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清朝时期怎么没有要求汉族改满姓,说满语,满文?

更新时间2020-12-26 21:34:17

留头不留发都可以了,把写汉字,说汉语的汉人都杀了,推广满文满语,改满姓,应该很容易,为啥不实行?

九一八事变使东北全境沦陷,东北沦陷后日本为了实行所谓的"大东亚共荣"政策,开始在东北沦陷区进行文化殖民,强迫东北地区的百姓学习日语,俗话说杀人诛心,日本军国主义的这招比诛心还要狠,回顾300年前满清入关时,满族对于当时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汉人来讲,满族也是异族,中原汉人一直称满族为北胡蛮夷,但奇怪的是,满清在统治全国后并没有要求汉人学习,现在很多人都把这种况归结于满清统治者推崇汉化,认为满清和北魏时期的孝文帝一样,愿意自上而下的学习、推广汉文化,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真实况是当时的满人也不会满语。
首先要肯定的是,在明末清初时期,满族虽然是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但满族也是有自身的文化,绝对不像是欧洲人航海大发现时期看到的原始非洲人的样子,满族文化的载体—文字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旧满文、新满文。
旧满文是清高祖努尔哈赤时期命令大臣根据蒙文的基础创建的,所以在文字上看,满文与蒙古文很像,都是一些没有圈点的满文,此时满族虽然拥有了本民族的文字,但是这些满文在各部落、地区流通、使用时却十分困难,尤其是涉及到人名、地名,根本无法辨认。
后来到了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皇太极在原有满文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也就是后来清朝的官方语言,史学家称其为新满文,但是这种新满文仍然离不开原来旧满文与蒙古文的影子,人名、地名方面虽然有了改善,但还是不好辨认,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逝世时留下的传位昭书,这份传位诏书是用满、蒙、汉文分别抄写了三遍,在满文版本中,皇四子胤禛与皇十四子中的"胤"与"禵"两个字,在满文中差别很小,几乎相同,所以后世一直有传闻说皇四子胤禛是通过改写遗诏而篡位的。
虽然皇太极时期创立的新满文比旧满文更容易理解、使用,但事实上新满文只是在高层流通使用,通常是用来记载史料、档案的,底层的满族百姓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根本不会使用、流通性也不高,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文盲,客观的讲,满清入关时期满族大概有五六十万人,但是真正能熟练使用满文书写、语法、发音的满人不足千人,所以说:满族自身都不会使用满族,又怎么可能教上亿的汉人使用满语的。
满语虽然在清朝开国时期被定为清朝的国语,但是由于满语自身的局限性,所以渐渐被汉语所取代,在顺治、康熙两朝,上书、奏折全部都是由满语写书的,在雍正、乾隆两朝,上书、奏折通常是满、汉参半,尤其是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是一位通晓汉文化的皇帝,甚至可以达到熟练使用汉语与大臣对话的程度,在同治、光绪两朝,汉语已经取代满语成为官场的主流语言

上一篇:镜花缘为什么要在武则天时代为故事背景????????

下一篇:如果你肉穿回到1931年抗日战争刚开始的中国你会怎么办,你会怎么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