦初开的青年一样地痴迷。尽管他用了巨大的理智在克制自己,不越雷池半步,但仍然因此而给他带来了诸多事端。     卢梭不谙世故,厌倦世俗。可是既生活在这个统治阶级中就不可能有什么“世外桃源”。因而他的一生总是遭人编派、中伤、攻讦、打击。使他总是陷入纷扰纠缠的苦恼中。虽然他待人处事一片热诚,但正因为他的胸无城府、正直清高,个性又很强,不会上层社会的伪善,凡事直抒胸意,好得罪人;再加上他的才能和声誉的日益高涨,便招来了不少的嫉妒和敌人。在这复杂的矛盾中完全暴露了他无法应对的无能,连连败下阵来。以致最后落了个“我所有的朋友均离我而去”的“一生中最可怕的山穷水尽之境”     卢梭的本能应是寓于中下层人民大众之中的。可是他的才能把他推向了上层社会。于是统治阶级中各方面的利益纷争、尔虞我诈,使他实在难以适应和招架。他的朋友背叛了他,他还一幅热脸地去主动向人和好,结果遭致冷落之辱。于是他只有自己叹息:“常常是有罪之人极其高傲,而无罪者却总是羞愧难当尴尬窘迫”。同时卢梭确也思虑过多,过于敏感,易于情绪化。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一个疑心重重、无比高傲而且理应高傲的人”。他自己也说:“我一向爱走极端”这也是他致命的弱点。另外他也无法做到摆脱尘世,“一个蔑视一切同时又需要一切的人”(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一方面希求无怨无恨,与世无争,一方面又做不到无怨无恨、与世无争。而且只要他在争取民主与自由也就不可能与世无争。就是在他亡命圣皮埃尔岛隐居时还本性不改地参与科西嘉岛的立法治国问题,所以就注定他不可能从那些矛盾纷争中摆脱出来。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卢梭时说他“城府很深”。我觉得还不是这样。我们知道上层社会是粉饰的。而卢梭是以“本色的我”去对待这个世界,既无害人之心,也无防人之心。他不知道粉饰自己,迎合各种人,因而开始人们都能接受他,时间一长就不行了。他只是在遭到伤害之后,以自已的方式去脆弱敏感地痛苦思索应对,就更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卢梭的一生都是病体恹恹的,也是与他的性格与生俱来的。     我在读《忏悔录》这篇小说时总有一种感觉,就是在许许多多地方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有一种十分真切的同感。就象当年读鲁迅的《阿Q正传》一样。也许有人会觉得我实在可笑。我想可能不只是我,只要读过此书的人也许都会有这种感觉的。这就是作品真实性的伟大力量。这就是伟人的平凡真实,也是作为传世之作的不朽魅力!     卢梭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是进步的、高尚的、激进的,一生追求自由和民主。卢梭作为十八世纪欧洲启蒙作家,其民主思想影响极为深远,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其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对后来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关标签:忏悔录

上一篇:求忏悔录读后感2000字

下一篇:忏悔录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