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献图则地削,肖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削,明白则政乱矣,什么意思?

更新时间2022-01-23 09:03:49

翻译

献图则地削,肖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削,明白则政乱矣,什么意思? 

翻译过来就是:献出地图本国的版域就缩小了,呈上空印君主的声望就降低了,版域缩小国家就削弱了,声望降低政治上就混乱了。 


本句出自韩非子的《五蠹》,请看原译文段落。 

原文(节选) 

今则不然,士民纵恣于内,言谈者为势于外,外内称恶,以待强敌, 不亦殆乎!故群臣之言外事者,非有分于从衡之党,则有仇雠之忠,而借力于国也。 从者,合众强以攻一弱也;而衡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皆非所以持国也。 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则遇敌受祸矣。”事大未必有实,则举图而委, 效玺而请兵矣。献图则地削,效玺则名卑,地削则国削,名卑则政乱矣。事大为衡,未见其利也,而亡地乱政矣。人臣之言从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则失天下,失天下则国危,国危而主卑。”救小未必有实,则起兵而敌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交大未必不有疏,有疏则为强国制矣。出兵则军败,退守则城拔。 救小为从,未见其利,而亡地败军矣。是故事强,则以外权士官于内;求小, 则以内重求利于外。国利未立,封土厚禄至矣;主上虽卑,人臣尊矣;国地虽削, 私家富矣。事成,则以权长重;事败,则以富退处。人主之于其听说也于其臣, 事未成则爵禄已尊矣;事败而弗诛,则游说之士孰不为用缴之说而侥幸其后? 故破国亡主以听言谈者之浮说。此其故何也?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当否之言, 而诛罚不必其后也。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夫王者,能攻人者也; 而安,则不可攻也。强,则能攻人者也;治,则不可攻也。治强不可责于外, 内政之有也。今不行法术于内,而事智于外,则不至于治强矣。 


译文 

现在却不是这样。儒士、游侠在国内恣意妄为,纵横家在国外大造声势。内外形势尽行恶化,就这样来对付强敌。不是太危险了吗?所以那些谈论外交问题的臣子们,不是属于合纵或连衡中的哪一派,就是怀有借国家力量来报私仇的隐衷。所谓合纵。就是联合众多弱小国家去攻打一个强大国家;所谓连衡,就是依附于一个强国去攻打其他弱国。这都不是保全国家的好办法。现在那些主张连衡的臣子都说:“不依附大国,一遇强敌就得遭殃。”侍奉大国不一定有什么实际效应,倒必须先献出本国地图,呈上政府玺印,这样才得以请求军事援助。献出地图,本国的版域就缩小了;呈上空印,君主的声望就降低了。版域缩小。国家就削弱了;声望降低。政治上就混乱了。侍奉大国实行连衡。还来不及看到什么好处,却已丧失了国土,搞乱了政治。那些主张合纵的臣子都说:“不救援小国去进攻大国,就失了各国的信任;失去了各国的信任,国家就面临危险;国家面临危险。君主地位就降低了。”援救小国不一定有什么实惠可言。倒要起兵去和大国为敌。援救小国木必能使它保存下来。而进攻大国未必就不失误一有失误,就要被大国控制了。出兵的话,军队就要吃败仗;退守的话,城池就会被攻破。援救小国实行合纵。还来不及看到什么好处,却已使国土被侵吞,军队吃败仗。所以,侍奉强国,只能使那些搞连衡的人凭借外国势力在国内捞取高官;援救小国,只能使那些搞合纵的人凭借国内势力从国外得到好处。国家利益没有确立起来,而臣下倒先把封地和厚禄都弄到手了。尽管君主地位降低了,而臣下反而抬高了;尽管国家土地削减了,而私家却变富了。事如能成功.纵横家们就会依仗权势长期受到重用;事失败的话,纵横家们就会凭借富有引退回家享福。君主如果听信臣下的游说,事情还没办成就已给了他们很高的爵位俸禄,事情失败得不到处罚;那么,那些游说之士谁不愿意用猎取名利的言辞不断去进行投机活动呢?所以国破君亡局面的出现,都是因为听信了纵横家的花言巧语造成的。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君主分不清公私利益,不考察言论是公正确,事败之后也没有坚决地实行处罚。纵横家们都说:“进行外交活动,收效大的可以统-天下,收效小的也可以保证安全。”所谓统-天下,提的是能够打败别国;所谓保旺安全,指的是本国不受侵犯。兵强就能打败别国。国安就不可能被人侵犯。而国家的强盛和安定并不能通过外交活动取得,只能靠搞好内政。现在不在国内推行法术,却要一心在外交上动脑筋。就必然达下到国家安定富强的目的了。

上一篇:心怯是什么词性

下一篇:红楼梦这话没的叫人恶心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