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下肢发凉是怎么回事?

更新时间2022-05-20 12:54:41

希望以下回答对您有帮助:概述 下肢发凉是指下肢皮温异常下降,人体下肢距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较慢,下肢温度低于上肢温度,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注意保暖、气温升高后仍觉得下肢发凉为病理现象,可能同时伴有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与动脉硬化、炎症、内分泌功能异常、肢端静脉痉挛、神经系统疾患有关。 引起下肢发凉的主要原因有动脉硬化、腰椎间盘突出、神经官能症、炎症、内分泌功能异常、肢端静脉痉挛、神经系统疾患、末梢循环障碍等。 下肢发凉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下肢皮肤温度下降、皮肤青紫、腹痛、血便、肢体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行动迟缓等。 诱发下肢发凉的原因较多,需要结合病史,做血常规、B超、动脉造影、CT等辅助检查查明病因,明确诊断。 下肢发凉的治疗需要明确病因,生理性下肢发凉或并非严重疾病导致的下肢发凉不需要特殊治疗,主要保暖与预防;病理性下肢发凉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下肢发凉患者预防很重要,预防及时可以把诱发因素降低。一般预防包括:注意保暖;注意生活规律;注意稳定绪,避免急躁易怒;注意饮食,避免高糖、高盐饮食。 就诊科室 内分泌科、血管外科、风湿免疫科、骨科、急诊科 疾病别称 无 是否常见 是 伴随症状 组织坏死、麻木、间歇性跛行 好发疾病 动脉硬化性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足、雷诺综合征 治疗周期 视引起下肢发凉的原因而定,一般规范治疗后多可获得缓解。 常用药物 甲钴胺、泼尼松、阿司匹林 常用检查 血常规检查、B超检查、CTA检查 是否严重 一般治疗后可以缓解症状,严重者出现下肢溃疡、坏疽,需要外科手术截肢治疗。 重要提醒 甲减、糖尿病、风湿免疫疾病的患者,要积极预防下肢发凉,避免烟酒刺激。 病因 下肢发凉多由疾病因素导致,包括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肢端静脉痉挛、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同时包括部分非疾病因素,如外伤、药物损伤、压力过大等,也可引起下肢发凉。 疾病因素 动脉病变 如动脉硬化性闭塞,动脉闭塞影响血流,下肢不能得到充分血液充养,温度降低。动脉栓塞,如髂总动脉栓塞,髂总动脉是供应细致血液的重要通路,血栓栓塞后血液供应障碍。 炎症性疾病 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等,炎症阻塞血管通路,影响血液供应后下肢发凉。 内分泌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足等。神经异常和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循环障碍,血流受阻。 肢端动脉痉挛 如雷诺综合征等,血管痉挛收缩,血流通过不顺畅,使下肢温度降低。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后压迫坐骨神经,坐骨神经营养下肢功能降低,随之下肢温度感觉降低。 其他 神经官能症、癔病、末梢循环障碍、腰椎间盘突出、缺钙缺铁等疾病,导致患者主观感受或神经的感受发生变化,导致下肢发凉。 相关疾病 动脉硬化性闭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足、雷诺综合征 非疾病因素 外伤或医源性损伤,外伤损伤动脉,逆行血管侵入性检查损伤血管,导致下肢发凉。 药物损伤,β受体阻滞剂、麦角胺、治疗多动障碍、可以收缩血管的药物都可能引起下肢发凉。 精神压力大或极度疲劳的人也可以诱发下肢发凉。 症状 下肢发凉是一个独立症状,与众多疾病相关,一般下肢发凉典型表现有皮温降低、疼痛、麻木、行动障碍,根据不同疾病,临床表现又各不相同,可以伴随有尿失禁、肌肉萎缩、肌肉痉挛、组织坏死等。 典型症状 下肢皮肤温度降低 血液供应不足或周围神经损伤,皮肤温度降低,肤色苍白或紫暗。 疼痛 表现为下肢疼痛,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表现为静息痛,甲减患者有肌肉疼痛,雷诺综合征有刺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有放射痛。 麻木 是周围神经异常的表现。 行动障碍 闭塞性动脉硬化患者表现为间歇性跛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下肢坏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活动受限,行走时被动体位。 伴随症状 除了典型症状外,不同患者可有其他伴随症状: 动脉病变患者 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可出现组织严重坏死。 内分泌疾病患者 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可伴随怕冷、行动迟缓、甲状腺增大、肌肉疼痛和痉挛,糖尿病足患者可出现下肢溃疡。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 在压迫马尾神经后,患者可出现尿失禁。 其他 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可出现疲劳、心跳加速、胸痛等疾病。 并发症 下肢坏疽 在寒冷、不良习惯、疾病加重等因素影响下,下肢血液灌注无法满足机体需要,导致组织坏死,发生坏疽,患者皮肤呈黑色或暗绿色,需要通过截肢组织组织继续坏死,避免继发感染。 就医 出现下肢发凉、疼痛、麻木、皮肤青紫、行动迟缓等症状后一周内不能缓解,应及时至医院血管外科就诊,若出现剧烈疼痛、便血等危急况,应立即拨打120。就医时遵医嘱进行血常规检查、B超检查、CTA、血管造影等检查,根据患者病史,结合检查结果明确原发病。 就医指征 若出现以下警示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进行相关处理 出现下肢发凉、疼痛、麻木、皮肤青紫、行动迟缓等症状后一周内不能缓解,且呈严重或恶化的趋势,或反复发生。 腰部疼痛,疼痛放射至肢体、足外侧等。 局部皮肤发生溃疡。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剧烈疼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出现血便。 下肢发生坏疽。 就诊科室 紧急情况应就诊于急诊处理;疑似血管疾病者,如细致溃疡、坏疽、间歇性跛行可于血管外科就诊;有腰椎疾病者,可于骨科就医;怀疑心脏供血不足者,可咨询心血管内科;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可于内分泌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患者年龄? 下肢发凉有多久了? 除了下肢发凉还有什么症状?(如疼痛、麻木、行动异常) 有没有服用麦角胺、降压药等药物?有没有外伤史 是否有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血管炎、甲减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体格检查 视诊观察皮肤颜色是否正常,触诊皮肤温度有无异常,并检查患肢有无压痛、水肿、溃疡、坏疽等,下肢动脉搏动是否正常。 血液检查 白细胞计数增高或血小板计数增高,提示炎症活动,考虑与炎症性疾病相关。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测定是反映病变活动的重要指标,血沉增快多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 影像学检查 CTA检查 可用于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筛查,如发现动脉处有不规则的钙化斑,考虑动脉闭塞性相关疾病。 B超检查 适用于血管病变的排查,通过动脉和静脉B超,检出血管有无狭窄和动脉硬化。 动脉DSA造影 通过注射显影剂,可了解患肢动脉阻塞的部位、范围和程度,以及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对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诊断标准 患者临床表现,下肢发凉、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足背脉搏减弱等。 结合糖尿病、甲减、血管炎病史、吸烟饮酒史、体格检查、CTA、B超、血常规等检查,可初步判断下肢发凉原因及病位。 综合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结果,可以进一步明确引起下肢发凉的病因,明确原发病。 鉴别诊断 下肢发凉临床表现明确,一般无需与其他症状鉴别。 治疗 下肢发凉的治疗要针对引起下肢发凉的病因。其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抗血小板治疗、促进血管扩张,必要时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多发性大动脉炎给予抗感染治疗、抗血栓和降压治疗、外科手术治疗;雷诺综合征一般不予以治疗,注意保暖,保持情绪乐观即可。 家庭处理 下肢发凉且无糖尿病、闭塞性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人可以采取物理方法,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有明确原发病或相关疾病病史的要谨慎处理,不可随意泡脚,避免烫伤引起感染。 到院治疗 一般治疗 积极干预引起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鼓励患者戒烟、帮助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对麻木进行营养神经治疗,疼痛进行对症止痛治疗。 药物治疗 甲钴胺 针对下肢发凉并有麻木的患者,是常用营养神经的药物,用于末梢神经损害、周围神经病变,不良反应偶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 阿司匹林 治疗下肢发凉合并血管内皮损伤、管腔发生狭窄、闭塞的患者,应接受长期的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治疗以防血栓形成。阿司匹林可引起消化道出血、胃痛、消化不良等,需要服药期间定期监测。 泼尼松 对于下肢发凉并有动脉炎的患者,选择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治疗。不良反应有骨质疏松、消化道不适、肥胖等。 手术治疗 闭塞性动脉硬化 导管介入治疗。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旁路转流术、大网膜移植术、动静脉转流术。 多发性大动脉炎 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动脉旁路移植术、人工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 饮食 饮食调理 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火锅烧烤等,避免油腻或辛辣引起高脂血症、高血压加重疾病。 避免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戒烟、戒酒,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多吃水果蔬菜,同时摄入足量蛋白质和热量。 控制盐分和糖的摄入,避免血压升高、血糖升高诱发疾病。 护理 下肢发凉的患者在生活上进行相应的护理,降低可能诱发疾病的因素;术后患者注意局部清洁,避免褥疮和感染;及时监测病情,避免下肢发凉、疼痛、麻木加重;进行心理沟通,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护理 家属监督患者戒烟、戒酒,规律饮食,督促患者合理运动,避免久坐或卧床加重血栓形成。 抬高患者下肢,促进血液回流。 术后卧床患者及时清洁与按摩,避免褥疮感染。 病情监测 密切关注患者下肢有无疼痛、肿胀、麻木、皮肤有无变化,及时向医生汇报,避免病情加重。 监测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观察有无溃疡、坏疽出现。 心理护理 下肢发凉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理紧张,担心疾病加重,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及时说明病情,鼓励患者配合治疗。 特殊注意事项 术后卧床休息要使下肢得到被动活动,避免静止后出现血栓,引发急症。 预防 对于下肢发凉的预防,需要在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健康生活、调节心态、避免劳累等多方面进行,尤其是有血管炎、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需要长期坚持,不能松懈。 预防措施 合理饮食,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海鲜等发物也要避免食用。 适度运动,强化体质,增强抗病能力;注意保暖,避免受冻。 保持乐观心态,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紧张、焦虑情绪困扰。 避免下肢劳动过度,劳动时注意安全,避免外伤,外伤后及时清洁消毒。

上一篇:走路不稳怎么办?

下一篇:脊柱侧弯有什么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