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为什么只有渔人才能看到桃花源?

更新时间2021-05-24 13:52:58

“渔人”,或称“渔父”,或称“渔翁”,在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画廊中是一个十分常见的人物形象,如《庄子》有《渔父》篇,屈原楚辞中也有《渔父》篇,再如唐代柳宗元著名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写的也是“渔父”。这里的“渔人”或曰“渔父”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打渔者,而是有文化功底的隐士。隐者有“赏心”——审美的怀,故此这个“渔人”才会“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也因此,这位“渔人”就可以在文末很随便地拜访郡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他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奇闻异事,不仅如此,他的讲述还能够引起太守的高度重视,乃至派人跟随他去重觅桃花源。
而桃花源是一个东方式的乌托邦社会,是陶渊明的精神寄托,由一个实为隐士的“渔人”去发现、去看到乃是最为自然的事。这样,才显得不突兀,才更有真实感。

不是只有渔人才能看到,渔人在其中的作用也仅是一个引子、用以把桃花源给引出来!所以,若没有渔人,只要符合逻辑、也完全可以换成任何一个对象——比如被水冲去的、被桃花吸引去的等等。

相关标签:桃花源记陶渊明

上一篇:峰前到达场是什么

下一篇:雅马哈吉他LL16用什么琴弦比较好呢,哪位大佬帮忙解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