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休闲

铜钱上什么用隶书字体

更新时间2021-11-28 05:06:45

我国铜钱的钱文是有使用隶书字体的,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有铜钱的钱文是隶书的,从三国时期开始钱文就有使用隶书的,直到民国,这些朝代中尤其是宋代的居多。

古代钱币上的精美书法
1.大篆
中国书法史上,秦统一前的文字统称为大篆。春秋战国时期,布币、刀币、贝币和圜钱上的钱文均属于大篆。这一时期,文字没有统一,同一文字在各地有不同的写法。正因为如此,当时铸钱工匠造范时并不刻意追求文字的工整,钱文雄浑而质朴。
2.小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随即以原秦国文字为基础,创立小篆,统一文字。秦“半两”钱即采用小篆字体。钱面上,“半两”二字笔划壮硕,结体凝重,既浑厚端庄,又不失逸之气。钱文布局严整,方圆有度,文字骨气丰匀,气韵高古。
3.悬针篆
两汉之间、新莽时期的钱币铸造精良,世所公认。其中,钱文书法亦为新莽铸币增色许多。新莽铸币上的钱文书体被称为“悬针篆”,文字结体舒展,上密下疏,字形狭长,住笔处非常尖锐,宛如钢针倒悬一般,故有是名。“悬针篆”普遍呈现于新莽铸币之上,尤以“大布黄千”和“货布”最为显著。
4.隶楷之间
东汉时,隶书为通用书体。但东汉后期,隶书用笔已略带方正,波笔收缩或消失,开始向楷书转化,三国时期钟繇《宣示表》即是这一过渡阶段的代表作。这枚“汉兴”钱是十六国时期成汉政权铸造,“汉兴”两字既像楷书,又有隶意,体现出书体由隶入楷的趋势。“汉兴”钱铸造于成汉汉兴年间(338—343),正是“书圣”王羲之(303—361)生活的时代。
5.韭叶篆
南朝刘宋时期,经济衰败,币制混乱,劣质小钱充斥市场。为在狭窄的钱面上书写钱文,当时出现了“韭叶篆”这种钱文书体。“韭叶篆”书体笔划曲屈,起笔尖,住笔锐,字形狭长,宛如风中逸的韭叶,故有是名。
6.玉箸篆
魏晋南北朝时期,铸币数量少,质量低劣,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史上的一个低谷。但是,其中也有例外,北周铸行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三种铜钱,钱文隽美,制造精良,称为“北周三品”。“北周三品”钱文采用玉箸篆书体,文字丰满圆润,端庄匀称,笔划如筋似骨,竖笔如柱。
7.隶书
隶书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8.行书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宋代钱币多见行书钱
9.草书
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10.瘦金体
北宋末年宋徽宗统治时期(1100—1125),国家日益衰败,灭亡在即,但这一阶段却是宋代钱币铸造的一个黄金时代。宋徽宗时期不仅钱币种类多,而且铸造精良,书法优美,堪称宋钱之冠。宋徽宗本人书法造诣高深,自创瘦金书体,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连笔有如游丝飞空,运笔瘦硬,锋芒外露。在崇宁、大观、宣和等年号钱上,都能欣赏到宋徽宗瘦金体的风采。
11.楷书
宋代以后,钱文都采用楷书,篆书、隶书、行书书体基本从钱文中消失。但是,即便如此,由于时代差异以及统治阶层的偏好,钱币上的楷书钱文也呈现出多样的风采。
12.西夏
文西夏文又名河西字、番文、唐古特文,是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的文字。属表意体系,汉藏语系的羌语支。西夏人的语言已失传,跟现代的羌语和木雅语关系最密切。西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前的大庆元年,命大臣野利仁荣创制。三年始成,共五千余字,形体方整,笔画繁冗,结构仿汉字,又有其特点。
13.八思巴文
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由'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新字,世称'八思巴蒙古新字',它的创制推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蒙古社会的文明进程。
14.满文
满族作为曾经建立过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民族,不仅创造了自己的文字--满文,而且将满文作为清朝的法定文字来推广和使用,形成了大量的满文古籍文献,包括图书、档案、碑刻、谱牒、舆图等等。
15.宋体
宋体,是为适应印刷术而出现的一种汉字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

上一篇:砍伐我的树木是否给补偿

下一篇:狗在门口被车撞死了赔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