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古人写字为什么喜欢少一笔

更新时间2022-01-30 08:58:41

古人写字为什么会写缺笔字?

这是因为古人为了避讳才这么写的。避讳是古代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相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古代帝王及其祖辈的名讳,臣民百姓在文书中是不可以提及的,在书写过程中,他们必须避开这个字,于是就有了各种避讳方法。

总的来说,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缺笔,这在法书碑帖中很常见。二是改同义词如"匡”改为“辅”(宋太祖赵匡胤讳)。三是改同音字,这个方法仅限于明清,因为此时不避嫌名(同音)讳。如改“弘”为“宏”(清高宗乾隆讳)。

所以,古人写字就会经常出现少一笔这样的况发生。


1,避讳。


2,习惯。


3,暗示。

原因一,标示区别。汉字中有很多极为形似的字,如果不留意的话很容易被误读,比如未与末、家与冢、凡与几等等,这类字我们在小学习字时就做过区别辨认。正因为容易读错,所以古人在书写时为了加以区分,就在其中的一个字上多一笔,与另一字相别。比如古籍中最常见的“土”字经常写作“圡”,就是为了与士相区别。在很多的古代碑刻墓志中可以看到,一些从“土”的字仍加一点,就是与“士”相别。

原因二,避讳。所谓避讳,是指古代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直接写出的现象。避讳的办法可以更换所避之字,如为避汉文帝刘恒的“恒”字,就把恒山改为常山。今本的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其“常”字,也是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因为1973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是写作“恒”,说明我们现在用“常”的通行本是在汉文帝以后了。还有常用的避讳方法,就是本文所说的增笔、减笔了。比如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在书写时就将原字多、少一笔,而且带“民”之字亦如此。

原因三,书法因素。
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很多文化现象都与书法文化密不可分。我们中国的汉字在发展过程中书写因素对文字的演变有很大的影响。有些字起初是因为好看增减了笔画,但因为没有影响识别,也没有改变文字的表义,于是时间长了就变成了约定俗成的写法。比如我们前面所说的“京”就是这种况造成的。所以这类字即不能完全算是错字,也要将其与正字区别看待。

避讳是古代封建社会
特有的文化现象
相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古代帝王及其祖辈的名讳
臣民百姓在文书中是不可以提及的
在书写过程中
他们必须避开这个字
于是就有了各种避讳方法

总的来说
避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一是缺笔
这在法书碑帖中很常见
二是改同义词
如"匡”改为“辅”(宋太祖赵匡胤讳)
三是改同音字
这个方法仅限于明清
因为此时不避嫌名(同音)讳

上一篇:谁能告诉我四方八方肘鉄炮在哪能下谢谢

下一篇:《简·爱》这本书为什么值得我们大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