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论持久战》是怎么产生的?它的重大影响仕生么?

更新时间2021-06-04 05:08:42

1.《论持久战》是怎么产生的,它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答: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日战争的过程究竟将怎样发展?中国能否取得抗战胜利?如何才能取得胜利?这些问题亟待得到明确解决。“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都有着相当大的市场。    抗战前,在国民党营垒中一直存在着“亡国论”的思潮。有人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全国抗战开始后,又有所谓“再战必亡”的论调。国民党亲日派汪精卫集团是“亡国论”的突出代表。亲英美派的蒋介石集团虽然已进行抗战,但仍表现出某些动摇。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的严重失利,也给某些中间阶层和一部分劳动人民带来一些悲观失望绪。另一种错误思潮是“速胜论”。淞沪会战时,蒋介石集团指望英、法、美等国直接出面干涉,并要求苏联出兵。因此,有人武断地认为,中日战争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变化,苏联一定出兵,战争就可以解决。这代表了一种希望依赖外力的援助迅速结束战争的思想。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时,有些人认为徐州会战应是“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在共产党内,“亡国论”一般是没有的,但有些人有一种盲目轻敌的思想。他们过于看重国民党有200万正规军的力量,因而以为抗战能够速胜。    与持“亡国论”和“速胜论”的人相比较,在全国抗日阵营中,认识到抗战将持久地进行的人是很多的,并且相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但是,在相信持久战的人中对于持久战的理解却大相径庭。蒋介石的“持久战”基本上限定为一种军事上的指导方针,是单纯的军队和政府的行为,缺乏广泛的政治动员和全民抗战的群众基础。同时,一些人,包括一些共产党人,他们赞同持久战,但对于抗日战争的客观规律和中日两国的实际况战争能力等,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分析,因而对战争的发展趋势和结局缺乏冷静的思考。    为批驳当时流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毛泽东在1938年五六月间作了《论持久战》的长篇讲演,明确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他分析了战争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日本是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中国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进而指出: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论持久战》科学地预见到中国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事实上抗日战争的发展就是经过了这三个阶段。1937年七七事变至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为战略防御阶段。之后,日军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全民族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进入战略相持阶段。随着国际国内战场形势的变化,从1943年秋季起,中国战场逐步转入战略反攻。1945年8月,在极为有利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形式发布《终战诏书》。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论持久战》明确提出,三个阶段中战略相持阶段的时间将相当长,遇到的困难也将最多,然而它是整个战争转变的枢纽。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的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这个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如能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持久战,中国将在此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敌后抗战进入最困难时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出现新的危机。日本侵略者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调整侵华策略,一是逐渐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二是对国民政府,从以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转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各地国民党顽固派反共磨擦活动日益严重;三是日军在占领区内,加紧扶植傀儡政权,建立和发展汉奸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到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由50万人减为约40万人,抗日根据地面积缩小,总人口由1亿人减少到5000万人以下。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以民族利益为重,打退和制止了国民党顽固派三次反共高潮。为渡过难关,党带领根据地军民坚持开展游击战,实行大生产运动等政策,一方面牵制和消灭大量日军,成为坚持中国长期抗战最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在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许多中间人士也由此看清共产党确实是以民族利益为重,党在全国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更加证明它是团结全民族坚持抗战的柱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经过艰苦抗战,从1943年起开始逐步扭转困难局面,在一些地区开始了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正如《论持久战》所预料的,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经受住了最残酷阶段的考验,获得了转弱为强的力量,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打下坚实基础。    《论持久战》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在整个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推动展开全民族抗战的人民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自身力量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壮大,获得了战胜敌人的力量。    总之,《论持久战》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不仅指明了必须持久抗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的前景,而且提出了一整套动员人民群众,在持久战争中不断削弱敌方的优势、生长自己的力量、以夺取最后胜利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大大增强了人们坚持抗战的决

一、《论持久战》对确立毛泽东领袖地位的影响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的领袖地位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经过了1935年1月的遵义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38年9月至11月的六届六中全会、1943年3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三个阶段。
遵义会议推选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毛泽东开始进入党中央的最高决策层,并成为党和红军的灵魂人物。但这时毛泽东名义上还不是一把手,而且遵义会议形成的中央领导集体,在一、四方面军会合后还受到了张国焘的挑战。1936年10月三大红军会师至1937年3月延安会议,才化解了张国焘对中央的威胁。1937年8月,由毛泽东唱主角的部署红军出师抗日的洛川会议,确立了持久战、游击战、独立自主三大战略方针。但王明回国后召开的十二月会议对三大方针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冲击波。此后,一度出现了延安毛泽东与武汉王明对峙的局面。六届六中全会才进一步明确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明确了持久战、游击战、独立自主的战略方针;否定了王明依附蒋介石的抗战路线,宣告了王明争夺领导权的失败。毛泽东明确指出:“六中全会是决定中国之命运的。”此后,经过整风学习运动,至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主席,并决定他为书记处主席。至此,毛泽东不仅在实际上而且在名义上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内的领袖地位。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与几个月前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在党内产生的极大影响,有一定的关系。
朱德井冈山斗争以来就是和毛泽东领导红军作战的搭档。他去山西作战之前,毛泽东就同他谈了持久战的构想。朱德说:“我从延安出来时,毛主席和我谈论过,我们要把军队插到敌后去,创造根据地。现在我们跟日本打的是持久战,和下围棋一样,先要在敌后沦陷区做出几个活眼,以便在敌后同敌人长期周旋。”朱德在抗战前线读了《论持久战》,领会得快,领悟得深。当即于7月12日在沁水县端氏镇给八路军115师344旅连以上干部讲话,着重结合晋东南粉碎日军九路围攻后的形势和该旅情况,讲解了《论持久战》的基本精神。他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看成“是代表了共产党的正确军事路线。”
陈云对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写出的许多重要著作,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战争和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等,由衷地敬佩。认为“我们党里头没有第二个人写出这样好的著作。这是了不起的功绩”。陈云特别重视《论持久战》。他回忆《论持久战》的讲演和发表时的情况,曾说:“毛主席《论持久战》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台儿庄一战,一部分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毛主席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各种情况,就亡国论、速胜论还是持久战这个问题,先在小范围讲了一次。讲后我对他说,是不是可以在大一点范围给干部讲讲,他同意了。后来毛主席自己动手把讲稿整理出来,印发给大家。《论持久战》一文的公开发表,震动了解放区,也震动了国民党统治区。”陈云是学习了《论持久战》才进一步产生了对毛泽东做领袖的心悦诚服。他说:“过去我认为毛泽东在军事上很行,因为长征遵义会议后的行动方针是毛泽东出的主意。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后,我了解到毛泽东在政治上也是很行的。”
毛泽东朱德在陕北
“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就《论持久战》对毛泽东在党内领袖地位的确立产生的影响,作了这样的描述:“《论持久战》的发表,使毛泽东赢得了全党同志发自内心的五体投地的赞许、佩服甚至崇拜,从而最终确立了在党内无可替代的领袖地位和崇高威望。”“《论持久战》的发表,毛泽东以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娴熟应用和对抗日战争的透彻分析,征服了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的心。全党感到十多年曲折的历史,终于锻炼并筛选出自己的领袖。”
朱德、陈云、吴玉章所谈的《论持久战》的影响,正是六届六中全会上全党认同和拥戴毛泽东做领袖的原因之一。这种影响、认同和拥戴,不仅体现在党的上层,而且深深扎根于党的基层。据徐向前回忆,1938年9月间,“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文章,已发营以上干部学习,起到了统一部队思想,增强胜利信心的作用。我读得很仔细,随身携带,反复阅读,对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战略思想和预见事变进程的能力,由衷敬佩。”王震说:“我们这些在抗日战场上直接参加战斗的人,在战斗的间隙,土炕油灯,如饥似渴,欣然阅读,倍受鼓舞。完全可以说,一部光辉的《论持久战》,鼓舞和指引我们夺取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论持久战》对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影响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影响了很多的人,也从思想上武装了很多的人。林默涵回忆在《解放》周刊读到《论持久战》的情景时说:“我看到的时间也就是1938年7、8月的样子。我是在武汉郊区的山上一口气读完的。越看心里越亮堂,越看越高兴。中国不会亡,但也不会速胜。我从心底里呼出了这句话。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分析了日本,分析了中国,分析了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中日战争的性质、世界各国的动态,回答了为什么不会亡国、又不能速胜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分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反攻阶段,在这三个阶段各应采取的办法等等,毛泽东都作了非常详尽的论述。我过去怎么也想不清的问题,现在觉得一下了解清楚了,心里有底了。当时奇怪得很,仿佛自己换了个人一样,由茫然变得有信心了。”于是,林默涵1938年秋去了延安。他回忆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那一年发表的,它在最关键的时刻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指出了抗战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也使我的思想产生了一次最大的变化。我就是因为看了《论持久战》,才萌发了去延安的愿望。”
在国民党军队里,《论持久战》也对不少人产生了重大震撼。傅作义、卫立煌等将领,不仅自己读,还让部下学习。冯玉祥将军得到这本书,立即自费印了三千册,分送国民党要人。据程思远回忆:“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周恩来、叶剑英亲自送《论持久战》给白崇禧,白将此书印发给桂系师长级军官阅读。国共合作在湖南南岳衡山举办游击干部训练班,叶剑英讲授“游击战争概论”,深受学员欢迎。叶剑英等向学员们宣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思想和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宣传共产党的抗日路线、方针、政策,使学员们认识到游击战的重大意义,增加了持久抗战的必胜信心。许多学员自发到南岳书店购买、阅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可惜的是,由于历史和阶级局限,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不会公开宣传《论持久战》,他们也打不好游击战。
《论持久战》还产生了了不起的国际影响。
任弼时去共产国际之前,对毛泽东以游击战、持久战对付日军的战略思想耳熟能详。他一到莫斯科就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九个月的抗战情况,介绍毛泽东的抗战战略,“持久抗战以求得最后胜利,是中国抗战的总方针。”介绍八路军在山西的游击战让日军感到头痛:“我们缴获敌人的文件中,有一敌军官的日记这样写道:见到八路军就头痛,他来了你不知道,你去打他,又打不到。”毛泽东《论持久战》发表后,1938年9月,任弼时在《真理报》发表了《中国关于持久战的口号意味着什么》。任弼时的介绍在共产国际产生了重大影响。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高度赞扬《论持久战》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为了将《论持久战》翻译成英文向海外发行,周恩来从武汉将中文本寄到香港,委托宋庆龄找人翻译。爱泼斯坦等参加了翻译工作。毛泽东为英文本写了序言,其中写道:“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孤立战争的观点,历史已指明其不正确了。”“希望此书能在英语各国间唤起若干的同情,为了中国的利益,也为了世界的利益。”在海外,这本小册子同样得到高度评价。
三、《论持久战》的理论指导意义
邓小平回顾党的历史时指出:遵义会议以前,我们的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核心是毛主席”。如前所述,毛泽东不受挑战地成为党的领袖,是发表《论持久战》之后的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下来的。
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先是成为主要的军事领导人,解决最急迫的军事问题。
到陕北后,毛泽东第一篇使人眼睛一亮的著作是《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解决党在政治上的策略路线问题。接下来,他的使人眼睛一亮的著作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解决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的以弱战强的军事路线问题。接下来,他的两篇使人眼睛一亮的哲学著作《实践论》《矛盾论》,解决从实际出发、从特殊性出发的思想路线问题。再接下来,他的使人眼睛一亮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解决怎样抗日的问题。特别是《论持久战》综合了前五篇著作的思想内容,阐明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全民族的力量;阐明以弱战强的持久战路线;阐明反对主观主义和片面性,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特殊性出发,强调自信和奋斗的思想方法;阐明坚持敌后抗战的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
这六篇著作,特别是《论持久战》解决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民族传统相融合的问题,其所达到的理论深度和高度,使毛泽东无可替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指导者。在此基础上的六届六中全会,使毛泽东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上的核心领导者。这样地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就是一个基础牢固、品德和能力全面、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抗日战争中流砥柱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摧枯拉朽地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之一。
毛泽东回顾他的著作对党的理论指导所起的作用时,也多次谈到《论持久战》。
1958年6月21日,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说:有人说要学我的军事学,我是没有什么军事学的,不过写了几篇文章:主要是两篇文章:一篇就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答复那个中央苏区的军事教条主义。一篇是一九三八年写的《论持久战》。一九三七年王明回国以后,大吹大擂,搞他那一套,把我们这一套推翻,还有那时党内在他回国以前就有的这个速胜论盛行一时,这篇文章批判了这些东西。毛泽东是把《论持久战》《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作为他的军事代表作的。自然,这两篇文章也是中国共产党军事理论最重要的经典。同时,它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哲学、政治学、管理学的重要经典。
1961年1月23日,应毛泽东之邀,何其芳到中南海毛泽东住处讨论写《不怕鬼的故事》,其间毛泽东谈起国家大事时说:“第一次大革命为什么没有成功,是因为缺少舆论准备。抗日战争时期,有《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就有了准备。”毛泽东突出了《论持久战》和《新民主主义论》对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舆论准备和理论指导的意义。这段话的另一层意思是,党的领导是通过组织领导和理论指导实现的,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轻视宣传工作和理论指导的作用。

上一篇:什么是复古论和虚无论

下一篇:1919到1927是什么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