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如果朱瞻基活到了1442年,那么在朱祁镇的身上还会发生土木堡之变吗?

更新时间2021-12-29 06:09:18

如果嘉庆活到了1830年,那么在道光的身上还会发生鸦片战争吗?

第一  问题

如果朱瞻基活到了1442年,土木堡事件还是有可能会发生。 这里先给大家分析一下土木堡事件形成因素: 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违背了朱元璋的祖训,导致宦官参政,甚至连于谦这样的元老忠臣都无法改变这种局面。后来瓦刺南侵,太监王振鼓动英宗御驾亲征,并且由王振指挥大军作战,结果一败涂地,英宗被俘。 总结这些因素,我归纳成三点: 明英宗宠信太监王振,明朝开始出现宦官干政的况; 瓦刺南侵,蒙古军的铁骑在北方边境的袭扰和掠夺对大明形成巨大威胁; 明英宗不听忠臣老将劝阻,一意孤行。 从这三点来看,不管朱瞻基活到多少岁,只要明英宗继承了他的皇位,后面的事都会有可能发生,而且发生的机率非常大! 王振作为明朝第一个干政的宦官,他是朱瞻基亲点的人选,在明英宗朱祁镇很小的时候就陪伴于身边,被人称为王伴伴。由于朱祁镇从小就与王振在一起,这就成为他后来宠信王振的原因。 王振干政也不是肆无忌惮的那种,曾经有大臣就告到了孙太后那里,王振还差点因此丢了工作,但由于明英宗的坚持才让他继续留下来,所以这一切问题还是出在英宗的身上。 至于瓦刺军袭扰边境,这个问题从朱元璋时期就一直存在,朱棣亲征也未能解决,到了仁宗朱高炽登基后,采取了休战的方案。当然这也不是说仁宗仁慈,而是实在没钱打仗了,朱瞻基也是一样,发展经济,与民休息。 因此,瓦刺军南侵不会因为朱瞻基活到1442年而改变,因为他们的袭扰从未停止过。 最后就是忠臣老将,像于谦、邝野等人,他们都是相当有能力之人,特别是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也先想借归还英宗之名侵占北京,于谦力挽狂澜,打了一场漂亮的北京保卫战。但就是因为英宗偏信于王振,完全不管忠臣们劝谏,才导致土木堡事件的发生。 这种情况,也不会因为朱瞻基而改变。

第二问题  

清朝因为是帝制集权的最后一个朝代,所以人们看待他所持有的目光就像是看待亡国之君一样,我们一般都有一个词语来形容这样的角色——背锅侠。清朝真的是一无是处吗?本文我想告诉大家,请勿从表面看问题然后得出一个结论说清朝如何如何,而是应该深入到文化和制度的底层,本文探讨的就是清王朝作为帝制集权的顶峰(帝制独裁)把农业文明及其文化走到极致,为何面对西学的时候却不堪一击? 我们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回看过去时代中学和西学的碰撞,看看那段近代史发生的原因以及背后的底层逻辑,如此我们才可以说是真正的得到一些历史教训,得到一些启发,无论是个人还是下一代,这些教训和经验都可以使得我们今后的路能够走得更好,如果自己开了公司改如何更好的走下去?结果不重要,论证结果才重要。 一,清朝查漏补缺,彻底解决历朝代内忧外患问题 历朝历代皇帝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内忧外患”,内忧指的是以下三点 第一:【后宫干政和外戚夺权】,清朝皇帝每天都要去母亲那里请安,乾隆去他母亲那边聊天听到母亲暗示亲戚家的孩子谁谁谁想在朝中当官,本来笑容满面的乾隆立刻拉下了脸,并且狠狠的责罚了母亲身边的宫女和太监,吓得乾隆母亲从此之后再也不多管闲事了,由此你想,清朝在初期的时候如何能够出现这事?当然了,到了慈禧太后那里就不是如此了,时代也变了。 第二:【宦官乱政】,说到慈禧,她的宦官太监小德张和李莲英也从来没有出现真正具有执政权力和能力的现象,这一点和明朝九千岁魏忠贤,以及唐朝杀皇帝的那些宦官比较,差距太大,清朝的太监比起明朝的依附皇权来说,用他们自称的奴才形容是最合适。 第三:【强藩反叛】,清朝的三藩指清初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日所辖藩镇。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的力量不足以直接南方地区,所以清朝也选择将部分南方省份分封给明朝降将来镇守。其中,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乃至于在清朝康熙皇帝决定撤藩后,三藩起兵造反,从而形成了“三藩之乱”,最终被平叛,清朝再没有出现过藩王之乱。 清朝时期内忧外患全部解除,首先清朝不修长城,他们就是从那来的,他们入主中原之后锁了山海关,所谓“闭关”,称东北之地为“龙兴之地”。康熙收复外蒙和台湾,雍正收复青海,乾隆平定准噶尔地区的蒙古人,可以说清朝奠定了中国版图之最。 长城 中国从先秦时代,匈奴一直到唐代的突厥,一直再到后来的蒙古人,到南北朝的鲜卑——蒙古人,然后到清代的女真人,后来的蒙古国以及俄罗斯的这个问题不属于我上面说的中华游牧民族体系,蒙古帝国以后整个东亚被俄罗斯和中国也就是满清时代分割完了,所以历朝历代最重要的问题即针对中华游牧民族的边疆问题没有了。 在今天很多公司步入正轨之后,原本面对的各种问题都被不断地优化到一个满意的程度,比如效率问题,客服问题,员工考勤问题,对外业务问题等等,接下来好像只需要一个勤奋又有智慧的老板开动这艘轮船航行下去,就可以一直平稳走下去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我们看看清王朝的皇帝们是不是符合这样的老板特征? 二,勤奋的清朝皇帝 清朝的皇帝如果按照儒家对皇帝的要求或标准来考量,可以说都算是励精图治。清朝皇帝居然很多次都是带病上朝,查阅史料可知清代历史上只有一个皇帝因病曾经缺席早朝,这就是慈禧太后的亲儿子同治皇帝,清朝其他皇帝对于早朝这个事情来说可谓轻伤不下火线。这不是我给你瞎编,因为清朝的历史离我们很近,各种资料非常详实,你可以自行查阅《清史稿》以及《皇帝实录》等内容。 据历史学家对《清史稿》以及《清世宗实录》的资料和统计显示,雍正著名的朱批字数比大臣奏章都要多,他执政十三年光是朱批就五百万字以上,雍正皇帝非常专注于他的工作,从来不把这些事情交给内阁大臣和军机大臣去处理,全部亲自批阅,雍正在某个层面上来说算是被累死的。 他的儿子乾隆每天提早上朝在龙椅上等着大臣们,总是苦口婆心的让他们早起床,早早的来大殿,并且请假次数不多。康熙则更不用说,是清朝皇帝的楷模。这可比今天你我上班要难还要更辛苦,所以对于国家领导人或者皇帝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日理万机”。 皇帝每天批阅奏折不是老师批卷子那么简单,你想想天下百官封疆大吏,还有专门弹劾和举报人的言官,当所有人都要写奏折汇集到你那,清朝皇帝全部要阅读并且还要批示,皇帝早上起来阅读到半夜都不一定搞得完一天的量,你会发现对于清朝的皇帝来说这份职业不轻松,他们还居然非常喜欢自虐。 比如乾隆的儿子嘉庆,此人刚好赶上国家出了一些问题,天天把自己愁的吃不下去饭睡不着觉,天天喊着大臣们来跟他商量对策。如果让明朝皇帝穿越过来,除了朱元璋这个工作狂人以及他的儿子朱棣可以胜任,明朝其他皇帝可能就早起这一项都很难做到,朱允炆倒是也可能做到吧,这个具体没办法谈,毕竟他没做多久皇帝。所以把清朝皇帝和明朝朱棣之后的那些经常不上朝,30年不上朝的比较一下,确实励精图治。 看来清王朝的制度优势加上勤奋的老板皇帝,大清江山亿万斯年估计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个疑问,不是制度都定的很完美么?就比如一个公司,起初创业的时候工作非常繁忙,到后来肯定是越来越轻松的,只需要做最高决策,带领底下人走对方向就行了。那清朝皇帝在忙什么? 三,清朝皇帝在忙什么? 他们的勤奋源于我刚才讲的帝制独裁的特点,就是所有的大权独揽必定带来所有的事务都得你处理,为此清朝的皇帝们是被制度规范好的,但是皇帝的勤奋究竟在忙什么?完美的制度究竟是不是可以无忧无虑了?我们下面谈谈清朝皇帝在忙什么。 既然制度设定很完美,可是时代不断发展,那么制度就会有一些方面不太匹配,于是就会有漏洞,接下来就是查漏补缺,所以清朝工作狂的皇帝们上朝就办一件事:查贪腐,下面讲一下清朝的税收制度。 我们可以把古代的政府想象成很多很多条管道,这些管道负责把老百姓的财产源源不断地运到国库里。时间一长,会有很多人在这些管道上凿小洞,让水从这些小洞里漏出来,流到官员和地主的手里。时间越长,洞就越大。 这就让官员和地主手里的钱越来越多,朝廷那边的钱越来越少。最后朝廷的钱不够花了,就下令让这些管道多吸些水上来。结果是,老百姓最后受不了就造反了。这就是很多王朝灭亡的一个原因。 那中国的每一个王朝,都在试图改进这套管道系统,让它吸收得更有效率。等到淸朝的时候,这套系统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了。需要皇帝做的就是去堵被那些人钻出来的漏洞。如果漏洞堵不住,这个王朝最后还是要灭亡。 清朝的税收制度的漏洞叫做“火耗”,什么意思呢?清代的时候,百姓交的税是白银。但是老百姓交上去的白银都是碎银,银子宫府要把这些银子溶化后做成一块一块的大块的银子,才好往国库里放。在这个 熔化和铸造的过程中,银子会有点损耗。于是官府就说了,国库里的钱肯定不能少,那这损失的银子谁岀呢?就得让老百姓多交。 可是这个焰化的过程里损失了多少银子,这事谁也说不清楚,所以让老百姓多交多少钱,也没个准数。地方官员说多少,就是多少。实际上,所有的地方言都会让老百姓多交。多交的钱,就变成了官员的私人收入。这就叫“火耗”,实际上就是官员的灰色收入。 明朝也有这样的事情,百姓每年都要缴纳官粮。粮食要先装进斛里称重量。(‘斛’粮食称重用的器物)。粮食要在斛里堆成尖尖样子,装在斛中。但是尖尖的这部分超出了斛壁。就在这时,官吏会突然对准斛,猛踹一脚,这时超出斛壁的粮食就会洒落在地上。当老百姓去捡拾落地的粮食的时候,官吏会以损耗的名义不允许老百姓拾捡,被官吏踢出的部分粮食,就成了所谓的粮食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这部分粮食就成为官吏的合法收入,装进了官吏的私家粮袋。老百姓呢,只能是敢怒不敢言,要不然还能怎么着啊?这就是著名的“淋尖踢斛”。和清朝的这个“银两火耗”是有的一拼的。 斛 那清朝的火耗能高到什么程度呢?在有些极端的地区,火耗是正常税收的好几倍。也就相当于,老百姓交一两银子的税,要多加五六两银子的火耗,就这五六两都归了地方官了,也就是官员拿的钱是朝廷税收的好几倍,皇帝肯定不愿意啊。于是就想解决这个问题,可是这个问题光靠严刑峻法的禁止还不行,朱元璋开启了官员低薪制后,对待贪腐扒皮充草都没有吓住官员,因为那个时候的宫员收入特别低,如果没有火耗,官员们打点关系和日常生活其实不够的。 到了雍正的时候,他大力打击贪腐,想到一个办法,把这个火耗制度化。就是国家制定一个税收标准,国家统一征收火耗,再拿这笔钱给官员涨薪水。这就叫“火耗归公”, 就是火耗变成公家的了。 这样一来,百姓多交了多少钱,官员多拿到多少钱,国家都能控制了,官员既不可以不能乱收,又不会把老百姓邁得造反。这个制度的查漏补缺在历史中是一个很受好评的政绩,所以在史书上,火耗归公就是雍正的一项重要功绩。 原来啊,清朝皇帝就像是公司老板一样,突然发现出差的员工经常开高价发票来骗取公司的财务,如何治理他们的小花招?那就是严格审查出差消费,并且限定额度,出差前先进行费用的预申请,报销时原则上在审批出来的费用里面报,超出的费用不给予直接报销,需要打报告再申请,这就是一个老板的办法。但是真的能使这样的现象减少吗?恐怕不行,我们看看清朝的税收制度漏洞能否堵住吧。 四,税收制度的漏洞能被完全堵住吗? 漏洞补上了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不是,没过几年,火耗归公就失败了。古代政府的工作,总会有各种临时的任务。比如,某地方饥荒,天灾,地震了,路和桥塌都得修路,修路得雇好多人,谁出这么多钱呢?这个时候,县政府就会在正常的税收之外,临时多收一笔钱。就是说:“咱规定好了,咱们这两年辛苦辛苦,毎家多交一笔修路钱。等这路修好了,这钱咱就不出了!” 但其实,等这笔钱连续交了好几年之后,老百姓年年都交,也不反抗,那地方宫就不会取消这笔钱了。等路修好了,这笔钱还是年年收,但是钱就落到官员自己的口袋里了。换句话说,这笔钱就变成新的火耗了。 就在雍正搞这个“火耗归公”的几年以后,有些省份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当地政府开始找老百姓多收一般笔钱,就说这个钱用来办“衙门杂事”。听看很合理吧?实际上就是火耗,就换了个名字而已。 那你说老百姓倒霉不倒霉,本来这火耗就是多交的,现在被国家收了,额外还得再交一份。负担就更重了。这种现象,在历史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做“黄宗義定律”。这个定律的意思就是说,在古代,不管政府怎么规范税收,最后一定还会产生新的灰色税收。 说白了就是,无论皇帝怎么去堵管道上的漏洞,时间一长,一定还会有人凿开新的漏洞。漏洞永远都在,倒霉的永远都是老百姓。最后官逼民反。 咱们再举一个例子雍正的时候,国家是按照田地来收税的。家里的地越多,交的税越多。穷人要是没有地,就不用交税。这个政策是对老百姓好的吧?除了按照地收税,当初清朝承诺过永不加税,你看,这是好事吧? 好,现在只朝田地收税,又不加税,那么増加国家收入的唯一办法,就是开垦荒地。那国家为了富强,就应该鼓励开垦荒地,这也没错,对吧? 那么要鼓励开垦荒地,皇帝就跟地方官们说了:“你们要积极开垦荒地,谁开垦得多,我就奖励谁!“,那地方宫为了能够被皇帝奖赏,能升官,他就会撒谎,他夸大开垦荒地的数量。 比如开垦了十亩,他就跟朝廷说:"我开垦了一百亩。" 那皇上一听,当然高兴啦,就奖励你,给你升官。那么你这个地方的田多了,应该交的税也多了。但你其实没开垦那么多荒地,这怎么办呢?结果,这个地方官就把应该多交的税,均摊到原来的老百姓身上。 你发现了吗?之前朝廷做的每一件事全都没有错,但结果是什么呢?是朝廷信誓旦旦地说:“咱们不加税!”但是老百姓交的税还是多了,天天朝政府骂娘。朝廷本来是想多开垦荒地,但是荒地也没有多开垦多少。这里唯一占便宜的是地方官,撒了一个谎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升言了。所以还是逃不过黄宗羲定律。 古代财政税收的一定律使得无论朝廷怎么努力,初衷如何好,税收制度一定会有漏洞,一定会有大呈的税收漏到官员和地主的手里。时间越长,漏岀的越多,国家越危险,康熙、雍正、乾隆,这是清朝最鼎盛的时期。 等到乾隆末年的时候,清朝就已经出现了很多的大贪官。往后越来越糟糕。没过几年,英国就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清朝政府是下令打击鸦片,让水军去查走私。结果清朝的水军将领竟然和英国的走私商人合作,比如英国商人走私一万箱鸦片,他就拿出几百箱来送给清军将领。那清军将领就拿着几百箱鸦片去跟朝廷说:“我立功了,你看我缴获鸦片了! ”这样一来,将领升职,英国商人发财,最后倒霉的还是老百姓。到了这个时候,清朝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相信公司一定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员工和竞争对手公司之间勾搭,而老板此时还被蒙在鼓里,这样的事情很多,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公司要倒闭了一定不是老板先知道,而是底下员工,因为内部问题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清楚,而当老板意识到的时候,公司已经回天乏术了。其实清朝皇帝也是一样,他根本不知道这样的事情,官员们一定会把这些都遮盖住,皇帝还以为自己的江山永固,实则千疮百孔。 五,清王朝面对新的内忧外患,鸦片战争为什么发生? 从此之后,清王朝面对的是全新的内忧外患,即内部贪腐难以遏制和制度僵化难以转型,农民起义蠢蠢欲动,各地自然灾害频发。外部是世界化潮流的各列强对清朝的虎视眈眈,即清朝作为农业文明和帝制集权制度面对近代化的工商业文明的挑战。 首先我们要提一个点,我们往往觉得鸦片输入中国是造成清王朝经济崩塌的原因,其实不然,当时的世界局势是蝴蝶效应,英国人往中国输入鸦片导致白银外流,只是鸦片战争的表层起因,后面更深层的原因是大航海时代开启,一个远隔海外的国家战争都会影响到东亚这片地区的经济,这和过去身处于世界经济封闭环境的朝代是完全不同的。 中国出现康乾盛世,其外部原因就是当时的世界白银供给很充足。而到18世纪后期,日本再次禁止白银大规模出口,但因为有源源不断的美洲白银输入中国,所以问题不大,可没多久,法国大革命发生,国王的头都被砍掉了,法国不久就侵入西班牙殖民地美洲,于是世界白银供给马上严重受挫,因为战争会损坏正常的贸易和基础建设。 后来不久,拉丁美洲又开始了独立运动,这场战争使得白银的生产一直没有恢复,根本不可能往外输出白银了。结果是从1790年代到 1830年代,全世界的金银产量减少了大约 50%,白银流入中国的数量自然是骤减。所以我们通常说的因为鸦片流入导致白银流出过多的说法并不是很准确。 你可能会说这和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和太平天国运动有什么关系?关系很大,首先当时清政府和现在很多人以为的一样,即鸦片的输入使得中国大量的白银流出,于是清政府由于并不是将目光看向全世界,眼看自己日子越过越穷,所以和外国人产生了更大的贸易摩擦,并且开始禁鸦片,这就是导致1840鸦片战争的原因之一。 当时清政府并没有把这些洋人当回事,认为随手收拾就可以让他们滚回老家,可没想对方居然把自己打赢了,其实对方也没曾想自己居然把中国打赢了。 六,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会怎样? 我上述讲的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应该很清楚的能发现,清朝不是输在制度,因为和之前的王朝相比,是最完善、最稳定的。而是这个特别稳定的制度,被这个世界的变化和新秩序给摧毁,因为越完美就意味着越难以转型来适应新的变化,越残缺大刀阔斧的改革受到的阻碍就越少。 当社会出现新情况的时候,就需要修改旧的制度,来适应新的情况。如果制度修改得不及时,就会出现问题。清朝的制度最稳定,也就最不容易修改的。所以清朝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欧洲发生工业革命,是西方国家的入侵。但是工业革命这件事,他是西方工商业文明的导出,即哲科体系,而中国农业文明的导出是经验技术体系,一个是先建立模型去分析,比如理论和模型,另外一个是硬态试错法,即经验的积累。 中国为什么一直是农业文明?首先是我们的文化对商人和工商业的压抑,这一点源于帝制集权的统治需要,其次是我们这片独特的地理地貌,中国处在东亚的封闭角落,在大航海时代之前很少和西方民族有着非常频繁高效的贸易往来和交流,这一点对比阿拉伯地区,欧洲地区,一目了然。所以我们的这片土地就像是与世隔绝一样,只有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之间打来打去,这就构成了中国上千年历史的旋律。 当科学,机械和热武器等这些外来舶来品冲击清王朝的时候,他该如何面对?只能学习,因为工商业文明是农业文明的下一个阶段,科学是技术的下一个阶段,世界经济是局部经济的下一个阶段,全球化是世界潮流,所以清政府只有向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才可以不至于被侵略,但这就面对一个难题,就是我刚才说的,制度太完美,于是太自信,制度太完美,于是难转型,后来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之后,清政府真明白过来了,但是迟了........ 福泽谕吉说的:旧中国如果不推翻满清政府,不进行社会改革,一百个李鸿章都没有用,中国缺思想家而不是政治家,因为只有新文化!新思想才能带来社会变革,后来历史中打倒孔家店的救亡运动使得我们全盘西化以进行社会大转型,直到今天的强大。历史已经验证了这些。这个大门在乾隆和嘉庆两代没有主动打开,只能是被西方外族强行踹开,这是我们之所以发生近代屈辱史的原因。 讨论这段历史的非常多,那我们换一个思路,假设欧洲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也没有鸦片战争,清朝会遇到什么新的问题。既然清朝的制度相比之前的王朝太完善,社会太稳定了,一定会出现内部的新问题,只不过这个新问题还没出现就被打开国门了。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清王朝当时的转型困难。 七,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清王朝的社会太稳定,你可能会好奇,这不是好事情吗?其实这不是好事情,因为古代的生产力有限,农业文明如果一直太稳定,人口会不断增长,尤其美洲作物玉米,土豆的进入,中国在乾隆时期达到了人口之最,而当人口増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没有足够的土地给人种了,粮食产量不够养活这么多人,一旦遇到天灾,之前多稳定,就有多动乱,到了这个时候,农村出生的多余的人口,就必须离开家乡讨生活。 而古代没有今天的保障,你去哪个地区都可以找警察,在古代首先,随时都可能遇到抢劫的。遇到抢劫的,还没处报警,因为古代就没有警察,所谓的捕快、衙役上街巡逻不为人民服务的,他们是给宫老爷干 的。百姓如果不上衙门告状,他们是不管的。 并且去衙门,官员也是护短的,如果你是外地人,你告本地人,那一定是把你打一顿,还会教训你:"怎么不老实在家待看,你没事乱跑什么? ”,原因很简单,官员不能得罪当地的土豪劣绅,官员收税还得看这帮人的脸色,毕竟土地是他们的,实际上很多当地的问题,都是族长,土豪和劣绅去管理的,只有非常重大的案件才是县大老爷管理的。 所以,古代有一句话,叫做“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也就是说,只要我离开了家乡,随便一个人都可以欺负我。可是在清朝,人口又太多,不离开家乡又吃不上饭,背井离乡的人还很多,怎么办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这些背井离乡的人,咱们联合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保护,这才能活下去,这叫做'秘密结社",就是老百姓私下里,秘密组成社会团体。这其实是最早期帮派的来源。 清朝有一个“天地会",就是这样的一个组织。他就是流动人口互相帮助的组织。天地会的创立者就说过,老百姓为什么要加入这个组织呢?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婚丧嫁娶的时候,大家可以互相资助,为了打架的时候有人帮忙,为了遇到抢劫的时候,大家一亮暗号,发现是自己人,就可以不被抢了,你看这几件事,经济上的帮助、人身安全的保护,这些原本都是地主、宗族,他们应该给老百姓提供的服务。现在流动人口得不到这些服务了,自然自己给自己提供了。 中国的统治者熟悉的统治办法是地主控制的社会,统治者控制地主,只要让他们老老实实交税就可以了,怎么能让地主老实交税?历代王朝已经积累了好多经验了。但是怎么解决流动人口的问题,怎么让这帮人老实交税,历代王朝都没什么经验,他们能想到的办法主要就是禁止。 太平天国 到了清朝,政权稳定的时间就太长了,多余的人口太多了,光靠禁止人口流动,已经没有用了。于是,清朝的秘密会社是越来越强大。到了乾隆晚年的时候,这些会社已经在不停地起义了。到了乾隆的儿子,嘉庆的时候,秘密会社闹得更厉害了,他们有一次甚至打进了紫禁城。 就当时那些人联系好了紫禁城里的太监,让太监打开了宫门,冲进去几十个人,一路乱杀。当然他们最后是被官军消灭了。但是这件事给嘉庆皇帝吓坏了,你想,自己住的皇宫被人打进来了,这事从来没有过。这事一出,嘉庆是大怒,处罚官员、整顿官场、搜捕罪犯,打击秘密结社。 但是没有任何效果,因为制度没有改变。等到后面咸丰的时候,更惨。咸丰当上皇帝后,收到的第一份公文,就是报告秘密会社的起义军,打到广西了。咸丰一看:"这不行,我头一天当皇帝,这我得弄他啊! ”于是,咸丰就甩开膀子开始工作,不停地给钱,调动军队,辛辛苦苦工作了三个月,好不容易把这伙起义军消灭了。刚消停了半年,咸丰正过着春节,就在这个时候,又收到报告。广西又造反了,领导是谁啊?就是著名的太平天国洪秀全。 咸丰又赶紧工作,调动军队,调钱,折腾到最后,洪秀全把中国南方的几个重要城市全打下来了,清军的主力基本都打光了。最后,洪秀全派一支军队直接去 打北京,最远打到了天津的郊区,马上就要到京城了。 咸丰 当时的整个京城是一片慌乱,好多大臣都跟皇上请假不上班,其实是带着全家都跑了。这就已经是王朝末年的景象了。据说当时咸丰还把自己比喻成崇祯,意思就是:“我这刚上台没几天,我也没干什么坏事,怎么就要亡国了呢?" 虽然,后来清军还是打败了洪秀全。但是在这场战争里,清朝的国库早就空了。咸丰的手上没有军队,八旗子弟兵只会遛鸟看戏,国库也没有钱。最后,他让地方官自己练兵,自己征收税(过境税,厘金)、组织军队,这就是著名的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但是这样就为后来中国的军阀割据埋下了种子,其实这个在历史中发生过,那就是著名的安史之乱,当时就是唐朝为了抗击边防,给了当地藩王财政权,任免权和军权。 换句话说,在洪秀全被消灭以后,清朝的很多地方官已经同时拥有了财政权和兵权了,清朝政府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这些省份的控制权。这个景象,离王朝灭亡就已经不远了。尘埃落定,大厦将倾。 所以,如果没有鸦片战争,这个地球只有中国,清王朝也会死于一次农民起义或其他问题,总之新王朝会继续,这就是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历史,只有循环”。 所以当我们一心只想着如何将自己的方方面面做到完善,开一家公司只想着如何把公司方方面面做到完善,可是只看着自身,而不是关注外部变化,一定会走到穷途末路,写到这里的时候,我想到了诺基亚,其实诺基亚一点错都没有,他的路也没有错,可是时代潮流变化了,iphone定义了时代,诺基亚的高管当时说了一句话:“我们什么都没做错,是时代淘汰了我们”

明朝历史有偶然性,清朝必然性较大,清朝文酣武恬,制度落后可能较难,这是历史的发展。可能以其他形式出现,基本难以避免。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是最先进的。

上一篇:元旦晚会有什么好的节目吗?

下一篇:种地保真的被央视报道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