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什么是脍炙人口的散文?

更新时间2021-03-28 19:23:55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什么是脍炙人口的散文?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世家大族琅邪王氏子弟,名相王导、大将军王敦的侄子,曾领右将军之职,故世人又称之为“王右军”。王羲之的父亲和叔父都是当时有名的书画家,由于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尤其是从叔父那里得到启蒙教育,他从小便擅于书法,后来他又曾跟随卫夫人学习。卫夫人是魏晋时期真书(楷书)鼻祖、书法大家钟繇的亲传弟子,不仅传承了钟繇的妙法,其家族更是代代研习书法,已经孕育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独有的书法风格。王羲之早年从自己的家学渊源以及从卫夫人那里所继承的汉魏书风,为他后来的书法艺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成年后的王羲之志存高远,他并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而是行万里路,转益多师。他曾经渡过长江,到北方的名山游览,看到了秦代李斯等留下的篆书石刻,又到洛阳一带看到了东汉蔡邕所写的三体《石经》,并有机缘看过许多前辈名家的作品,因之眼界大开。他师法古人,博采众长,博观约取,找到了一条突破自己,乃至突破当时主导书坛的汉魏书风的道路。他并不是依样画葫芦地去盲目模仿古代名家,也没有师心自用,蔑弃前人的成就而自行其是。他巧妙地将古今书家的精华熔为一炉,并别出心裁、富有创造性地推陈出新,从而开辟了一片属于他自己的书法新天地。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集中体现在《兰亭集序》这篇书法作品之中。他虽然出身世家大族,但为人淡泊逸。他不喜欢在京城生活,当他刚刚来到浙江时,就非常喜欢那里,大有终老于斯的想法。会稽山一带的风景山水,更令他流连忘返,他经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会稽山阴(山北为阴)的兰亭聚会,一边欣赏风景,一边畅饮赋诗。在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一个“春风上巳天”(三月初三日),一次酣畅淋漓的宴饮之后,微醺中的王羲之拿起了笔,写下一篇冠于众人雅集诗作前面的序言,以表达心中的怀与志趣,这便是被后世尊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它承载了属于那个时代、属于王羲之个人的独特精神意态,可谓文辞与书法双绝。传说等到王羲之次日酒醒之后,还想再写一遍,却无论如何也不及当初挥毫而就的神来之笔了。
王羲之不仅自己是一代宗师,其书法之学在后代子孙中也得以薪火相传。他的儿子王献之、王徽之等也都是第一流的书法大家,其中王献之的天资尤高,世人将他们父子两人并称为“二王”。王羲之的影响还远不止于自己的家族,自他之后,历代书家可说无不取法于他,受他的书艺之教益与润泽。王羲之逝世后不久,南朝梁国便兴起了学习他的书法的高潮。到了唐代,唐太宗对王羲之更是极度推崇,王羲之在书法史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便是在那时确立起来的。传说《兰亭集序》的真本也被太宗带入墓中陪葬。此后,从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到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再到元代的赵孟、明代的董其昌等,对王羲之的书学成就无不顶礼膜拜。因此将王羲之称作中国历史上震烁古今的“书圣”,已是不刊之论。自两汉、魏晋以来,中国的书学文化经500余年的发酵酝酿,终于在一个乱世中开出了一朵最美丽而且流芳百世的花。

上一篇:电子竞技观众席为什么那样设置

下一篇:我国古代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