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从培育中国精神的视角谈谈如何加强公民的国家认同观念。

更新时间2020-12-15 12:52:22

不能忘记的屈辱”、“起来,不愿做 语,表现为“以公民为主体”的公民国家认同模式。这 奴隶的人们”等标题中便可见一斑。尽管两种感 种爱国教育将公民身份与国家联系起来,让公民在理 的性质不同,一种属于传统社会结,另一种属于民 性认知与角色行动之中形成对国家的认同,形成了一 族主义情感,且各自传递的价值观也存在着微妙差 种“公民一国家”的认同教育模式,即“公民身份—— 异,但都渗透着“我群”意识。 国家制度法规——公民 权利义务——爱国行动”。其 同时,民族国家认同教育又十分强调民族身份 中,“以公民为主体”体现为:以个体的公民身份为前 认同,即中华民族成员的身份意识与对中华民族的 提,以培养公民意识为目标;国家认同的主体是具有 归属感,表现为:(1)“中华民族”取其最广义的文化 公民资格的个体,它要求公民具备独立的理性判断能 含义,故“中华民族”成员身份就能够超越56个民 力和公民行动能力并付诸实践;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的身份与公民身份。(2)以隐性方式强化个体的民 维系公民与国家关系的纽带,现代政治制度成为国家 族身份意识,历史与文化知识是其主要媒介。文本 认同的主要内容。 中没有提出明确的民族身份概念与界限,民族身份意 两种不同的国家认同模式隐含着两种不同的爱 识隐含在“中华儿女”之类的“我族”话语之中,这些隐 主义教育理念与方式,前者与民族主义的国家认语以隐蔽方式传递着民族身份意识。(3)以情感渗透 同观有着相似之处,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自 的方式增强个体对民族的归属感,既通过历史内容突 由主义的基本精神。为了表述方便起见,以下简称 出中华民族的整体历史感,又通过民族主义式的情感 民族国家认同和公民国家认同,与之相对应的爱国 表达赋予中华民族以崇高性,将民族成员与中华民 主义教育,也分别简称为民族国家认同教育与公民 族、祖国描述成一个命运共同体。这种纽带关系与中 国家认同教育。 华民族身份意识一起,共同强化个体的归属感。民族 二、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 身份认同与情感教育并举且形成互补关系,共同渗透 内在紧张与冲突 了对祖国、对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民族国 家认同教育还十分重视对中华文 根据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和有关实验教科 化与民族精神的认同。中华文化是民族国家认同教 书,我们可以把当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归纳 育的主要内容,是民族身份认同与情感渗透的重要 为五大方面,即:历史与传统文化教育、基本国情与 意识形态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 媒介,也是直接的认同对象;民族精神则把民族身份 界公民教育,前二者属于民族国家认同教育,后三者 与民族情感之间的纽带进一步升华为稳定价值,使 于公民国家认同教育,“基本国情与意识形态教之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成为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 育”则兼具两种认同教育的特性。 核心内容。尽管如此,各种文本对民族精神的描述 民族国家认同教育以中华文化与历史知识为 却较为笼统,“民族精神”更似一个象征性符号,既含 兼及风土人情方面的知识,它注重情感的熏染与有某种崇高性与神圣性,又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模糊 培养。这种情感既包含对家庭、对家乡的自然感情, 性与抽象性。 也包含对命运共同体的自豪感和忧患意 与民族国家认同教育不同,公民国家认同教育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中,“我生活过的地 以民主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公民意识与爱国行 方”、“家庭、学校和社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等单 动为宗旨。 元,就特别注重个体对生活环境的热爱,属于基于血 首先,它以社会角色和规则为基础,明晰责任与 缘与地缘关系的自然情感;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内 义务,注重公民意识的养成。在这些内容中,社会角 容,则十分注重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积极情感,从 色与法律、规则是责任产生的主要来源和依据,角 这种划分方法也有其局限性。

上一篇:如何在农村基层工作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

下一篇:中国是否加入了世界人权组织